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修园、汪昂 方歌品赏

 德寿堂图书馆 2018-03-29


方歌,是在宋元时期方剂数量增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亦有“汤头歌诀”、“歌括”、“方诗”、“医方切韵”等名称。明清之交,汪昂编著的《汤头歌诀》以法统方,始称善本;后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亦广泛流传。除此之外,清·江城《方歌别类》以病统方,补汪、陈之不足;张秉成《成方便读》录240首方,分4卷22门;何书田《杂症歌括》将“方歌”与“证方歌括”相提并论;王泰林又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歌括》等四部方歌类书籍。解放前后,医家们大多对前人方歌进行修订整理,少有发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严苍山《汤头歌诀正续集》、黄雨严《汉和处方学歌诀》、霍鼎元《中医处方心诀》等。

对中医初学者而言,若想在短期内对数百首方剂了然于心,没有方歌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方歌虽为启蒙与科普之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为之。精良的方歌深入浅出,反博为约,若能熟记使人终身受益。

在前文的众多医家中,汪昂、陈修园堪称方歌编纂的典范,故本文以二人为主线,夹叙夹议,对其方歌进行浅析与品赏。



一、陈修园的仲景情结


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良友,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所著医书16中,方歌类4种,除《时方歌括》外,均为仲景方作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古方的敬意与推崇。

《伤寒真方歌括》载方96首,以六经为纲,分六卷14篇。每首方歌化裁伤寒原文为己用,以脉证为纲领,次为歌括,后加注解。

桂枝汤歌云:

发热自汗是伤风,桂草生姜芍枣逢。

头痛项强脉浮缓,必须稀粥含成功。

歌中除脉证方药外,谨遵仲景“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许,已助药力”,强调了“稀粥”的必要性,以醒后人。

《长沙方歌括》是陈修园的另一部代表作。《名医录》言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书名“长沙”二字来源于此。桂枝汤在《长沙》中歌为: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可以看到,该书与《伤寒真方歌括》各有侧重,在主证、组成、煎服法之外,还保留了原方的剂量。

 

《伤寒真方歌括》麻黄汤歌云:

太阳脉紧而无汗,身痛腰疼必恶寒。

麻桂为君杏甘佐,邪从汗散一时安。

在太阳病中,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的“脉浮、头项强痛”为共有症状,故此处不再赘述,只将桂枝汤证的特有表现罗列出来;后二句则阐明君臣佐使以及病证转归,言简而意深。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19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43条)

上述伤寒条文中都论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陈修园极为聪明地将原发之喘与误下之喘有机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桂枝厚朴杏仁汤,诸喘皆须用此方。

误下喘成还用此,去邪下气本相当。

陈修园是仲景的崇拜者又是知己,他的书就像是写给仲景的情书。寥寥数语,藏着二人的心有灵犀,心领神会,如果不是陈修园自己又添注解,颇有些不足与外人道的意味。《长沙》中,此方的方歌为: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

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微妙精华处恰如茫茫大海之深远而未有边涯,陈修园难以掩饰的个人情感在末句展现出来,使得这首方歌更像一首诗歌,并且充满了哲学内涵。与此类似的还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原方为:

甘草(炙)  附子(炮)  白术 各二钱  桂枝 四钱

方云:

桂枝甘草化表风,附子白术驱里湿。

甘草冠此三味前,义取缓行勿迫急。

为什么甘草要放在最前面?陈修园注解:

“温服,得微汗则解,若大汗出,风去而湿仍在,病反不除,可知病深关节,义在缓行而除解之,仲景不独审病有法,处方有法,即方名中药品之先后亦寓于法。所以读书,当于无字处著神也。”

陈修园十九岁中秀才,三十九岁中举,因治好了光禄寺卿伊云琳的中风病而名噪京城。前言令人掩卷深思,可知非真儒医者不能有此番见地。

曾经沧海难为水。仲景是中医学一座巍然的高峰,或许是因为他太伟大,抑或是陈修园太痴迷,到《时方歌括》,那个虔诚恭敬的陈修园不见了,反倒呈现出他别样又颇为可爱的一面。限于篇幅,仅举芍药汤一例: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归桂香。

须知调气兼行血,后重便脓得此良。

痢不坚加黄去滞,症分赤白药须详。

赤加芎地槐之类,白益姜砂茯与苍。

陈修园注:“此方原无深意,不过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法。”流露出对原方的不屑,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又做加减。“痢不坚加黄去滞”,为三字、四字断句,与传统的二二三与四三相比也有些别扭。批注末尾又强调一遍:“方无深义……求深反而浅”。

陈修园对于医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在方歌编纂上仍有不足。如《长沙方歌括》由于药量的加入,方剂名称被舍去了,记忆多了,使人只知方歌而不辨方名。一首方歌篇幅有限,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但从普及与流传的程度来看,陈修园并没有超越他的前辈——汪昂。


二、《汤头歌诀》的灵动与诚恳


汪昂(1615-1699),字讱庵,祖居安徽休宁西门,明末曾寄居浙江丽水,除《汤头歌诀》外,亦著有《经络歌诀》、《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汪昂是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医学教育家,他的《医方集解》对方药论述已经很完备了,但在写成十年后,他又觉得这本书内容太多,不易掌握,而且行旅携带也不太方便,怎么办呢?再编一本新书吧!

于是《汤头歌诀》诞生了。

汪昂自序“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汤头歌诀》包括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等二十部分选方300余首,依沈约诗韵编成200首方歌,笔法多变,文辞流畅,药理兼备,泾渭分明。

秦伯未称赞此书:“借诗之体,作记事之珠数语之中,方名立,药品具,病证彰,因病以成方, 因方而举药,诚有如探囊取物,而无苦心搜索之憾,若能诵内难本经伤寒金匮, 以及诸家之学说医案,则病情洞明,用药不苟,随方而增损,其便孰逾此乎!

汪昂的方歌虽然平仄不甚考究,但韵律整齐,同一首方歌首字入韵,一韵到底,且歌随方变,并不拘泥于前人七言四句的程式。

具体而言,如理血剂中的“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防熊

十全除却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

八句之中,融合了《局方》中的四物汤、十全大补汤与胃风汤,以及《正体类要》中的八珍汤。四物为养血通剂,列于卷首,随证加减,附方即现。整首方剂晓畅明白,一气呵成,又有事半功倍之效,对后辈学人颇为有益。

黄芪鳖甲散方歌云: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短短四句,包含黄芪鳖甲地骨皮秦艽紫菀、人参、茯苓、柴胡、半夏知母生地白芍、天冬、肉桂炙草、桔梗、桑白皮17 味药,结尾只用“劳热宜三字便点此方益气阴、清虚热,有治疗虚劳发热的作用。

汪昂驾驭语言的功力还体现在词义的多变上,表示两种药物共用的字在歌诀中就有很多。据统计,仅作为韵脚字出现的就达到了将近60个:

“当归知母乌梅”(秦艽鳖甲散

“前胡桂朴姜草”(《苏子降气汤》)

“桂姜甘草大枣”(小建中汤》)

“羌芷川芎神曲”(《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升葛参芪黄柏”(《益气聪明汤》)

芍药甘草姜枣”(《桂枝汤》)

稀涎皂角白矾”(《稀涎散》)

栀子麻黄豆豉”(《三黄石膏汤》)

甘桔陈苓术朴”(《藿香正气散》)

芎归地芍桂苓”(《独活寄生汤》)

参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

地骨当归紫苑”(《秦艽扶羸汤》)

参苓五味阿胶”(《紫苑汤》)

已独知连白术”(《大羌活汤》)

麦芽夏曲朴姜”(《枳实消痞丸》)

苓术青陈豆麦”(《肥儿丸》)

韵脚多变,不仅使方剂显得灵活生动,记忆起来也不易混淆。同样,“服用”一词的替代语也有很多,如:

“肺虚火盛人当服”(《补肺阿胶汤》)

“风寒泄泻总堪尝”(《神术散》)

“二阳合利加枣烹”(《黄芩汤》)

“曲糊为丸麦汤下”(《保和丸》)

“五磨饮子白酒斟”(《四磨汤》)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血方》)

“为末等分米饮下”(《槐花散》)

“损伤淤血酒煎去”(《复元活血汤》)

“癫痫痛顽盐酒吞”(《橘核丸》)

 

对于医学科普的开拓者、践行者来说,文简意赅并不是汪昂的终极追求,方歌的深义与内含有时作为一种提醒,亦使人感触良多。

方剂学中,有一些方剂药物的组成完全涵盖在方名里,比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面对这样的方剂,方歌似乎没什么必要,但在汪昂笔下,它们依然有可道之处: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少阴反热,说明太阳表证未除,当用麻黄发太阳之汗,附子温少阴之经,细辛为肾经表药,连属其间。这样的问句出现在方歌中令人耳目一新,也如同棒喝,发人深省。

如今高等院校的自编方歌大多以汤头歌诀为蓝本,有修订,有增补,但用韵比较单一,锤炼语言的功力也显不足。迄今为止,《汤头歌诀》仍然是方歌中不可多得、难以超越的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