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如何解读你的体检报告?

 蓝色_呼吸 2018-03-27

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每年的体检已经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常规项目。但拿到体检报告,大多数人对里面的各种结果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虽然报告后面会有指导意见,但那么多朝上朝下的箭头依然会让人担心,所以今天做了这篇体检报告解读,希望能对您有帮助,但因为内容太多,临床太复杂,远不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针对体检报告中的异常结果,建议专科就诊。本文只针对常见问题做常规提示

体检项目一般包括临床体检,如测血压、心率,内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等的专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乙肝五项、肿瘤指标等,影像检查主要是胸片或低剂量肺部CT、上腹部超声、甲状腺及妇科、前列腺超声等,其他如心电图等。

本文主要讲解部分实验室检查及部分影像。

问:

白细胞异常是怎么回事?

答:白细胞的参考值是(4~10)×109/L(成人)。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它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中性粒细胞增多有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生理情况如妊娠后期、分娩,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只是一过性的增高。病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等)、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见于哪些情况?

答: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有两种分类: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如肺心病、高原居民等)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如肿瘤或肾脏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血小板异常是怎么回事?

答:血小板的参考值 (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多是轻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

肿瘤指标增高是长肿瘤了吗?

答:肿瘤标志物是指特征性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或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不是肿瘤诊断的惟一依据,临床上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手段综合考虑。某些肿瘤标志物在某些生理情况下或某些良性疾病也可以异常升高。所以遇到体检肿瘤标志物增高时,应及时进行专科咨询,即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能忽视。

常见的体检项目中肿瘤标记物的异常:

1.血清癌胚抗原(CEA):CEA是一种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脏器特异性低。结肠炎、胰腺炎、肝脏疾病、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等也常见CEA轻度升高。大量吸烟者中有20%~40%的人CEA>2.5μg/L,少数人>5.0μg/L。

2.甲胎蛋白(AFP):主要用来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生殖腺胚胎肿瘤(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妊娠后孕妇AFP可升高。胎儿神经管畸形、双胎、先兆流产等均会使孕妇血液和羊水中AFP升高。

3.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中阳性率高达30%~86%,其升高水平与肿瘤密切相关。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良性疾患,约有14%的患者血清t-PSA轻度升高。肛门指诊、前列腺按摩、膀胱镜等检查及前列腺手术会引起前列腺组织释放PSA而引起血清浓度升高,建议在上述检查前或检查后数日、手术后数周进行PSA检查。

4.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

主要用于诊断肺鳞癌、食管鳞癌、宫颈癌等。部分良性疾患如牛皮癣、天疱疮、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肾功能不全、良性肝病、乳腺良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等也可引起SCC浓度升高。

5.糖脂肿瘤标志物包括癌抗原50、癌抗原72-4、糖链抗原19-9、癌抗原125、癌抗原242、癌抗原15-3等,因内容较多,只讲解CA19-9,请关注肿瘤信息,后续将推送肿瘤标志物的文章。

糖链抗原19-9是一种糖蛋白,正常人唾液腺、前列腺、胰腺、乳腺、胃、胆管、胆囊、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存在微量CAl9-9。胰腺癌、肝胆和胃肠道疾病时血中CAl9-9的水平可明显升高。CAl9-9是胰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诊断胆囊癌和胆管癌的阳性率为85%左右,胃癌、结肠癌为40%,直肠癌为30%~50%。急性胰腺炎、胆汁淤积型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肝硬化等,血清CAl9-9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提示:如果体检有单项肿瘤标志物轻度增高,应及时复查,专科咨询。如有多项标志物增高,及时就诊肿瘤科。

转氨酶升高,是患肝病了吗?

答:通常肝功能的检测意义是监测肝脏蛋白代谢功能、脂类代谢、胆红素代谢、胆汁酸代谢、各种酶类代谢、肝细胞摄取排泄功能等。

体检中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是酶类代谢异常,最常用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及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肝硬化、肝内、外胆汁淤积、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胰梗死、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提示:转氨酶增高,应及时就诊肝病科,查找原因。

血脂增高,应注意什么?

答: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


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受年龄、家族、性别、遗传、饮食、精神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男性高于女性,体力劳动者低于脑力劳动者。因此,很难制定统一的参考值。根据CH0高低及其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分为合适水平、边缘水平和升高(或减低)即危险水平。作为诊断指标,TC不特异,也不灵敏,只能作为某些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危险因素。因此,测定TC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发病估计、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肝细胞受损时、营养不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中总胆固醇减少。胆汁淤积时,血中总胆固醇增加,其中以游离胆固醇增加为主。

三酰甘油(TG)增高见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和阻塞性黄疸等。

提示:血脂增高是发生心脑血管疾患的危险因素,除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应就诊心内科,进行药物降脂等专业指导。

尿酸增高,要注意什么?

答:尿酸、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是肾小球功能的监测指标。

血Cr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常用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测定尿素氮,可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IgG肾病、恶性肿瘤,以及多种炎性疾病如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致β2-MG生成增多。

尿酸为核蛋白和核酸中嘌呤的代谢产物,既可来自体内,亦可来自食物中嘌呤的分解代谢。血尿酸浓度升高 可见于:1.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2.体内尿酸生成异常增多:常见为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的原发性痛风,以及多种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因细胞大量破坏所致的继发性痛风。此外亦见于长期使用利尿剂和抗结核药吡嗪酰胺、慢性铅中毒和长期禁食者。血尿酸浓度降低见于各种原因致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功能损害以及肝功能严重损害尿酸生成减少。

提示:尿酸增高,除了排除肾小球功能损伤外,应注意生活方式:适当有氧运动,控制体重,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少喝热性饮料,多吃蔬菜(菠菜不宜多食),少吃肉,少食海鲜和动物内脏以及火锅。禁啤酒。清淡饮食。肾内科就诊。

发现甲状腺结节,怎么办?

答:很多人都存在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女性,单纯囊性结节,多为良性,如果甲状腺结节伴微钙化、边缘不规则、纵横比>1,要警惕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具体可参考文章:甲状腺结节

查体发现肺结节怎么办?

答:一般来说,96%的肺结节为良性。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磨玻璃密度结节。如果查体发现异常结节,应及时就诊胸外科,具体结节鉴别见文章:查体发现肺结节该怎么办?


查体发现脂肪肝,要注意什么?

答: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治疗的基本方法 ,也是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 坚持合理的饮食制度 ,瘦肉、鱼类、蛋清及新鲜蔬菜等富含亲脂性物质的膳食 ,有助于促进肝内脂肪消退 ,高纤维类的食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及控制血糖和血脂 。 高纤维类食物有玉米麸、粗麦粉、糙米、 硬果、豆类、香菇、海带、木耳、鸭梨、魔芋等。 脂肪肝的人应以低脂饮食为宜 ,并且要以植物性脂肪为主 ,尽可能多吃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 (如橄榄油、菜籽油、茶油等 ) ,尽量少吃一些饱和脂肪酸 (如猪油、牛油、羊油、黄油、奶油等 ) ,同时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如动物内脏、脑髓、蛋黄、鱼卵、鱿鱼等。脂肪肝的人还应该坚决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 ,实行有规律的一日三餐。 运动治疗: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动态运动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氧运动 ,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 ( 115~ 125步 /min)、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做广播体操、跳绳和游泳等 ,这类运动对脂肪肝的人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的效果较好。 

乙肝五项有什么意义?

答:传统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常为五项联合检测,俗称“乙肝二对半检测”,包括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随着方法学发展,HBcAg也被加入检测范围。

1. HBsAg阳性  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携带者HBsAg也呈阳性。HBAg是HBV的外壳,不含DNA,故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其常与HBV同时存在,常被用来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抗一HBs是种保护性抗体,可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人新的肝细胞。抗一HBs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抗一HBs,一般在发病后3一6个月才出现,可持续多年。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抗一HBs免疫球蛋白者,抗一HBs可呈现阳性反应。

3. HBeAg阳性  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孕妇阳性可引起垂直传播,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

4.抗一HBe阳性率  在慢性乙型肝炎为48%,肝硬化68.3%,肝瘤为80%。乙肝急性期即出现抗一HBe阳性者,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出现抗一HBe阳性者可进展为肝硬化;HBeAg与抗一HBe均阳性,且ALT升高时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抗一HBe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但并非无传染性。

5.抗一HBc  是HBcAg的抗体,可分为IgM、IgG和IgA三型。抗一HBc检出率比HBsAg更敏感,可作为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敏感指标。抗一HBc在乙型肝炎中检出率平均为78.8%,在慢性肝炎和肝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7.8%和81.8%,在HBsAg携带者中多为阳性,在HBsAg阴性者中仍有6%的阳性率。抗-HBcIgG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其阳性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身。

6 .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部位,是一种核心蛋白,抗原所包裹,所以一般情况下血清中不易检测到游离的HBcAg.其外面被乙型肝炎表面HBcAg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感染性的HBV存在,其含量较多,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约有78%的阳性病例病情恶化。

尿常规异常如何讲解?

1.尿蛋白阳性:

生理性蛋白尿: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及血管活性剂等刺激下可出现短暂的蛋白尿。因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多为持续性病理性蛋白尿。

2.尿糖阳性:

糖尿病、其他血糖增高的内分泌疾病因血糖超过肾糖阈出现尿糖阳性。还有一些血糖正常性糖尿、暂时性糖尿、其他糖尿、假性糖尿等。

3.尿红细胞阳性: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多形性红细胞<>

查体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

答:胆囊息肉,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息肉。

常见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

常见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亦称胆囊腺瘤性息肉)、腺癌等。

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在判断较大胆囊息肉的性质时,准确率较高,而对直径<1 cm的胆囊息肉,诊断准确率偏低。

胆囊息肉体检发现率约为6%,其中最常见的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性息肉 ,目前认为无癌变可能。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也无癌变倾向。胆囊腺肌症,亦称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和平滑肌增生为特点的慢性增生性疾病,能否恶变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是癌前病变,但癌变率较低 。 

胆囊息肉公认的手术指征是息肉直径≥1 cm 。我国指南提出病变快速增大、有明显症状者也需行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 将>3 mm/6 个月定义为息肉快速增大。推荐胆囊壁厚>3mm时,无论息肉大小,均行 LC;息肉数目增多或出现不典型腹部症状时,建议观察。

本文参考书籍:第8版诊断学。参考文献:从过度和不足角度看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规范化治疗,赵海鹰等。健康体检脂肪肝检出率的分析,陈淑贞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