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临天下》系列(9) 道家思想三宝之《无争篇》

 风中宫殿 2018-03-24

                      道家思想三宝之《无争篇》

在《俭》篇中我们知道大道“三宝”的推演规律“修德---无欲---知止”后,从大道对个人的思想层面上升到具体的言行指导上----“无争”,至此从“无争”继续推演出更深的言行指导与相关应用......

(一):道的“无争”的客观描述篇章:

大道“无争”的客观表达主要有三处,引证如下:

34章: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无所不在)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知止不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长而不宰)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谦下)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谦下)

51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知止)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争)

17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绳绳(mǐn 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隐藏性)

(二):无争在个人言行中体现----------不以自我为中心:

22: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2

夫 唯 不 厌 ,是 以 不 厌 。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不 自 见 ﹔

自 爱 不 自 贵 。

77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

小结以上可见诸如类似以自我为中心,急于炫耀表现的言行都带有“争”的意味,都是跟道的无争特质所相反的。

不争在领导管理者的应用----谦下低调不自大。

引证如下:

73(原理)

天 之 道 ,不 争 而 善 胜

34 (原理)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66(效仿大道的“不自大”品行)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8 (效仿大道的“不自大”品行)

善 用 人 者 ,为 之 下 。是 谓 不 争 之 德 ,

17:(效仿大道的隐匿性)(其中低调的品行由道的隐藏性(即无形)推演而来)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小结:以上可知管理者谦下平和待人也是效仿大道的规律,而顶层管理者的低调最高境界是到达无人知晓的幕后层面,这些都是效仿大道不自大而隐藏的特质

(三):从不争的思想上升到无私付出,这也是效仿大道所致:

引证如下:

8: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 夫唯道善贷且成。

77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 唯 有 道 者 。

小结由上老子文中多次强调先人后己的奉献,还提倡人们施恩不图报,这些思想言行都是符合天道规律,不仅不会损失,最终能丰富自身的精神和物质发展

                       那么至此问题来了:无私付出不损何以多得?

一:大道至简原理:(更详细解析参考后续《大道至简篇》)

引证对比:

8章“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42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恶”直面的意思为::大众所讨厌的,不愿意看到的事物或状态.。那么大众讨厌具体的对象是啥?

答1:“不争”:这种“消极”的行为即没有收获和剩余,有损自己利益

答2:“唯孤、寡、不谷”,意思为:拥有稀少或没有多余。

大众不喜欢“寒酸,不多”这些词但是王公却拿这些词来形容自己,称呼自己:这跟水的品行很相似:“众人皆争高处走,水不争往低处流”。这些特质被老子称作“上善”,是与大道所有的。

基于此类似“恶”的描述发生在41章“大笑之”中,如下:引证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41章结构解析如下:

1.该篇是围绕道的处事特征作解释的。所以篇头下士大笑的对象是“不争,无私付出”等看似有损自身利益的行为

2.紧接着老子就引用古语解释大道表里不一的特征:“故建言有之.......”

大众偏爱关注万物的表象而难以理解大道内藏的特征,所以嘲笑,这在老子看来是正常的反应:“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就跟上士反应(王公或水)形成鲜明对比。

3.章末老子点题 :“夫唯道善贷且成。”即“人只有像道那样善良无私付出才能成全自己。”与8章“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同一个意思,互相呼应。

 

二:根据大道波动规律理解无私付出:

引证:“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无私”是一种极端的状态,而“自私”就是其另一面极端,体现在言行思想上。。

永远保持这种无私状态付出那么其实就创造开启了一直不停息回馈的“自私”状态,

这种状态是处于最高效最大限度的过程,因为符合大道规律。

所以老子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些描述符合了当代人常说的:“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奉献”

在此强调一点,“自私的最大境界就是无私”提倡人奉献先人后己,那么会有读者反过来思考打着“无私的口号进行着私欲的行为”,进行无止境的索取成全自己再给予别人,因为根据波动起伏转换规律,这看起来也挺合理。然而这是万万不可行的,缘由解析如下:

首先,用点常识判断,以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为例子,如果人类索取消耗的能量大于地球大自然本身供给的能量,那么地球早就不复存在,而人类就不会存在至今。

其次,两者行为性质完全不同,一个提倡的是有道无私奉献,一个是贪欲无道的索取,而老子也常说“不道早已”“多藏必厚亡”等,这是一种大道作用在个人的无形规律,在宏观角度看是一种地球的自我调节过程,因为这种设计避免了地球被人类贪欲个体过度消耗。

注:“每一颗种子都会在培育下开花结果,只是种子类型,或环境因素所影响而不同。”

付出积累的实现是有过程间隔的,而回馈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切忌浮躁和不坚持,这些都是不符合道的思想。

无私奉献的这些行为建立在“无欲”,“无争”的思想言行上, 即施恩不图报,这才是符合大道的规律。

(四) 如果把之前的“无欲不争---无私付出”主张作为事物发展的过程,那么在发展的结尾大道给出的则是“功成身退”的建议。

引证如下:

34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17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9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2: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功成身退”不仅仅是被当做高尚美德来看,这里面蕴藏着符合大道规律的运动特质

即“反者道之动”。大道的几何运动状态常常被描述为平面的波浪结构:

6666

根据大道的起伏运动特质可知:

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演变,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

“功成”作为事物发展的结果,即是处在极端状态的临界点上,迟早变化走向衰落奔向新的循环。当然,每个人的际遇和言行都会影响这个临界持续时间的长短,换句话来说每个人的波峰不同,导致所处时间的长久也不同。

在这些临界点上如果执着过分或长期占有等,都会让当事人蒙受名利乃至生命上的损失和挫折,所以老子在第9章说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最终提出:“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当然如何识别自己的境界高低和滞留时间的长短,这就是很高明的艺术了,在后续篇章会针对此详细解析,)

   由此章可知老子提倡处事“不敢为天下先”,过程强调默默奉献,事后”功成身退“的智慧正是由于遵循大道的规律所言....最重要的是心态不要贪心和执着力争第一,长居第一,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跟主流宣扬追捧的“丛林法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至此由”无争--无私付出“开启《三宝之善》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