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 存在与实体—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扬弃的视野说开去(分享人:小起)

 林小霖 2018-03-23

《哲学100问》第1季 复习计划

复习课程

30 亚里士多德:从存在到实体

31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上):什么是实体

32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下):四因说和潜能实在说

分享人:小起

第 16次分享

复习课程  30-32

分享人:小起

存在与实体—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扬弃的视野说开去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分享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我的思路是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扬弃这一路径引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我梳理的材料基本来源于我的哲学课堂笔记和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整体逻辑基本依据书杰的课程,再加之自己的课程论文和对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思考,构成了这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太过庞大,我又很想把我学到的或者知道的分享给大家,所以内容较多。如果分享的这一个小时难以消化,大家可以根据我分享的材料课后消化。

建议的消化顺序为:幕布(我的逻辑 见最下「阅读全文」)— word文档(我的逻辑展开,思维的发散)—ppt(知识精华的汇总)。在讨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扬弃的问题之前,先按照书杰课程的理路梳理下柏拉图的知识观。

一、 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观 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中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前者指的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后者指的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还有一类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叫做“创制知识”。这里着重讨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根据对象不同又被分为三种:

a . 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物理学。也就是说,物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对象,而且它与存在相分离,也就是说它的研究对象不是作为实体的存在,也就是说物理学实际上是研究表象的一门学问;

b . 研究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东西的是数学(但亚里士多德也承认有些数学对象是可以分离存在的)。也就是说,数学的研究对象在形式逻辑中是恒定的,永恒且没有变化的,数学可以看做一种质料,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存在不分离,数学的存在就是由数学组成的,如果数学作为其他科学的工具,那么数学对象就与存在分离了;

c . 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在这里,就可以看出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了,那就是一种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永恒的东西,毋宁说,万物因它而起,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存在的存在。

二、亚里士多德存在论与实体论、四因说和潜能实在说之溯源 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与实体论,四因说和潜能实在说,具有共同的思想根基。那就是对于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存在论到实体论的阐发,以及与实体问题相关联的四因说和潜能实在说,正是对于柏拉图“理念论”中关于“共相”和“殊相”问题那种模糊与混乱性的一种修正性尝试。柏拉图的理念论尝试从理念世界也即“相”中寻找原因,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经验论的立场,立足于存在问题与实体问题,以求解决柏拉图“理念论”的缺陷,这种批判路径大体如下: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图所谓“相论”的阐述中。柏拉图的“相论”在现实世界之外假定一个“相的世界”,也就是“理念世界”,寻求他认为的本质的东西,而忽视“现实世界”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对柏拉图的批判来寻找“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引入“相”的概念是要解释现实世界如此存在的原因,但由于事物“分有”和“摹仿”了“相”,他反而引入了更多的概念来解释现实世界,把所要解决的问题增加了一倍。同时,柏拉图认为“相”是一种绝对精神,而现实世界存在否定性的东西,那么“相”是不是也有否定性的?

再有,如果现实世界存在可以生灭的事物,那么“相”是不是也是可以生灭的?如此种种,都与柏拉图所定义的“相”的理念相违背。这就表明,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是生生灭灭的,因此“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所遵循的规律是不一样的。认识“现象世界”的概念,却无助于认识“理念世界”、 “相的世界”,反之亦然。“相”是如何被现实事物“分有”和“摹仿”的,理念论并不能给予解释。

三、亚里士多德从存在到实体的过渡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划分存在的层次,“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都是存在的,而这二者存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是作为实体存在的,有些东西是作为共相存在的,还有一些事物是作为属性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除了实体可以独立存在之外,其他的存在,例如共相、属性等,必须依赖于个别的经验事物、实体而存在,是依附性的存在。在这里,就发生了从存在到实体的过渡。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经验论的取向区别于柏拉图的存在论。

柏拉图的存在与非存在是没有经过反思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真正建立起存在论,就要对存在的层次加以清理。柏拉图的初衷是寻求事物的原因,因此产生出“相论”思想。但柏拉图的“相论”是居高临下式的。而亚里士多德力求建立关于存在的学问,认为要追求事物的原因,必须首先搞懂所要追求的事物到底“怎样是”,也即事物如何或者因何而在。因此,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立场出发,引入了包括实体在内的十个范畴,而实体是一切存在的核心,是其他范畴和事物的依附之所,是唯一独立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从日常语言中提取出“实体”这个概念,并且试图用逻辑和语法加以说明。他利用命题的形式引申出实体的概念,即“实体就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的东西”。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柏拉图从“理念世界”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之中。

柏拉图的“相论”试图找寻事物的“型”“相”,并在这个过程中区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他的论述过分追求对于事物共相的探寻,倾向于“理念世界”,造成了对“现实世界”的忽视,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柏拉图拉回“现实世界”。这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便肇始于此。

四、亚里士多德实体的进一步阐释 上面概述了从存在到实体的由来,并且简要的提到了实体。接下来我要进一步阐释下什么是实体。上文说到亚里士多德是从一个语法结构来说明实体的,那么就让我们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来说。

亚里士多德从日常语言中提炼出实体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的言说方式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基本形式—命题。也就是S是P这样的结构。S=subject,译做主词或者主语。P=predicate,译作述说或描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S是P实际上是一个主谓宾结构。上文已经给定了实体的定义,就是“实体就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的东西”。让我们分开来分析这句话。先从S是P这个结构里分析前半句。

刚才说了P就是述说,从这个定义可以分析出来,实体是不可以用P来描述的。也就是说,一个不能作为描述性的东西,不能用来描述东西的东西,是实体的基本条件。例如,苏格拉底不能作为描述性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苏格拉底是怎样的,而不能把苏格拉底当做一种描述去描述另外的东西。接下来我来解说后半句话。说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意味着实体不依附于任何另一个主体,它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例如,如果你要说,这个人是苏格拉底,这不是一个S=P的命题,只是一种命名罢了。

因此,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实体,只能是苏格拉底,也即实体只能是实体本身,实体只能在主词的位置上。从这个语法结构里看实体,那么主词就是实体。

通过上述阐释,我们便可分析出实体的几个特征,也即个别性、独立性;不能被用来描述(不是属性),由此也可以引申出其没有程度之差别;实体只能是主词,也就是变中之不变。(注: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讨论由于其在《形而上学》中采取的角度不同,其观点差异很大,这里只是将其精华提炼出来,使关于实体的逻辑具有连贯性,但这样难免挂一漏万)。

五、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潜能实现说—从四因到二因 这一部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想先解释下四因说都包含什么以及四因的定义,并阐明四因是如何变成二因的,并通过讨论质料因与形式因的转化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实现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wèi)因。(为了便于理解,第四因目的因这里采用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中的翻译)。

质料因: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例如一个玻璃杯,它是由玻璃构成的,玻璃在成为玻璃杯之后继续存在于玻璃杯之中。

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内涵,一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这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那个本质。二是事物的形状,例如一个玻璃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玻璃杯,是因为它具有玻璃杯的形状。这两种内涵有一种统一性,也就是作为事物的本质,总要通过形状将其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对形状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进而认识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这里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的路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形式和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词汇,都是eidos,但柏拉图的理念更多的是从一个抽象的普遍性层面来讲,是静止的不动的,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某事物成为这个事物的本质,并且必须通过形状来认识,从这个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是个别的。

动力因: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例如一个玻璃杯的动力因就是它的制造者。

所为因:所为了的那个东西。也就是事物所要达成的那个东西,事物的目的。例如,玻璃杯的所为因,就是制造者为了方便喝水或其他原因而制造出的容器,其所为因的达成就是装水喝。

四因之所以变成二因,就是因为事物的动力因和所为因都可以归结为形式因。这种四因转变为二因,也即动力因,所为因转换为形式因。动力因作为第一推动力,它最终可以使事物成为事物本身,而事物的目的最终也是达成那个事物。这样,动力因和所为因转换成形式的过程,就是一种四因变为二因的过程。二因就是质料因和形式因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同一个事物中,质料因和形式因是不能转化的,而对于不同事物,质料因总是向形式因转化,这个过程也是作为潜能的质料向形式的实现转化的过程。依然举玻璃杯为例,玻璃的质料是硅,硅的质料向上转化成为玻璃,具有了玻璃的形式,而玻璃的质料成为玻璃杯,玻璃才能具有玻璃杯的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低一层次的质料总是转化为高一层次的形式,这个过程我们称作“赋形”。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看出,“赋形”总是事物超越其本身,而这种超越精神就是努斯精神。

(这里有个引申就是可以把努斯精神和逻各斯做一个对比:努斯和逻各斯都是理性精神,而努斯是运动的,超越的,不断向上的;逻各斯是不动的,是万物的尺度。还有一点补充就是这种努斯精神和黑格尔关于反思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因此想了解黑格尔可以先了解亚里士多德,二者的思想有一种相互诠释性,这里就不展开了,希望能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补充吧。)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从另一个角度谈到实体的时候,说质料是实体,形式也是实体。通过上述分析,亚里士多德也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形式才是那个真正的实体。苏格拉底之所以是苏格拉底,正是因为他具有苏格拉底的形。从亚里士多德的视野看,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下人的同一性问题。

潜能和实现的知识精华:

六、结语    形式是使事物成其为事物的那个一,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似乎与柏拉图的理念是殊途同归的,然而路径上缺恰好相反。柏拉图的分有和摹仿是从一下降到多,亚里士多德是从多上升到一,这种从多到一的上升也恰好可以窥见亚里士多德走的经验主义的路径,他是从日常那种经验出发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关于质料转换为形式的阐发)。但他们终究也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作为形式的一强调的是事物的个别性,而柏拉图作为“理念”的一强调的是事物的普遍性。总之,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衣钵,也终究也没彻底跳出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窠臼。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讲解,谢谢大家!

注:文章底部「阅读全文」查看作者制作的幕布图(逻辑图)

以上由听友授权发布

如何加入复习小组?▼

复习小组!哲学100问 · 第一季  

报名咨询:小编微信 ericlee1988

往期回顾(持续更新ing)

01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分享人:萧筱妍)

02 希腊哲学起源:米利都学派 (分享人:悟不空)

03 晦涩哲人、一生追求变化的哲人(分享人:大笨妞儿)

04 四根说与原子论(分享人:晕水的鱼)

05 关于毕达哥拉斯(分享人:JUNE)

06 不动的巴门尼德(分享人:大笨妞儿)

07 芝诺悖论一阿基里斯是跑得最快的人(分享人:柠檬花)

08 古希腊哲学第一阶段总复习(分享人:萧筱妍)

09 智者学派(分享人:雨虎2010-THU)

10 苏格拉底,真理的殉道者(分享人:午夜的幽灵)

11 希腊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分享人:醉爱糊涂)

12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小丑(分享人:a--小星星)

13 关于柏拉图的分享(分享人:当音)

14 柏拉图的《理想国》真的理想吗?(分享人:洛蔓瑟芙)

15 柏拉图的性爱论:你理想中的爱情,竟然起源于一次聚会?(分享人:remain)

《哲学100问·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50位哲学家 100个哲学问题

系统入门西方哲学

课 程 大 纲▼

哲学100问 · 第1季(知识精华)

购 买 收 听▼

《哲学100问·第2季:西方现代哲学》▼

免费试听 :一部可以听的极简现代哲学史!

购买后加小编微信 ericlee1988 入哲学群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第15次分享逻辑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