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来深圳的年轻人,谁没住过白石洲

 alayavijnana 2018-03-28


本期推出的书榜中,我们较为关注是城市的发展以及人类心理的情感。


初来深圳的人,谁没有住过“城中村”?在“城中村”打拼求生存的日子,想必也是许多人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往事。


今天我们谈论“城中村”的意义,谈论在此生活的人,并不是站在某种高度或者更加优越的环境之下,而是与他们同行,与城中村的发展共呼吸。







吴晓雅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8年2月

白石洲位于深南大道边,是深圳最大的几个“城中村”之一,它拥有几乎深圳市区最集中最大规模的“农民房”,很多从外地来深圳的人都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在白石洲生活的记忆。


作者深入白石洲,通过观察、采访,以非虚构的形式呈现白石洲当下生态和过往历史。街头世相,人情百态,生存状况,经济业态,不同的人群和生活方式。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思考与写作,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白石洲,极具现实意义。  


这里的奋斗与梦想

 ○ 伍 岭



以前初来深圳的人,谁没有住过“城中村”?在“城中村”打拼求生存的日子,想必也是许多人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往事。


今天我们谈论“城中村”的意义,谈论在此生活的人,并不是站在某种高度或者更加优越的环境之下,而是与他们同行,与城中村的发展共呼吸。


《白石洲:深圳的中心与边缘》的作者吴晓雅是完全将自己投放于“城中村”里的,她选择了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和初来深圳的年轻人、混迹多年的“老江湖”、艺术家们一同体验市井生活。这样的市井生活与大都市的光鲜繁荣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但却又休戚与共。


深圳最大的城中村 白石洲


它是城市的中心,可同样也是城市的边缘。中心地段应有的人声鼎沸、浮华喧嚷,它都有;而在边缘时也不乏落魄阑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身处中心时要不停奋斗、想尽一切办法生活;一旦落入边缘的境地,沮丧和幻想的情绪就会蔓延开来。


正如吴晓雅的这次非虚构写作,她回顾了这种情绪——亢奋的斗志、职场的辛劳、青春的饥饿以及对爱情的渴求……每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生存策略,但在“城中村”里,在吴晓雅亲历后的笔下,有些人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有些人则看到自己的现在,但未来呢?


书里没有预言,过来人其实都明白,无论未来如何,唯有在此生存过,才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交待。


恐怕有些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在城市里打拼,不是为了给城市一个交待,而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我们应该从这本书里读到更多的东西,并不是狭隘的关注自身。


吴晓雅在书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白石洲里的毕业季。此时的白石洲活力昂扬,许多“握手楼”里,拥挤的房间里都洋溢着青春的荷尔蒙。作者与几个刚毕业的女生同住一屋,观察她们的生活,也从她们的工作与日常的习惯中勾勒出白石洲以及在此生活的样貌。


白石洲


女孩子的性格较男生更为敏感,抗压能力与面对挫折的表现都会直接反映出白石洲以及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来。它是包容更多呢,还是现实残酷更多?这些问题不仅是住在“城中村”的人应该思考的,也是身处城市里的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在生活的水面之下,有着人类最本真的一面。善水者会更加游刃有余,害怕溺水者,就会手忙脚乱,甚至高声呼救。当然水面之下不仅只有这两种人,还有一些人既不善水,也害怕溺水,但他们却在努力让自己适应,想尽各种办法,在这深水中握住一根稻草。


看完作者写算命先生这一章后,你或许能感受到“城中村”的三教九流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生存下去的模样也有它应有的伪装。这样的伪装与其说是个人的,不如将其看作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的一部分。正如外表统一装修过的“农民房”,整齐划一是城市的面貌,也是奋斗者需要的面貌。


作者在书的最后部分提到她曾旁听过一个论坛的经历。这个论坛的题目是“谁的城中村”,虽然最后整个讨论的话题偏离了这个主题,但给作者本人却留下了一些启发。而这个启发就散落在书中的各个章节里,无论是小白领的“90后”,还是洗碗的钟点工,或是没有太多文化的算命先生,他们都在回答这个问题——“城中村”是谁的?


而当“城市共生”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我们再重新去看白石洲,重新去看那里的人们,你就会发现,他们是内在的你,你是外在的他们。


城市与“城中村”同样如此,彼此内外呼应,只有共荣共发展,一个在“城中村”里升起并实现的梦想,才能验证一座城市的繁荣。



昨天,我们推出了第11期好书周榜。


今天,

除了《白石洲:深圳的中心与边缘》,

我们还带来了另一本书《魔丸的诞生》的相关书评,

一起来看看口服避孕药这颗“魔丸”

是如何带来社会思潮的变革的吧~



《魔丸的诞生》

(美)乔纳森·艾格 著

语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这是一颗小小药丸——避孕丸的故事。这颗魔丸是如何被科学家制造出来,人们怎么看待它,它到底代表着什么,又是如何改变了世界。无数人都为避孕丸的发明贡献过心力。如果说避孕药的发明是一部电影,那么玛格丽特·桑格、格雷戈里·平克斯、凯瑟琳·麦考米克、约翰·洛克四位,就是这部电影的联合主演,他们对避孕丸的问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从桑格早年在格林威治村的叛逆时光,到20世纪60年代风口浪尖上的性爱革命,四位主人公不懈的努力和他们身后无数支持者的群像,构成这本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科学的历史之书。  


小药丸,大解放

 ○ 林 颐


身为女人,皆知生育之苦、养育之累。怎样避免沦为“行走的子宫”?口服避孕药居功至伟。《魔丸的诞生》说的就是这种小药丸的发明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思潮的变革。


故事开始于“曼哈顿,1950年冬”。首先出场的人物是个老妇,“热衷于男女之事,花了四十年追寻使之更美好的方式”。她就是玛格丽特·桑格,出身贫寒却极具个人魅力,拥有丰富的情史,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和社会改革家。


坐在她对面的男人名叫格雷戈里·平克斯,刚刚被哈佛大学视作激进分子扫地出门,急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来洗刷他的耻辱,他在上世纪30年代就研究出了下丘脑激素分泌与排卵控制的关系,最终引起了桑格的注意,于是有了书中所描述的这次会晤。


根据小说创作经典理论,起笔极其重要,渲染氛围并奠定全书基调。《魔丸的诞生》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但从这个开头来看,显然借鉴了小说的写法。


不仅如此,全书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采用多线并进架构,围绕人物经历,多视角多方位呈现事件。美国科普作家乔纳森·艾格的这种笔法,避免了科学史的枯燥讲解,带来了小说式的阅读愉悦。


桑格和平克斯组成了“魔丸联盟”。这个联盟还有其他两位成员。约翰·洛克医生,他将承担初期避孕药的临床实验,并且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宣称这是一种“自然正常”、不违背主的意志的避孕措施。


凯瑟琳·麦考米克加了进来。麦考米克在婚后发现丈夫是精神病患者,她爱他,却不得不逃避性行为。麦考米克与桑格一样,也是节育运动的一贯倡导者,作为一位有钱的老寡妇,现在她准备为她们共同的事业提供资金援助。


四个人,四种人生。因为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必须付出各自的努力。作者并没有竭力赞美他们,而是客观公道地表述他们的行为。


比如,作者没有避讳桑格的虚荣心,她为了推广避孕药到处游说,当她于1955年访问日本受到热烈欢迎之时,桑格忘乎所以地夸大了药物的效用,但在当时这种药物尚未投产。比如,平克斯是一位不择手段的“疯狂科学家”。兔子和狗没法满足他的实验需求,他就违背医学伦理,采用不合常规的人体实验。


起初是懵懂无知的精神病人,然后是波多黎各的穷人,被蒙蔽的实验体并不知道其中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就在不久之前,宣称能够避孕的沙度利胺造成了几万名畸形婴儿。只不过,沙度利胺尚未进入美国,谣言也没有传播。他们的药丸在1957年6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迅速掀起了销售狂潮,人们为之欣喜若狂。


说到底,他们的成功是幸运的。不过,正如灿烂的太阳表面也有黑子,这些瑕疵并不能损害这项发明的伟大。约翰·厄普代克有部小说,叫《伴儿》(Couple,1968)。


书里写道:“他们相互把对方脱个精光,动作利索、手法娴熟。他想着要避孕,她笑了起来。难道安吉拉(他的妻子)还没有用口服避孕药吗?欢迎来到口服避孕药出现后的极乐仙境。”这枚小小的药丸,被视作20世纪最重要的性爱工具创新,但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尽管自古以来就有避孕措施,但基本上都既不方便更不可靠。简·奥斯汀曾经在信里感叹,“可怜的女人”,她的嫂子伊丽莎白刚刚生下了第十一个孩子。如果那时就有口服避孕药,伊丽莎白就不会有这样的命运,奥斯汀或许也愿意接受求婚,不至于选择孤独终生吧?


口服避孕药的发明,让女性自主选择生育,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技术支持。这项医学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称之为“魔丸”,当之无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