分享

胃胀,1800年前有副好“胃药”!可惜中国人快忘了

 儒学家风 2018-03-23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

列位看官,今天我们来和您说上一病,这就是关于胃胀这一症状。

胃胀这件事,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可能再熟悉不过了。这种胃胀,往往伴随一点疼痛,但是依旧是以胀感为主。在胃胀的同时,患者可能有欲呕、反酸的症状,也可能有类似肠鸣、大便稀薄的症状。总之,这消化是不太好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作为以传播中华传统医学文化为主旨的订阅号,我们这里不和您谈胃药怎么服用,也不谈该做哪些检查。我们只谈一谈中国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化解的。

闲言少叙,我们把一张不错的组方告诉你。它很有代表性——

准备炒白芍15克,炙甘草9克,姜半夏9克,黄芩9克,厚朴9克,干姜6克,黄连3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临证常有加减。

是名方必有出处。此方的拟制者,乃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何任先生。此方由我们为您择选自《中国当代名医验方选编》一书。

这张方子有什么精义呢?这说来话长,看官需要花点时间认真来读。



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一副中国人祖传的“胃药”。这胃药从啥时候传下来的?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至今已经有1800多年了。

这副胃药,叫做半夏泻心汤。组成就是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七味药。

好了,我们就从这半夏泻心汤说起。

这张古方是治疗什么的呢?治疗“痞证”。什么叫“痞”?痞者,胀满也。也就是说,这古方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给胃胀这件事做准备的。当然,人家张仲景在创制此方的时候,可没有考虑到胃炎、胃溃疡这些事情,人家设立此方,是为了治疗庸医误治,导致患者中阳虚损、邪热乘虚而入的。请注意,中阳虚损,意味着寒。邪热乘虚而入,意味有热。所以,古人就认为,这个时候的痞(胃胀),实际上就是寒热交结互杂所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得散寒、清热两手抓,把结痞化开。





本着这样思路,方中用到了半夏和干姜。两味药辛开、散寒、降逆,散结除痞。接下来再用黄连和黄芩,两者可以清热、苦降,泄热开痞。两方面配合起来,古人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辛开苦降”。这四个字,是散结除滞满的重要思路。我们形象一点解释——就像一个被捆绑的人,要想挣脱开,必须两只手努力横向打开(辛开),再加上双腿用力向下踹(苦降),这才能重获自由。类似的,这“辛开苦降”之法,也是让我们的中焦结痞充分化解的看家本事。





接下来,用人参、大枣、甘草来补益脾虚,这就可以很好地化解问题了。

这些,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基本方义。虽然仲景不是专为胃病而设,但是后世医家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因为胃病而导致的胃胀痛,用此法也是很有效果的。其辨证要点,就是胃胀胃痛,以胀为主,或者呕吐腹泻,同时苔腻微黄。这样的人应用,往往药到病除。

好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国医大师何任先生的验方,就自然明了了。再把好方赘述一下: 准备炒白芍15克,炙甘草9克,姜半夏9克,黄芩9克,厚朴9克,干姜6克,黄连3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临证常有加减。

这里面,显然套用了半夏泻心汤。其中将人参舍去,遇脾胃气虚者再加上。此外,又增加了厚朴、蒲公英和白芍。其中,厚朴可以帮助我们消积行气而除满,白芍和甘草组成了芍药甘草汤,可以止痛缓急,滋养胃阴。蒲公英作为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一味药材,已经证实对胃炎、胃溃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如此一来,全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合芍药甘草汤之意,组成了散结、除满、行气、止痛、清热、滋阴的良方,这对于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疾病所致的胃胀痛、大便溏、胃脘嘈杂、嗳气吞酸、肠鸣欲呕等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意义。其中,尤其是消除胃胀的功能,最为显著。

好了。文说到这里,即将告一段落。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切不可不经辨证而贸然应用。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牢记这1800多年前的胃药——半夏泻心汤。它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是国医文化里面的一颗珍珠。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