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152~154

 再现红尘111 2018-03-2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 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52)

解析:本条论述妇人经水适断而热入血室寒热

如疟的证治。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152~154

经水适断者”,移至“续得寒热,发作有时”之前较为合适。“妇人中风”,言病由外感而来,时至七人日,经水适断,即月经不当断而断,此为热人血室、热与血结所致。血室血结,进而影响肝胆之气不利,少阳之气不和,故又续发寒热休作有时,犹如疟状。文中“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发作有时”一段,正是对本证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自注说明。根据《医宗金鉴》和一些注家意见,考虑到本证有经水适断,其血必结的病变特点,在治疗时应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达气机的基础上酌加丹皮、生地、红花、桃仁等活血凉血之药,验之临床也确比单用小柴胡汤疗效为好,故录之于此,以资临证参考。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言严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53)

解析:本条论述妇人经水适来而热入血室的自愈证。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152~154

妇人惠伤寒发热,正值经水适来,证见昼日神识清楚,入夜则神识昏惯而评语,此亦为热人血室证。因人之阳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而本证是血分有热,血亦属阴,故人夜阴热炽盛,而见评语等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讲的是治疗法则。张仲景在这里告诫医者,不要以其有评语而就判属阳明以致误用泻下之法而伤害胃气。因本证之评语并非阳明气分热,而是由于血室有热。在治疗上不必刺期门或者服小柴胡汤,因其经水适来而血不断,邪热有随血而去的机转,故云“必自愈”。此证不同于经水适断的热人血室证,故有自解之机。

以上三条,均论热人血室证,皆属妇人之病。有人提出“阳明病篇”也有热入血室证而未明言妇人,故认为男子也右此证。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欠妥。因血室即指胞宫,唯妇人生班所独有。而本病的形成,也正是这种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临床上不仅见于月经期,而且也可见于产后。因仲景在“太阳病篇”的三条热人血室证中已明言妇人之病,故在“阳明病筒的热人血室证中就略而不提了。

在结胸证和太少并病之后,论述热人血室的证治,这是因为既有如结胸状,又和少阳证有关。结胸是言水结,少阳是言气郁,热人血容是论血病。作者把水,气、血三种有类似证程的病证,巧妙地贯串在一起而论,并在辨证论治中相互对比发明,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读者的辩证视野和提高辨证能力。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54)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岑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擎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解析:本条论述太少并病的证治。

伤寒六七日,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并且疼痛的很厉害,这属于太阳表证不解。此外又见微呕、心下支结等证,则属于少阳的半表半里证。先病太阳,其邪未解,又病少阳,太少先后发病,故属于太少并病的范围。至于“心下支结”一证,则有两种解释: 其一支者,撑也,指心下支撑痞满,其二支者,边也,指其痞结在心下两边的部位,即胁肋少阳部位。二说均有道理,也符合临床实际。前言少阳病喜呕,此是微呕; 前言胸胁苦满,此言心下支结。虽都是少阳之气不和所致,但相较之下可知本证的少阳病势较为轻浅。可见此证虽属太阳、少阳并病,但以太阳证为重,少阳证为轻,故用柴胡桂枝汤双解两经之邪。

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剂量各半的合方,桂枝以治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 小柴胡汤内和少阳枢机,以治微呕、心下支结。此发表与和里兼用之法,乃为少阳权变治法之一。

因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和解表里,疏利肝胆,故临床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本方去大枣,酌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等软坚化瘀药,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牌肿大以及早期肝硬化等病证,并多能取效,但并非十数剂所能已,因其药性平和,故可久服无妨。本方还可治疗“肝气窜”的病证,此证多见于妇女,患者自觉有一股气在胸胁院腹甚至四肢游走窜行,气至之处则觉疼痛,医生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辨证多属肝气郁结,气血不和,故俗名“肝气窜”,本方舒肝调气兼和血脉,用之每可获效。对于风湿痹证而兼胸胁苦满、脉弦等肝气不舒证者,应用本方而效亦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