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临天下》系列(8) 道家思想三宝之《俭篇》

 风中宫殿 2018-03-24


三宝篇划分前言:

老子对圣人的人格进行了描述,意在教导人们如何效仿大道特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于是在67章中把这些人格归纳到三宝概念中来:“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仅仅知道三宝的概念还是不够的,必须得理清三宝的推演和归纳过程。

了解这些推演过程和行事规范这对于个体来说是很有益处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人的言行乃至科技发明等最初的起源是来自思想层面的思考和判断。


而关于一些未解之谜,超自然科技的应用(诸如无限能源机械,UFO等),人的天性等。必须得从思想认识上改观后才能得以进行,这些并不是什么很神奇的事,同时圣人的人格也是古代中国贤者帝王奉为经典的行事准则,也是当代所匮乏的优秀素质体现。具有“千金不换”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并学习之。

推演方式:圣人的的人格是从大道的规律特质演变而来,所以先找出大道客观描述如:  1  4  6   14  21  25   34  40  42  51  67 然后根据“思想---言行”的顺序进行内容上的归纳推演......

俭篇》第一部分--“修德”

一:先回顾万物创造演化两个过程:

1:能量无形阶段生长为有形阶段的过程(其中数字3为临界点)

引证有三处:

2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42“道生一.....三生万物”,

51“道生之.....物形之”

老子在其他篇章用不同词汇表达这种万物形态确定有前后之分的描述:其中,“无名”与“始”在数字3之前,“有名"和"母"在数字3之后:此观点引证有五处:

1"无 名 天 地 之 始,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52"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

25"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32"始 制 有 名"

4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提出的"道"常代指或等价于"无名",此处2个引证 :

32"道 常 无 名"

41"道 隐 无 名"

由以上3个观点得出万物形态形成前有关系式1:道=始=无名=无至此很容易理解“有名”跟“母”即是万物形态确定之后的代指。而“母”又有养育的意思,这点跟老子文中的“德”颇为近似:如51章:".....德畜之.....势成之。"即道衍生的万物在德的培育下发展壮大。所以有关系式2:德==有名=有。进一步分析:“母”不仅有养育之意,还代指女性,这点在老子文中也经常类似词语提及,列举如下: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10: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28: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20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52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所以有近义词关系式3: 母--德--雌--天地根---玄牝之门-天门

此外还有个关系式4:  守雌---守母---复归于婴儿---没身不殆---谷神不死

此两个关系式在接下来的探讨中会得到答案......

2:已知万物形态确立后是由“德”或“母”培养壮大的过程:引证两点: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51:"......德畜之,......势成之。"

其中“势”在此跟日常用语”气势威猛“,”气场强大“的形容相似,

因为在(篇5)已经证明“场”是道的几何形态,所以万物形成之后“德”的演化过程,对于万物来说即为壮大发展本身能量场的过程,即“势成之”。老子文章也多次用类似词汇“自化”“自作”“自宾”表达万物能量场演变过程。

那么万物能量场发展目的为何?为此得运用道的另外一个特质------“大道循环之理”。

二:大道的循环的个人体现--“修德归道”

引证两处:

25:“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0  “反者道之动”

根据大道几何形态以及能量循环运动的规律,可推知万物能量场发展目的将会越来越接近于大道源头的能量。

(可联想(篇3)提及的诸如“洛书形态虽方可内在数理藏圆,方形转化为圆的一系列过程”)

而老子多次描述过这种符合大道循环演变过程的个人言行思想-----“修德归道”

接下来用运用大道的循环之理与自相似性对“修德”相关篇章进行解读:

分析一:(归根复命)

引自16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没身不殆

这篇主要是描述2点:

1归根复命:万物皆蕴藏道的循环之理.

2知止不殆:人们知晓其存在而不擅自干预违背,那么就明智长寿。

其中最后一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表达的是大道还具有:“宽容万物,客观公正,长久丰富”的人格特质

分析二:(守德归道)

引自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本篇分别运用了大道的两个特质:

(一)依据循环之理修德

1“守XX”结构 就是集中能量的意思,

2“常德XX”结构,就是能量发展壮大了

3“复归于XX”的结构,即描述壮大的能量场将返归于起始之处---道。

此篇老子用“婴儿,无极,朴”等词来代指大道,由这三个形容词的意思还可以知晓出大道具有“无穷”和“柔弱”的特征。

(二)依据大道的“自相似性”

        (此处插入扩展内容:28章依据大道的“自相似性”而设计的社会管理制度)

1从上文个人的“守德”与”则为官长”可推知这篇是官职人才的选择与制度设计的描述。

理解篇末的关键词解析:

“朴”可理解为植物幼苗,这里代指大道。

“散”即散开发展的意思,就是个人能量场发展壮大之意

“器”在此指人才(有“道具,方法,人才”多种意思,由上文可知人才最适合)

“官长”在古代有“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 ”的意思,在此译为地方管理的职位。

“圣人”在老子文中常表述为爱国治民的典范人物,其措施是围绕管理展开。

“则为官长”在老子第70章中有描述“则我者贵”,所以“则”有采纳,选取,的意思。

至此,老子描述的是圣人与官长(被圣人选为管理的人,皆具圣人品行)形成了一种效仿大道管理的体系。所以末尾译文为:

“能够运用修德返道模式壮大自己道德(能量场)的人,圣人用其择选为负责地方管理的职位,

所以一个效仿大道而设计的“众圣”社会管理制度是不能互相割舍分离的”

其实老子这种译文表达还有2点可论证之:

其一:道的象征为树,“朴”则为幼苗,所以“大制不割”与“树模型”的干枝相似性,连续性符合。按照传统理解如果只是圣人一人得道作百官之长管理国家,与下面的管理阶层不是同路人,那么效仿大道的制度与措施将不会得以执行,容易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即所谓分割,不相似。爱国治民也就无从谈起。国家管理与地方管理效仿自然大树干支那样高效简单,即行政管理人皆具圣人品行,“众圣”能让效仿大道的治理措施在每个角落得以实现,借大道无欲的特质可以有效制止当代政府间流行的腐败和无效率的情形。即所谓“大制不割”。

其二:全观老子5000文,多章给出了圣人治理国家和天下的措施却不见其制度设计和选用管理人才的标准,只有此篇提及,这也是很多读者所没有意识到而混淆的地方,

分析三:(守母复明)

引自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根据循环把本篇结构拆分成两部分:

式1:始----天下母---子---守母---》没身不殆

式2:见小守柔---》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已知“守”集中能量的意思,所以依据大道循环之理,

可推知“守母----》始(道)”的演变方向,下文”见小守柔---》复归其明”则是具体化过程:

小和柔是道的创造初始特征,而老子在文中也用婴儿和朴(幼苗)来象征,

所以推知“复归其明”的“明”是明亮富有生机的意思。

是告诉人培养自身能量场的具体做法。遵循大道循环发展道理,想象全身光明,返回幼年的淳朴。

分析四:(积德有国)

引自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此篇对于领导管理人修德的建议;“治理------重积德---可以有国--国运长久”,符合大道累积发展乃至影响长远的描述

四篇分析小结:

由以上四篇分析可很好理解前文关系式2:  守雌---守母---复归于婴儿---没身不殆---谷神不死 ”的意思

依据“大道循环之理”提倡人们修德接近于大道本源,这种修德行径是符合道的长久特质。按照数学模型来说是一种个人发展自身能量场和其影响范围的过程。这跟古人所谓的:“修身”,“修行”酷似。

“修德”应用圣人治国爱民措施

重点是这种措施是老子汲取了上古乃至黄帝时期的治国文化精髓而得来

引自两处:

49”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顺带借此整理一些容易误解的词汇:诸如

49章“圣人皆之”。

65章 “非以明民,将以之”。

“愚”在此处不是所谓的愚蠢之意,而是让人民修德修道返回年幼纯朴的状态,

这在《道德经》20章老子的自我描述中得以印证: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此外老子还阐明这种“得道”是由于“修德”所致:“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意思为“我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是可贵在得道”

总结老子全文中提及具有集中能量意思的词汇:“”,“守”  “”  。

守:坚持道法集中能量的意思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6“致虚极守静笃”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28“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

67”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

由上可见,老子多次提及不同的“守XX”结构多方面的表达都是描述同个意思----即“守道”=“修德”。

“啬”:爱惜精神,精气之意

59治人事天,莫若啬(sè)......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俭”:节省积聚之意

引自67章“俭故能广”

“广”即是能量场影响范围壮大之意。  在修德上唯有“俭”作前提,才有后来的“广”。“俭”意思上不仅理解为物质上的俭朴,也应避免精神能量的浪费。在此“俭”的范围上升到包含思想层面的“不欲”,这是老子全文多次提及的观点之一。


 

俭篇》第2部分-------“不欲”

修德过程中思想上的”不欲”是集中大道能量极为重要的环节,“不欲”也是道的特质之一,而且还能起到净化周遭环境与改善个人际遇的作用。在对大道“无欲”的应用解析之前,先得梳理相关词汇语句进行铺垫......

铺垫1:道德经第4章鱼56章的对比:

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冲与和的解析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4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与“和”是一对反义动词:比如“冲突”与“和解”,类似分与和:

用气体形容描述则容易想象成能量的交融与离散,这正是场和波的运动特质。

和与同的解析:

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6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使.....减小规模或降低程度 收缩 。

“锐”:锋利,尖,与”钝“相对。

“解”:消解。(与挫是近义词,所以此意思最为适合)

““纷”:乱,争,不安,烦扰的意思。

由上“挫其锐,解其纷”直译为:”道能使万物的尖刚特质减弱,并消解他们的烦乱的现象”

因“锐”与“钝”意思相对,所以“钝”与在治民修德中的“愚”和“无知”等词汇接近,借此能更好理解道在此的客观特质。

“和”与“同”是一对近义动词:又因为“和”与“冲”是反义词,所以可理解为融合,混同,同化之意。

“光”与“尘”则理解为天地或周遭环境最为适宜。由于整句话是并列相似关系,

至此“和其光,同其尘”译为:“道能使万物的环境与自身融合同化”

两篇对比:第4篇,是描述道的客观性质,此句表达的是道的净化(让万物同化)特质。而56章 讲述的对象是人,与道同化的人具有道的无欲和净化周遭万物的影响力,在世上师受人敬重而显贵的。

铺垫2:“朴”的无欲解析:

1.老子用“朴”象征道的柔,弱,小,无欲的特质,也常代指道。如下:

15敦 兮 其 若 朴 ﹔

19见 素 抱 朴

28复 归 于 朴 。朴 散 则 为 器

2.“朴”的无欲推证过程:

根据篇(5)推导的关系式1:道---无名---古始--无欲--小(细小微观)

发现最佳印证此句表达的意思来自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除此之外在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能证实拥有“朴”而少欲的观点:

3.关于“朴”跟“无欲”相关的最佳现实参考例子来自生物学领域中的组培技术,

例:马铃薯在选取培养组织的部位常常选取茎尖部位,

理由是植物的幼嫩部位基本没有被病毒感染,所以可以用来做脱毒苗。

7777777

 

附:在分型和斐波那契等数学领域甚至在计算机数据结构上,作为对自然的学习和观察树是一种重要而经典的例子,这在《道德经》中也不例外。三个图中说明树是场与螺旋波动的经典代表,而且层次意义明显,所以《道德经》文中多次用“朴”象征道,无欲。朴在此解读完毕。

道的无欲净化特质在领导管理的应用,可以让被管理者和谐,纯朴,安定:

引证如下两处:

37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57我 无 欲 , 而 民 自 朴 。

在效仿大道治理措施中也以体现,让百姓心灵有所归属,社会稳定:

引证如下:

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道的不欲特质在个人感官言行上的指导,让个人避免内心的烦恼和迷茫。

引证如下:

5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19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12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至此,从道的无欲性衍生的的净化特质应用到个人的修德,管理治世方面等应用方面暂告一段落.......


 

俭篇》第三部分---“知止”

引自4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从上部分“无欲”(知足)的想法升华到另一个的思想准则------------即“知止”:

“知止”作为大道法则之一,在其他学说和市面流出的“自由意志”酷似。即万物循环自动演化的过程中,不以主观意志强加干预:真实的描述让我们从大道的客观描述与对应的人格中提炼:下面将归纳道的客观原理与其对应的人格言行:关键词:“不辞”,“止”,“莫之命”

不辞:

34(原理):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2 (效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

莫之命(令)

51(原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32(效仿):道常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止:

32(效仿):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4(效仿):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进一步推广:根据老子描述道的这种不过分干预万物演化的道理中,更体现在圣人的言行里,即讲究个人的少事少言。

(即文中“不言之教”中提倡的“希言”,“无为之事”中包含的“无事”)

一:不言(希言):

43: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71: 天 之 道,不 争 而 善 胜,不 言 而 善 应

2: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56: 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5: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17: 悠 兮 其 贵 言

21: 希 言 自 然

二:无为(无事):

2: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63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 味 。

47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57故 圣 人 云 :我 无 为 , 而 民 自 化 ﹔我 无 事 , 而 民 自 富 ﹔

扩展内容:“不干预”政策与事少功多的现象解析:

这些言行措施的“少干预”是发生在万物的形态确定后的过程,让其自动演化是高效长久的,

这种高效性在数学分型中也有所体现:

应用一:

一个数学意义上分形的生成是基于一个不断迭代的方程式,方式是简单而机械的重复。

例如手机无线电电路芯片设计依据分型原理可以让其接收更广泛更强的信号。

应用二:

历代行政机构的精简措施:

例如东汉刘秀在治理国家时提出的简化行政机构,保证宏观措施长期不更改等系列政策不都取得了积极高效的影响......

正因为在大道规律“知止原则”下衍生的高效治理措施,古代《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给予了道家思想评价:

“道家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译为:“主旨简约而容易掌握 事情少而成就大”-----摘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知止”的其它信息:

由于天道自动演化的特质,知晓无形规律而不干扰意味着对自身和别人的能量场都能更好的发展。

其次,“知止”里面的“少言”“少食”也是一种节制能量的行为规范,符合三宝之一“俭”

以上这些描述正好对应描述分型数学上的高效率特征,这是大道特质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