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zpin 2018-03-27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冯建辉 男 197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栾城人。斋名南浪居,别名沉耕草堂。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现为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贾广健工作室画家、河北省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石家庄市画院特聘画师。栾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燕赵文化之星。国画作品以小写意花鸟为主,主攻葡萄,人物、山水均有涉猎。其葡萄作品藤蔓错落低垂,串串珠玑晶莹剔透,墨彩相揉,信笔挥洒,逸趣横生,风格舒放有度,在继承民族传统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入现代绘画语言和技法,广泛汲取营养丰富其创作。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画家冯建辉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一架牧歌兼离愁

——略谈冯建辉的画

郝永伟

绘事虽余事,确乎最敏锐的文化形态之一,包含冷暖自知的人生体验、莫逆于心的砚边心语,可以托起人性的高度,直面和承荷岁月的悲欣。之所以会被建辉的画击中,实在是他笔下的工笔兼写意的葡萄,勾起了我对生命的无尽怀想与追忆:穿越城市午夜的烧烤和啤酒鼓动的豪情万丈,摆脱工业文明、商品大潮引起的对自我道德要求的狂踩与群殴,在青藤如瀑的院落里,在一灯如豆的老屋里,有旧雨的动向,有老去的背影,有曾经的年少,更有着水与梦相激荡的烟雨与江南。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苦集灭道,少年风月。如狮鬃扬起风意,一瞬间,田园牧歌在建辉用笔墨种植的记忆之梗上,一串串、一架架地复活。

初观建辉的葡萄,隐含无限的青春物语。井饮田食、崇尚自然的建辉,幼时便有了深深的绘画情结。建辉属于七〇后,成长于思想、文化、艺术、音乐都在陆续解禁的改革开放初期。“是谁在默默地呼唤,激起了心中的波澜”,粗粗学会在柳梢叶影里留意月光的年纪常是人生最忆。正是在这样的年华里,建辉表现出了对线条语言的天生敏感。铅笔描摹,人物花鸟皆入画中。而今在藏界风生水起,可当时普及已达“井水饮处”的连环画,如钱笑呆的《红楼梦》、赵宏本的《水浒传》、沈曼云的《济公传》、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等,都给了他无尽的艺术养分和想象空间。这种爱不释手到极致的喜欢,更像是现实中的自己跟另一个自己在笔墨线条和色彩绘制的光阴里隔世重逢。学堂时代,美术课成了建辉的最爱。他的国画钟馗曾获得全县绘画第一的好成绩,轰动一时。引得只知闲庭看花的武陵年少几许艳羡,学校称他为“文艺人才”。而一派天真烂漫到底的建辉不骄不躁,只管沉迷于他的线条和色彩语言世界里。

时光流逝,时代进步。离开曾经繁华却失繁华、欲繁华且待繁华的故乡小城,无论是当初的石门美校求学时期,还是后来的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时代,抑或之后的工作创作生涯,总之在建辉的绘画生命历程中,葡萄绘画一直是一座“海雾半开处唤人近岸的灯塔”。石门美校三年,雕塑家孙宏伟给了他绘画知识的专业性指导,这种类似于私淑授受式的关爱,令他至今不敢或忘。在河北工艺美术学校,建辉又得到花鸟画家谭宝泉先生的垂爱,一招一式,传技授墨。观谭先生所画之葡萄,水墨淋漓,意象翩翩,流风余韵中别是一种况味。再加上儿时曾见苏葆桢先生玲珑剔透、逸趣横生的葡萄作品的印象,建辉豁然如星相家给细批了终身一般,顿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潜移默化中,建辉对葡萄情有独钟。作为日课,他搜集了大量关于葡萄的绘画资料,吸收各家之长来充实自己的创作。又通过写生,观察葡萄的生长习性和结构特征,创作了成千上万幅葡萄作品。经过斗室的思索和行走的呐喊,建辉发现,“葡萄”这个题材最能把中西绘画语言糅合在一起,最能跬积中西人文精神面貌与气象,是中西绘画的一个交融点。此时,建辉的绘画,从一般叙事性的笔墨开始向充满问题意识的笔墨过渡,洵为可贵。

再观建辉的葡萄作品,有着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审美品格,他营造的是一种精神与艺术的生态。“春到人间柳树新,轻烟袅袅到江滨。淋漓笔墨天南北,莫负苍天造化心。”这苍天造化之心,便是对自然风物的一往情深。从侍笔侍墨的学徒到鲜活而独立的画者,建辉表现出了艺术家对于自己那超自然的创造力付诸笔墨表达的热望,就像初长成的磊落青年,有了对心仪女性拥抱的需要。建辉从事的群文工作,十分琐碎,可他从不肯停下手中的笔。在著名油画家鲁树凯先生的悉心指点下,他的葡萄作品,运用三维空间的明暗变化,采用一种类似于古典油画的绘画技法,色墨相糅,水乳交融。而枝叶却以中国的传统水墨来表现,也就是平面化的黑、白、灰,淡远飘逸中不乏凸显一股剽悍的藤蔓钻进窗台般的生命力,衬托得串串葡萄天然晶莹,不见斧痕。在追求自然、真实、灵动、雅俗共赏的路径中,建辉反复实践,切磋琢磨,他不想沉睡在前人泥古不化的怀抱里,自我陶醉于一个画匠的笔墨任性挥洒,他要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其实,西方文化的关键在于专,而中国文化的肯綮在于通,人一旦在内心深处得到顿悟,“则行往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这是来自禅宗的哲学要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雄放沉苍意象,跳出诗歌表达的窠臼,用绘画、音乐未必表现不到位,所以中国的书法、诗歌、绘画、篆刻都是阅历、智慧与美的象征,都是同气连枝、表里互证的。建辉对山水、人物均有涉猎;其书法专攻小楷,用笔肯定,写来一丝不苟。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他的那份被宣纸味托起的田园花鸟笔墨中,硬生生逃出一段超越与清芬,赊出一段立体的乡愁来。建辉有长期形成的读画习惯,在他的绘画理念中,始终认为临摹太过死板,缺乏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临摹,掌握其大意及基本艺术规律即可,绘画眼界的高度决定画家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他始终在品读中体味着道的存在。正是这样的艺术感悟和写实主义路线,使得建辉的画风真实而不造作,笔墨酣畅而不放纵,构图饱满而不失空灵,色彩艳丽而不庸俗。建辉是以绘画的名义,将生活努力活成自己的生活样。

又观建辉的葡萄作品,画品即人品。人品的成败关乎画品的成败,在浓烈劲涩、灯红酒绿的时下,画坛如果需要呼唤真正的“王者归来”,艺术就绝非放到碗里的现实搭配,更不能成为人生“钱途”和仕途竞赛中的“陪太子读书”,妙手偶得也罢,耽于经营也好,艺术需要一份诚朴和孤独,需要一份勇于从不胜寒的高处发掘出的赤子真心,需要大体量的“画外功”。建辉为人处世坦诚而不自负沾沾,他是行止低调而内心明白的那种人,面对人生中的几处逃不开的暗伤,他是既能隐忍,又肯于在现实中实现自我救赎。佛曰:破我执。又曰:不可说,不可说,说即是错。或许,在现实中有了大沉默,才会在艺术上有大动作。建辉多年来“涛声依旧”,笔墨为锄,种植着自己的葡萄园林,尽管脚步仍有几分青涩,距离愿望和梦想的达成还有些遥远,可没有深情,哪来的执着?没有执着,又何来的看破?建辉的画体现了一个思考者对世态人心的观察体验,更是一个心中有着万千丘壑的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坦陈。此时,我的心中忽然生成一个念头:在按钮时代,在迷茫的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绘画即是“回家”,一如画品即是人品。

之所以为艺术家构建一个根一般的“家”,除了人生需要有往回收的一面,其实还存在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为了更多次的探寻、远行。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讲,走近大自然,不但对绘画技法的提高有所助益,亦可成为陶冶性情、修炼品性的绝佳途径之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斯言煽情又合情。写意人生,纸上风尘。梦想召唤之下,背起行囊走向千山万水,用心找寻真正的艺术语境,用心找寻属于自己的“人间道”,自古不乏其人。譬如王羲之之于兰亭雅集,苏东坡之于承天寺夜游,袁中郎之于虎丘听歌,张宗子之于湖心亭看雪。所以我欣然感动于建辉的“数十年如一日,每逢春秋,寄居太行”,深一脚,浅一脚;风一程,雨一程。“大山、树木、农具等都是我的写生对象,旨在解决画面的组织能力”;他毅然远离尘嚣,“与大山对话,与山里人为友,并乐此不疲。”只有经过了人生的荒凉与孤独,才可抵达内心的繁华与富有。而今,建辉在“问道”的路上,青春作赋,渐行渐远;而今,更是“江清月近人”。

三观建辉的葡萄作品,眼周时时有余温在绕,往事浓淡,心境慈柔。仿佛起风的湖面般明暗初定、光泽流转的现实苦闷与梦想,一笔一画,曲尽人情,着实令人不忍触碰。可以说,建辉的所有人生节制、岁月深浅都深切表现在这一架立体的牧歌与离愁中,而时风的浮躁与花哨,正需要他的这份把持与执着才能降得住。画里与画外,故乡与远方,唯愿历历无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