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证明,任何时候都别瞧不起胖子

 唐宋自在鸟 2018-03-29


在这个减肥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年代,“要么瘦,要么死”已经成为很多青年男女的人生信条。然而,漫长的历史却告诉我们,有人类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胖”才是健康、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是被人羡慕的品格——就像这几天,全世界的目光,不也都聚焦在一个80后的小胖子身上么?



历史证明,任何时候都不要瞧不起胖子

文 | 群学君


01

长久以来,中国人的审美观都对“胖”保持了最大的尊敬。翻开任何一本绣像小说,就会很容易发现几乎所有武将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圆脸、白皙、微胖,完全没有今天被视为“型男标配”的肌肉线条。

 

比如,《中兴四将图》里的岳飞。


宋 | 刘松年《中兴四将图 岳飞》

 

这是南宋的宫廷画师刘松年根据时人回忆和史料记载描绘的最符合岳飞原型的画像,给后世留下的弥足珍贵的传世之作。

 

其实不止是岳飞,中国古代画师描摹的古代名将,从武圣关羽开始,汉代的韩信、唐代的李勣、宋代的狄青、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郑成功,都是如此。中国古代长期重文轻武,一个战将的最高评价标准,除了“弓马娴熟,膂力超伦”,上马能打仗之外,更要“恂恂如书生”,下马爱读书。在文人画里,越是习武之人,越要神态澹然,宽袍缓带,体型雍容华贵,态度不疾不徐,这就是所谓“儒将”。所以,关圣人一定要读书的,岳圣人也一定要读书。


明 | 佚名《岳武穆读书图》

 

不仅是战将,古代上流社会的男女,样貌也大致如此,传统中国有一个特别的词语用来恭维这些人能拥有这般好身材:“富态”。

 

谁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富态”的时代,是唐朝。不过这其中大概有很大的误解。

 

唐朝人“以胖为美”是不假,不过不是我们印象里的“肥硕”“臃肿”,而是“丰腴”“润泽”,按照今天生命科学的说法,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开元天宝遗事》里,说杨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这“肉体”,大约也不是后世冶艳幻想里颤巍巍的丰乳肥臀,而是隐约可见的肌肉。

 

别看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春从春游夜专夜,但如果实在肥硕的过分,恐怕也不会很招唐明皇的宠爱。“肥环瘦燕”,在心爱的男人面前,杨玉环自诩身段舞姿不输赵飞燕,《杨太真外传》上说她的“微有肌也”,健美、挺拔、匀称、丰满,这大约才是那个一千年来让无数人癫狂的贵妃本来的面目吧。


《妖猫传》里张榕容扮演的杨玉环,距离本尊大概还是有些距离

 

02

更重要的是,有唐一朝,以胖为美也仅仅是盛唐时期的审美取向,换句话说,从高宗到宪总,这种“富态”之美大约仅仅持续了不到两百年。不要说中唐以后贯休告诫世人“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就连唐明皇的儿子李亨选妃,标准都变成了“人间细白长”女子了。

 

尽管如此,这短暂的“以肥为美”,却实实在在是物质富足,精神开放的盛世的象征。


出于鲜卑的唐代统治集团,在审美取向上,继承了北方草原民族崇尚健壮、剽悍的传统,女性自然也不例外,武周时期,佛教昌盛,丰肥而有富态,形体柔美的菩萨造像,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互为表里,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因为与武则天的传说而倍添神秘之感

 

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草原民族的日常食材中,肉奶制品的比例要高得多,动物脂肪与动物蛋白的大量摄入导致饮食结构的变化,成为“以胖为美”的物质基础。

 

盛唐时代,物华天宝,国富民强,更重要的是上至天子下至黎民,胸怀广大,心态乐观,成为“以胖为美”的精神基础。

 

更重要的是,从汉末到唐初,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人口由东汉末期的近6000万,降到唐朝初年的约1300万。连年兵燹,对黎民百姓的生活和生产秩序造成极大破坏,由此带来的逃难和饥荒是人口骤减的主要原因。在饥荒来临时,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几率和生存优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数百年战乱中,胖人基因相较于瘦人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传。因此到了唐朝,胖人基因所占比例要更高,人们更容易长胖,也更渴望长胖。

 

从这个角度说,“富态”这个词,多少透露出胖之所以受到如此艳羡的原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体型的肥胖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达到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肥胖,因为他们有充足的食物来保证他们体内的脂肪维持在一定浓度,这是一般劳苦大众所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个常识,要保证自己体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需要大量摄入动物类脂肪,而只有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才是“肉食者”,而广大的民众只能勒紧裤腰带甘做“食草动物”。


典型的唐代贵族女性,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彩绘俑


03

不仅仅是中国,在整个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胖是健康、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统治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也往往是胖人。

 

2008年,德国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世界上最古老的人体雕像,其制作年代至少在35000年以前。这尊被命名为“霍勒.菲尔斯的维纳斯”袖珍女体雕像,以猛犸象象牙雕刻而成,身形矮胖,乳房硕大,腰身仅略窄于宽阔的肩膀及臀部,从其圆润丰盈的程度足以想见肥胖并不仅是现代人的专利。


霍勒.菲尔斯的维纳斯

 

实际上,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陆续从欧洲、亚洲、美洲等地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上百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小型女性裸体雕像,虽然它们分布于不同的地域文明,却具有共同点,都突出表现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生殖特征——体态丰满,胸部丰满且下垂,腹部微鼓、宽阔,臀部浑圆而肥大。

 

这种对“丰腴肥硕”的身体的崇拜,一直延续到14世纪末期。

 

整个中世纪,都是胖子的“黄金时代”,频繁的饥荒和灾难导致大部分人的胃无法稳定地得到满足,只有非常富裕的人才能“毫无节制地饮食”,所以,丰满甚至肥胖的身材被认为是一项特权,是上等阶层最直观的标志。在这一时期,减肥不是问题,如何变得更丰满,更胖才是问题。

 

13世纪的医生锡耶纳的阿尔德布兰丁认为,肉类最有营养,肉食能提供更多的力量,还能让食用者长肉。所以,好身材要靠吃才能获得,尤其要多吃肉食。而在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中,暴饮暴食甚至被认为是勇武的象征。比如,莫尼亚日·雷诺阿一顿扫光“五个大饼、五只阉鸡外加一塞梯尔葡萄酒”;而丹麦英雄奥吉尔的食量相当于三个农民,一小会儿就能吃掉四分之一头大牛。维加莱罗认为,体力是骑士阶层统治力量的体现,暴饮暴食和膀大腰圆意味着强大的体力,是统治者最直观的外在标志。

 

而在那时的中国,肥胖同样是与权力相匹配的要素,比如人类历史上曾经管辖领土最多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就是以肥硕的身材闻名于世的。


 

04

15世纪时,肥胖的美好形象开始发生动摇,或者说,从那时起,对“胖”的污名化,不知不觉开始了。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越来越精细地描绘人体,身材成为表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一个要素——下层民众肥胖而粗鲁,上层人物轻盈而匀称。尽管此时丰满的身材仍然象征着权力和富有,但由于近代社会重视工作效率,肥胖开始和“迟缓”、“懒惰”、“愚笨”等负面评价联系在一起。

 

伴随着肥胖形象的负面化,作为应对之道的减肥在欧洲应时而生。为了雕塑出完美的体型,紧身胸衣流行起来。紧身胸衣虽然勾勒出了女性的身体曲线,却被称作“钢铁刑具”,因为它不仅令穿戴者感到不适,还有折断肋骨,损害内脏的风险。然而,为了身材的美丽,欧洲贵族女性还是趋之若鹜。


理想体形受流行所左右。束身衣风行了几百个年头,从莱斯特公爵夫人与子女的画像(1596 年)可见,成人及儿童都穿着束身衣这种充满束缚的服饰。

 

法国散文家蒙田曾借外科医师帕雷之口,描述16世纪令人毛骨悚然的减肥术——帕雷曾在解剖台上解剖几名“腰身纤细的美女”,他将“皮肉掀开,对我们展示那些女子交互重叠的肋骨”。这些女性为了追求苗条身材,任何肉体的痛楚都愿意忍受。她们的身躯被紧紧束缚,紧到“身体侧面被切出深到见肉的伤口。没错,有时候她们还甚至因此丧命”。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主张宗教宽容,却对肥胖格外严苛。比如,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太子妃帕拉丁夫人在私人通信中哀怨,她的失宠、愚蠢和堕落都是因为身材“从轻盈到肥胖”,这使她“沦落到丑陋之人的行列”。肥胖不是小瑕疵,而是大灾祸。

 

1751年出版的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业的理性词典》中第一次出现“肥胖症”条目,即“身体过度丰满”,是一种与“消瘦相反的疾病”。这时的肥胖症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社会观念中的“病”,这种病特别偏爱女性和穷人。肥胖的男人较少被认为是肥胖症患者,而肥胖的女人常常受指责;穷人的肥胖是“病”,而银行家和富商的大腹便便反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首次出现“肥胖病“条目的1751年版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理性词典》

 

05

进入20世纪,随着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和现代娱乐的兴起,西方人对身材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此前人们保持身材主要是为了形象的美观,那么从20世纪开始,身材则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含义。

 

最为明显的是,瘦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经典美术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征,但到20世纪,瘦意味着精致,象征着力量和自由,是个人自主的象征。精力充沛的面孔、没有多余脂肪的肌肉、苗条的身材成了新时代的女性美的理想典范。

 

而在中国,胖与瘦的对立在阶级斗争的话语里,被更多赋予政治与道德的意义——一面是饱食终日的“富态”肉食者,一面是忍饥挨饿瘦弱羸馁的贫苦大众,“富人胖,是因为有饭吃,穷人瘦,是因为无饭吃”的朴素表达,很快被上升为一种政治上的道德论调:富人肥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掠夺了穷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时政漫画家汪子美在1948年发表的一幅漫画特别能体现这一点:一位阔佬一边摸着饱胀的肚子,一边吸食两个已经皮包骨头的穷人所剩无几的精华。这幅漫画的名字叫《人参》。


汪子美:《人参》

 

虽然瘦被政治赋予了道德的纯洁性,但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中,胖仍然是件好事,当一位村民向下乡调查的中央领导表达自己生活水平大跃进时,会用“都长胖了”这句来进行概括。直到时间进入21世纪,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在他们子女的下一代出生时,仍会真诚地祝福孩子“长得白白胖胖”。

 

改革开放之后,吃饱不再是一种奢望,而脂肪也不再是富人的专享。根据保罗·弗伦奇在《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中指出,从1985年到2013年,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从63.5厘米增长到76.2厘米,短短的27年间,中国男人的腰粗了20%。“中国人胖起来”的愿望看来终于达成了。


保罗·弗伦奇:《富态:腰围改变中国》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仅仅几十年前,肥胖还是很多中国人的人生目标,而一旦这个目标真正实现了,事态就开始迅速走向反面——“减肥”迅速很多中国人的口头禅,“要么瘦,要么死”甚至成为很多年轻女性的意识形态。非常吊诡的是,就像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说的那样,肥瘦与阶级的匹配,与半个世纪前发生了根本的逆转:

 

体重就是社会等级的宣言!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阶层的标志。与中上阶层和中产阶级相比,中下层的肥胖者人数是前者的四倍。


保罗.福塞尔:《格调》

 

06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人类学家埃勒斯说,在今天占主导的知识体系中,脂肪总被人与“令人讨厌、糟糕或死气沉沉的表现”相提并论,并因此饱受鄙夷,肥胖的身体被当做一种病态的不幸。

 

然而,实事求是的说,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脂肪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带给人们能量、润滑、满足感和丰饶的喜悦,胖人即便不被深深尊敬,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受到鄙视和羞辱。对一个胖子的尊重,其实也是对披荆斩棘的人类文明史的尊重。

 

当然,健康的瘦,或许更好。


参考文献

昭杨:《肥胖的历史:从以胖为美,到胖是一种病》(澎湃.私家历史2014年10月19日)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俊美的年轻人,日后成为欧洲现代史上最著名的胖子之一,他是谁呢?欢迎留言写下你的答案。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