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耳餐”,就是片面追求食肴的名声,只注重档次和品味,图个虚荣心。其实,如果烹饪不得法,好东西也会被浪费;而不怎么上档次的食品,如果做得好,其味道会胜过山珍海味,“豆腐得味,远胜燕窝”。 书中写到,有一回袁枚在某太守家吃饭,这位太守纯粹土豪风格,“大碗如缸,白煮燕窝四两”,用水缸般的大碗,煮了四两燕窝,什么调料也不放,一点味道都没有,“丝毫无味”,可是参加宴会的人,都说这个有档次,高端大气,“人争夸之”。其实,这些人夸的不是味道,不是技术,而是太守的土豪风格。 袁枚挖苦说,这哪里是吃燕窝,简直是在市场上批发售卖燕窝。如果按照这种风格,只是为了体面,还不如直接在海碗里放一百粒珍珠,“若徒夸体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跟饮食文化本身毫无关系。 所谓“目食”,就是贪多。摆出来的菜肴多,到处堆满碗碟,让人觉得很丰盛。其实,这个不能叫吃,只能叫看,“是以目食,非口食也”。袁枚举例说,饮食并非多多益善,例如名家写字,写多了必有败笔,“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著名的诗人写诗,如果写得太多,就不免有糟粕诗句,成为累赘,“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 比如他在一个商人家里吃饭,上菜足够三席,还有十六道点心,菜的品种有四十多个,结果如何?袁枚回到家里,居然还“煮粥充饥”,因为没吃饱。主人纯粹讲究菜多,琳琅满目,结果把客人给饿着了。而且袁枚认为,菜摆得太多,反而影响美观,达不到欣赏的目的,“熏蒸腥秽,目亦无可悦也”。
袁枚发现,海参、燕窝和鸡鸭鱼肉有很大区别,鸡鸭鱼肉能独自成味,炒一只鸡,煎一条鱼,不怎么放佐料,它也会很有味道,袁枚于是戏称,鸡鸭鱼肉是食品中的豪杰,“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而海参、燕窝则不然,它们必须靠调味,对调味的依赖性比较强。
袁枚认为有些人在制作菜肴方面过于刻意。例如燕窝本是佳品,但是有些人居然发明了“黑科技”,将燕窝捶打成团,还把海参熬制成酱!西瓜被切开之后,不容易保鲜,于是居然制作成糕点。苹果太熟了,吃起来不太脆,居然就蒸熟了再吃!
这些做法违背了食品的本性,不符合自然规律。
袁枚认为食材要现炒现吃,起锅的时候就吃!如果稍微停顿一下,就没好味道了,就好像衣服起霉,哪怕是锦罗绸缎,也没意思了。 他曾经见过一个性急的主人,一摆菜就要全部摆出来才上席,讲究的是齐全丰盛,这样一来,先上的菜就冷了,丧失了原来的美味。厨师没办法,为了保持菜的热度,就只好将炒好的菜全部放在蒸笼里,等全部炒出来了再端到席上去,结果,美味就大打折扣。
火锅是“吃货”们的最爱之一,吃得热闹,吃得火爆,吃得开心,吃得精神,袁枚则认为,酒席一味求热闹是不对的,不是所有的菜肴都适合火锅。 各种菜,都有自己特定的火候,“宜文宜武”,有的适合慢火,有的适合旺火;“宜撤宜添”,该撤火时撤火,该添火时添火;“瞬息难差”,不能有丝毫差错。但有些人就知道用火去催逼食品热气来,旺起来,“一例以火逼之”,甚至还用烧酒代替木炭,以为这样火势更大,菜肴更容易进入状态,可是其结果呢?适得其反,食品在热汤中多次翻滚之后,都变味了。 名厨王小于
一位见水平的吃货往往也是好厨师的发现者、推动者和宣传者。 王小余,袁家的私厨,清代名厨,想必对此很有体会。人家问王小余:“以你的才华,不去供职朱门权贵之家,而要终老随园,何也?”而事实上,环伺左右怀揣虎狼之心随时准备挖墙脚的真是大有人在,包括袁枚经常与其宴饮交游的老上司两江总督尹继善。 不过王小余虽然脾气火爆,但在大事面前可不犯糊涂,他心中自有主张,他说:
知己难,知味尤难……所谓知己者,不仅是了解你的长处,你的短处他也同样清楚。现在的主人赏识我,但对我的缺点并不隐晦,批评的话句句戳中要害。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如此我的技艺方能日日有长进。罢了,这一辈子就交给随园了。 看来这是一对饮食界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袁枚与王小余常就烹饪之事相互切磋,《随园食单》里也融入了王小余的见解。王小余仙去后,袁枚写了一篇传记《厨者王小余传》,这是中国第一位有传记的厨师,也使王小余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