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尔德 | 寻找完美的钢琴

 昵称25649097 2018-03-24
古尔德的大名对爱乐者来说如雷贯耳。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最优秀的巴赫诠释者之一,在古尔德不同凡响的音乐演奏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音乐理念,而他在钢琴的选择上更有他独特的偏执。


“自我迷恋”的钢琴

1964年11月,古尔德受邀致辞,整个演讲只有一个主题:依照他人建议而活的人生将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始终是孤独的、独自一人的,这注定了任何我能提供给你们的实用性忠告都将是徒劳。” “古尔德式孤独”是一段与他人的安全距离,一场孤独对话的美。关于古尔德的古怪演奏方式和音乐呈现的效果,人们可以从听觉、视觉,甚至是通感、跨领域的感觉来进行描述,不过说来说去都是第三方的感受、第三方的理论、第三方的研究、第三方的世界。人们总是太过于习惯音乐里“演奏者-听众”所构成的这一组关系,若有演奏者企图丢弃听众,那真是骇人听闻。




在古尔德的“孤独词典”中早就放弃了听众的存在,一篇发表于1962年《音乐美国》的文章《让我们禁止鼓掌吧》宣称听者根本没有资格进入音乐家本人认可的音乐联盟,古尔德并随之畅想出一系列没有掌声、没有听众评判机制的音乐会计划——“关于废除鼓掌及其他一切展示行为”。当然,此宏伟计划最后只是空想,只在他的世界里绽放反讽意味的微笑。


不过这却意外地启发了一个新鲜的角度——用古尔德自己的理论来描述古尔德。放弃对音乐在视听层面的第三方描述,说说这音乐共同体里唯一的对象——钢琴。我坚信,钢琴在古尔德的音乐选择上比任何听众、乐评人甚至古尔德本人都更有发言权:唯有钢琴直接真诚地表达演奏者本人的音乐观念,因为古尔德胡言乱语的高超本领有时候令他自己说过什么也不那么确定。




古尔德曾写道,“我们将快速地、更加恰当地学会重视审美的‘自我迷恋’,当然这里的迷恋是正面意义上的,人们将在此挑战中清醒觉悟:每一个沉浸在冥想中的人都将创造属于自己的神学。”于是,这是一架“自我迷恋”的钢琴,一架不相信别人耳朵的钢琴,一架用肩膀弹的钢琴,甚至是一架根本不可能在世上找到或存在的“钢琴”...... 总之,一架“我的”钢琴。



爱上一台垃圾:1895的戚克林

在选择钢琴这件事上,古尔德的“孤独症”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与那些今天挑斯坦威、明天挑雅马哈的人不同,古尔德从不会看重从作曲家的角度考虑表现方式,因为不论是诠释莫扎特还是诠释贝多芬,最终都只会变成“诠释古尔德”。因此,他很明确地向钢琴厂牌表示自己只要一架钢琴——一架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状态的钢琴。要找到这么一架有“古尔德”风格,并且又必须能胜任所有作品的钢琴,当然它首先得是一架可以造得出来的钢琴,可能么?


 


不要以为古尔德只是在吹嘘空中楼阁,有那么一架在其心中成为先入为主的“理想模型”——1895年戚克林(Chickering)波士顿厂制造的小平台钢琴。(戚克林一度是斯坦威在欧美的劲敌。)在这架特别的奇货面前,亮晶晶的斯坦威新款完全不能符合古尔德的要求。他沉醉地说道,“跟世界上任何其他钢琴都很不一样,它是一台让人极度渴望的钢琴,有着一种几乎跟大键琴一样的浑实直接的触感和声音表现。它让我体验了如此接近钢弦的激动,每个环节的控制都是一流的。”戚克林这款型号有着清脆,像羽毛一样轻的琴胆,牢固集中的低音表现和异常干爽细致的高音音调,这些特质放到李斯特或拉赫马尼诺夫等演奏会曲目上会完全失色,但放到古尔德手指、性情和曲目之下,刚好配合得完美无瑕。



这架钢琴几乎是惊鸿一瞥,古尔德只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的纪录片上集《格伦·古尔德:私人日记篇》中弹过这台戚克林,另外在他自己私下录下来听的一些练习录音里才找得到此琴的音色,人们几乎不可能听到这些声音资料。这架钢琴带给他“一种完全运筹帷幄的掌控感和一种和谐交往的亲密感。”它在一般文献中常常被描述成古尔德的“童年用琴”,其实不然,古尔德在二十岁出头才接触到它,恰巧有一次他朋友租来的。他在这架钢琴上练琴准备纽约的处女秀。后来实在太喜欢了,他接手承租将钢琴运到别墅。1957年11月,他终以555元加币的代价买下这架钢琴。每当巡演一结束古尔德便飞奔回别墅,不仅是在寻求湖光山色的隐居庇护,也是在重温一台钢琴该有的本色,重温他所珍藏的钢琴音质。



就是这么一架戚克林,每当古尔德要对斯坦威技师解释他的需求时,就拿这一台当作范本来解说;尽管也有一些钢琴业的老手听过这个琴,并委婉地表达那是一台垃圾。


也许这世界上再也没有钢琴了!

多年来,斯坦威对于能在品牌使用名录上拥有古尔德这个名字感到高兴,一直宣扬着与音乐家本人和谐的合作关系,称他们的钢琴如何地令这位挑剔的“怪杰”驯服、心满意足。而在背后,整个寻找完美钢琴的过程中是没完没了的纷争。1957年12月,时任斯坦威钢琴演奏会暨艺术家部门经理的格赖纳(Alexander Greiner),一位素有优雅镇定美誉、擅长安抚音乐明星的高管在一则工作日记中写道:格伦·古尔德始终很难真正对我们的乐器感到满意,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古尔德从1955年开始与斯坦威纽约分公司合作,早在他于多伦多的伊顿百货公司表演时,就已经是斯坦威的忠实顾客。斯坦威钢琴最主要是为浪漫派音乐而设计的,此风格亦是现代古典钢琴曲目的核心。它最为人称道的几个特质,包括投射力道、如雷鸣般的浓烈低音、非常厉害能够制造出异常复杂细致声音的踏板,还有最重要的,其音调持久、栩栩如生、悦耳动听,此等皆深受行家喜爱。罗西尼称赞斯坦威钢琴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斯坦威的声音“像一只夜莺在暴风雨中柔语呢喃”,潘德列茨基则说斯坦威造得那么好,不论谁来弹都会是一首好歌。

然而,这些带着神圣光环的优点都不是古尔德在弹文艺复兴时期的奥兰多·吉本斯或“先锋主义”韦伯恩所要寻找的声音特质。对于用雄浑厚重的琴声把大音乐厅灌满,他完全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在低音部连续猛击,因此斯坦威这了不起的踏板根本没什么用处。他几乎从来不想要营造出暮霭沉沉的音调,也不要钢琴音色中某种“洋洋得意、华贵欢喜、圆滑轮转等气质”。



他要一触键,琴锤落下之后,琴键马上弹回,以及他的手指一离开琴键,这个音符必须立即终止,要的是一组轻巧精实的打弦系统,能够以最小的力气触键且一触到底。总而言之,他比较在乎的是在他双手之下乐器碰起来是什么感觉,而比较不介意它在别人耳朵里听起来怎样。事实上,在一次访谈中古尔德曾说,“我刚好不是很喜欢钢琴这个乐器。我比较喜欢大键琴。”他偏好的钢琴音调,恰好就“有点像被刨润了的大键琴。”

古尔德所喜欢的斯坦威型号总是一成不变的老款,也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型号,很多人认为这段时间是斯坦威钢琴的全盛时期。1955年1月,他发现了一架型号CD-174,造于1928年的“好家伙”!真是难得,古尔德觉得这架琴简直近乎完美,并用这架琴录了《哥德堡变奏曲》。在北美巡演时,他常常自掏腰包让钢琴在城市间搬来搬去,运费加上调音总共要花去4000加币。1957年3月,CD-174不幸在运输过程中因摔到而损毁,等于一切都要重造。而对于“一根筋”的古尔德而言,这代表好东西已经香消玉殒。这对演奏家而言是场心痛的打击,1958年在录贝多芬C大调钢琴协奏曲时,古尔德换掉不下三台钢琴。




最糟糕的是,斯坦威总是在研制新的钢琴,厂牌做出决策将旧型号从发行中删除,这让古尔德气急败坏。还有他酷爱使用的柔音踏板,只要是演奏1800年以前的作品,他可以说柔音踏板一路踩不停,即便乐谱上的表情记号标注着“强音”。50年代中期,古尔德开始认为自己需要比一般正常更大的白键空隙,好让他可以象演奏弦乐器一样摇晃这些白键制造出颤音,类似于“揉弦”效果。此想法就机械上而言真是荒诞至极,他甚至建议把两架完全不同厂牌型号的钢琴、将它们的打弦系统拆下互换,试试看会有什么效果。期间各种令斯坦威技术人员暴跳如雷的想法,格赖纳只能在工作日记中泄愤:
 

我们又不是被请来推销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前造的斯坦威钢琴,我们是来卖目前推出的款式的。古尔德所看得上眼的钢琴不是太老太旧,就是比一般钢琴娇小,有时候他甚至看上一些在斯坦威公司眼中早已不具任何价值的货色,其中一架就是老掉牙的德制钢琴、绰号叫“老骨头”。任何破烂货都能博他一笑,除了一架斯坦威钢琴。



 
被CD174抛弃的、掉了一半魂的古尔德一边找着替代的新钢琴,一边在嘴里哀叹,“也许这世界上再也没有钢琴了。”



没影的钢琴
远离演奏会生涯以后,古尔德再也不必忍受各种变幻莫测的陌生钢琴的折磨。他找到了他的完美乐器:斯坦威CD-318,1943年于纽约厂制造。从60年代开始,接下来20年间古尔德在哥伦比亚推出的所有专辑,几乎都依靠CD318完成。(除了最后的《哥德堡变奏曲》录音用的是两架雅马哈。)

古尔德喜欢CD318精瘦、明亮、清澈的音质,还有它迅速、紧实的打弦系统。在他演奏生涯的晚期,虽然名义上钢琴仍归施坦威所有,但实际上施坦威已经把它送给他作个人专用,为了修饰原来的音色,也允许他去做一些跟原厂设计相反的机械修改,修改后的CD318比较接近大键琴的声音,演奏巴赫的音乐更加贴切。“我要一个比施坦威原厂标准轻许多的打弦系统,”古尔德继续扮演着施坦威钢琴最苛求客户的角色。



 
至此,似乎古尔德已经找到了他的完美钢琴,故事也应该讲完了。回过头来说开篇提及的那场毕业致辞。那日在演讲的结尾,古尔德说了一个关于影响其音乐自我风格形成的重要瞬间。恰好它也可以拿来成为钢琴故事的完美收场:
 

一天,我恰巧在练习钢琴,我清晰地记得那是一首莫扎特的赋格,作品K394。当然曲目并不重要,我想你们也弹过这个作品。突然,钢琴边上的一台吸尘器忽然发动起来。于是在一些声音较强的段落,这首莫扎特刻意模仿巴赫的、质感清晰的音乐作品瞬间笼上颤音的光环,比你坐在浴缸里唱歌,两耳灌满水,突然用头将水甩出去的效果还要惊人,还要出色。而到了一些需要放低声响的段落,我什么都听不到。当然,我可以感觉到,感觉指尖与键盘相触时的反应,充满了自我的声音世界。我想象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然而并不真的听到声音。


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突然之间,这听起来是如此美妙,胜过没有吸尘器干扰的状态,不受干扰时我甚至不能听出作品的好处。多年以后,如果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在脑中记忆一首乐谱,便在脑中假想出吸尘器发出完全“反向”噪音的场景,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的习惯。是什么噪音并不重要,事实上,电视里的西部片、披头士唱片;任何巨大的声响均能满足我的需求,莫扎特偶遇吸尘器这件事令我学习到内耳的想象力是一股更为强大的刺激,任何外部的观察都不能相提并论。



 
想象一下古尔德所描述的声响瞬间:只有触觉没有声音、内耳的想象力才是最完美的钢琴效果。每一个沉浸在孤独冥想中的人都将创造属于自己的神学。只能说,那架“自我的”钢琴如此完美,实在是世间难觅的孤品。


本文转载自《三联爱乐》,略有删改。



作者庄加逊 新书推荐

《古尔德读本》

作者: (加)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著,(美)提姆·佩吉(Tim Page)编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天才钢琴怪杰古尔德的文字炼金术
译者: 庄加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