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园生活”真的好吗?

 老刘tdrhg 2018-03-29

 有人在城里过腻了,就希望享受一下田园生活。

可能大家都受了陶渊明的蛊惑,以为田园生活如诗如画,自然快乐。

其实陶渊明也写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

从事农业劳作并不轻松,打理庄稼需要早起晚归,很是辛苦。

唐朝的颜仁郁就感慨过,农民的这种“辛苦”,很多人是不理解的: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农家》

 

更辛苦的是,靠天吃饭的农民,遇到风调雨顺还好,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会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饿肚子。

陶渊明就“乞食”过: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要饭,能要到还成。大家都没吃的就要不到,就会饿死人。老百姓为何会“饿死”呢?唐朝的李绅叩问过这个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一》

 

老百姓不是懒惰,他们很勤劳,而且积极开荒,可是他们是“弱势群体”,所耕种的田地除了要供养自己的一家老小之外,还得给地主交租,给王朝纳粮,给皇帝官员们上税……那些“硕鼠”侵吞、剥削老百姓的所得,是老百姓饿死的主要原因!

有些农民会逃荒成为流民,多数都死在了路边,成为饿殍。在和平的朝代,流民生存的几率还大一些,在战乱的时候很容易就死掉。譬如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蒿里行》

同样,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大唐,是什么状况呢?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是做官的,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可是,他的日子过得已经很艰难了,连小儿子都饿死了。他都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呢,不是更加辛酸吗?他想想失去土地倾家荡产的农民,又想想远守边防缺吃少穿的士兵,真是悲伤逆流成河啊!

 

古代的农民生活很不堪,那近现代的农民呢?

想想鲁迅笔下的闰土,也许我们可以约略见识到近代社会农民的样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民的生活其实都很辛苦。因为我就是农民出身,我有过最真切的“田园生活”体验。

 

1990年前后,我们家每人有七分地,全家差不多三亩地。就是这三亩地,都能把人累死。

农村的中小学每年都会在夏收、秋收的时候放几天假。为啥啊?老师要收粮食,学生也要帮着家里收粮食。

麦子成熟了,金黄的一大片一大片的,外人看来是多么美啊!但是置身其中才知道,上千年不变的落后的耕作、收割方式简直累死人!

割麦子需要一直弓着腰,还要小心锋利的镰刀别割到自己的腿。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割过一次,腿上至今有个显眼的大疤痕。

麦子成熟就在那几天,为了抢收,免得被雨淋——一场雨可能就会毁掉一家人一年的收成,所以得玩命得割麦子,一直弯着腰两三天,什么感觉?腰酸腿疼!

麦子上有麦绣,还有麦芒,手上,手腕子甚至胳膊上,都会被麦芒扎红扎得刺痛,麦绣会钻到你鼻腔里,嗓子眼里!几天都痒痒的不舒服!

别忘了,正是盛夏高温的时候,地里是没有阴凉的,一直都在暴晒暴晒继续暴晒……

割完麦子要运麦子,然后在一个早就布置好的场里堆积起来,堆成小山一样,等着一起脱粒。

几块地里的麦子都收完了,然后就可以脱粒了。套上黄牛,拉上沉重的石磙,在场地里反复碾压。然后用农具把麦秸挑走,再通过扬高,借助风把麦粒麦糠分开,再晒麦子,再淘洗麦子,再拉去打面坊制作面粉,然后才能加工成白面馒头、烙饼、饺子等各种面食!

就这样我经历了十六个夏收,一直到上高中,去城里上学,但是城里没有夏收假。我上学极少请假,但是夏收的时候我请了两天假,回家帮爸妈收麦子。

我清楚地记得,收割完一块地的麦子后,父亲负责装车,让我负责拉车。父亲装车的时候,我可以在田间地头歇歇。有一次,我坐在地头,两眼一闭就睡着了,因为太累太困了!

后来我就发誓,这辈子无论如何不在家里当农民种地,太累了!

家里也种过棉花,因为父亲当时是民办教师,工资很低,家里各种开销都需要钱,只能种点儿经济作物卖钱,而种棉花就是很好的选择。棉花容易生虫,就需要打农药,而且需要经常打,父亲虽然嗓子不好,但是也得背上药桶,在高温酷暑中穿梭于棉花丛中打农药。他气管一直不好,除了当老师吸粉笔灰之外,我很怀疑是经常打农药呛的。

棉花长出来了固然可喜,掰棉花把棉絮扯出来也是一个麻烦事儿。爸妈去地里把棉花头揪回来,我和我姐就负责在家掰棉花。

掰棉花很耗时间,掰了半天一筐棉花似乎也没下去多少,我就很焦急,因为每天还得做作业呢!我常常有厌烦的情绪,实在不想干这个活儿,父亲很严厉地训斥我说:“你不掰棉花,哪来的钱供你上学啊!”

在城里孩子可以专心做课外作业、游戏玩耍的时候,农村里像我一样的诸多孩子在帮着爸妈干活,做作业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这样的田园生活你想要吗?

 

田园生活其实并不美,不但不美,反而很残酷、很悲惨。所谓的“美”,实际上只是距离产生了美而已。

 

陶渊明之所以歌颂田园生活,那是因为他实在无法违逆心志,所以才五次出仕,又五次回家。在田园生活里,虽然辛苦甚至艰难,但是过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其二》

 

比起污浊又束缚人的官场,他觉得特别满足,所以才写下了那么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赞美田园生活,那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衣食无忧,田园里的事情自然有人替他打理。如果让他自己种地、除草、施肥、收割、晾晒……估计他也不会觉得田园生活有多美好了。

 

孟浩然虽然一生未能入仕,但他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所以才有能力“隐居”,过逍遥自在的日子。

 

可见,真正的农民生活是很艰难的,他们只能通过辛勤耕种力求让一家人能够“活着”。对于他们而言,田园生活是没有诗意可言的,也无法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

往往是衣食不愁的士大夫在厌倦宦海沉浮之后,才会表现出对田园生活高涨的热情和兴趣。“田园”已经不是真正的田园,而是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和“官场”相对应的符号,一种和官场钩心斗角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一种让自己心灵得到放松甚至解放的途径。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太相信诗人们的“鬼话”,他们只是在描摹自己想象中的田园,和真正的田园生活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现在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呢?

不得不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是这场重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只是我们很多人都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从我上高中开始,这二十年来,如果和以前几千年不变的耕作方式相比较的话,不得不说农村变化之“快速”和“惊人”。

先是各种机械如收割机、犁地机、播种机等开始逐渐进入农村取代人工劳作,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免去亲自劳作之苦。

之后,大家不再自己淘洗麦子打面了,而是上交公粮后,直接把麦子都卖掉,然后花钱直接买面粉、馒头、面条等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大家纷纷外出打工,逐渐融入乡镇、城市甚至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

200611日起国家废止了《农业税条例》,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终结了。这样做确实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体现了现代税收中的“公平”原则,但也反映出种地已经越来越不“值”了,如果再收税的话,就更没人种地,中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现在,城镇化运动如火如荼,房地产业兴旺发达,很多农民纷纷走出村子,到城镇买房落户,彻底摆脱了农民的身份。《党风通讯》199507期上说有7.97亿人住在农村,占总数的88.4%。据统计,2017年,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乡村常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下降到42.65%,并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农村人口的锐减,最起码可以表明一点:大家都希望摆脱农村生活,摆脱农民身份,生活在更便捷更容易赚钱更容易生活幸福的城镇。

应该说,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农村的变革,解放了农民的身体,让人可以更自由地在现实生活中行走。

如果说现代人向往田园生活,其实无非是衣食无忧酒足饭饱之后的遐想。即使过上田园生活,也主要是冲着乡村的宁静、舒适、自然美景去的,是去休闲放松的,是去放空心灵的,是暂时去缓解一下工作的压力的,是过惯了一种生活后想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是主动地想超脱的……而非真的想成为靠天吃饭辛勤劳作的农民。

人可以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看待现实中的一切,但是人也要脚踏实地,现实地活着。

感谢科技的发展对农民的帮助,感谢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感谢让我脱离农村生活而一直负重前行的父母……

虽然现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当了极大的改善,虽然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式,虽然农村生活中也有休闲快乐温馨幸福的时刻……但是,农村的那段“田园生活”,是我心里一直的痛。

我可以诗意地看待它,但是我不会忘记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