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路”的王勃

 老刘tdrhg 2018-03-28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多少年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横溢的王勃为何会“失路”(不得志)呢?

不可否认的是,王勃对君王是有所不满的。他“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感受到的是“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远离“长安”这个政治权力中心,他很失望,也感到了仕途的艰难。他喊到“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二十多岁,正是年轻人希望出人头地、大展宏图的时候,但是远离了长安,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进入仕途,再到皇帝身边?对皇帝不满不敢也不能直接说出来,但是对皇帝的失望、怨愤在字里行间是藏不住的,尤其是锋芒毕露的王勃,他是有怨气的。

王勃的“失路”,除了皇帝的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王勃将一切归结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并且连用了四个古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和自己类比,表明即使是圣明的君主,在昌明的时代,不照样有人被贬,或者不受重用,或者未获封赏吗?这一切只能说是时也,运也,命也!怪只能怪自己命运不好,时机不对,运气太差!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唐才子传》记载王勃“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公召署府修撰。”王勃还没到二十岁呢,就被授予了“朝散郎”,一个从七品的散官,而且被沛王李贤——章怀太子聘为属官。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平步青云的机会?多少士子一辈子都未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王勃太年轻了,也太浮躁了。“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这事儿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也有记载,王勃替沛王的鸡写了一篇讨伐英王的鸡的檄文,《檄英王鸡文》,结果被高宗皇帝看到了,高宗说:“据此,是交构之渐!”意思是说如果把此文作为证据,那么这就是诸侯王之间互相构陷的开始。这不是让这些王子们兄弟失和吗?当天就把王勃从府中赶出去了。一篇游戏文字,是王勃横溢的才情的不经意的显现,也是他倒霉的祸端。

王勃被贬成虢州参军,但是才华既成就了他,也毁了他,因为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旧唐书》)《唐才子传》上则说他:“倚才陵籍,僚吏疾之。”总而言之,是说他倚仗着自己的才华看不起人,自然遭人厌恶、忌恨,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得也很不好。

他还办了一件特别不靠谱的事儿。“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旧唐书》)有个因犯法被政府收容管教做劳工的人叫曹达,又犯了法,就跑到王勃那里请求保护。王勃把他藏起来了,但是后来又害怕事情败露,就把曹达杀人灭口。这事儿做得特别不地道,因为你如果怕担责任,之前就不应该轻率地做出承诺。做出承诺了你又做不到,为了保全自己又把人家杀死了,这既是犯法,也容易惹人耻笑。当年韩信杀了投奔他的钟离昧就被订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王勃竟然重蹈覆辙,这是有才华的表现吗?不过小聪明而已。后来“事发,当诛”,但王勃好在比较幸运,“会赦除名”,逃过了一劫,但是他的父亲却因此受到了牵连,“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用现在的话说,王勃真的是坑爹啊!

可以说,正是他自己的“小聪明”,影响了他的仕途,甚至也影响到了他爹的仕途!

虽然王勃因为诗文受到很多人的崇拜,但是当时就有人看出他的问题。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他评价王勃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还说他“得令终为幸”。后来“果如其言”:“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实在是令人惋惜。

所以王勃虽然有才华,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爱炫耀——《滕王阁序》可以说同样是他炫耀文才的又一个例证。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大家都虚情假意客套敷衍的时候,王勃的表现,虽然真实,但是在世俗眼中,他就像个愣头青一样,搅和了别人精心准备的“好事”。只是他确实有表现的资本,而且他也乐于炫耀自己的文采,丝毫不给别人留点脸面。

《孟子·尽心下》中有一段话说:“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很多人有一点点小才,其实还差得很远呢,就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便出处炫耀,这是很肤浅的一件事情,有可能最终会害了自己,惹来大麻烦。用这段话评价王勃,可以说非常恰当。

《论语·学而》中说:“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为什么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在谋求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位时,即使和别人竞争,他也是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虚地去谋求,绝不会争竞和炫耀,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这才是“君子之大道”啊!

一个人“行有不得”的时候,应该先“反求诸己”,先找找自身有没有问题。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猫头鹰,说要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的动物不好,都不喜欢它。有人就告诉它:如果你不改变自己难听的叫声,你到哪个地方,别人都不会喜欢你。倘若自身有问题,我们要积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也许前方的路途就会更为平坦一些。如果自身没问题,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大可以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人无完人,王勃虽然有缺点,但是他也有一种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

谁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怎么办?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告诉我们: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不管什么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本来的志向和梦想。即使处在困境中,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毕竟,再远的“北海”,也有“扶摇”可以到达。在这个地方有所失去、失败,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有所收获、成功。怀揣着报国壮志,绝对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像阮籍一样自暴自弃,放纵自我。

这也是初唐盛唐的才子们面对困境时的共同心声。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高适在《别董大》中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在《行路难》中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都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既是时代的声音,也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倘若经历过人生坎坷的王勃没有在28岁终止生命,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他会不会有所改变,实现抱负,在盛唐谱写出更为壮丽的华章呢?

历史已成过往云烟,假设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离676年也已经过去了1340年了,千载之后,我们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只能为之感慨,为之叹惋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