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走下坡路

 lzping009 2018-03-30

白岩松说:“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走下坡路”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以前我最开始在某个单位上班时,这个单位是采取的弹性工作时间,没人强迫员工必须考勤。

当时单位的工作气氛是很有正能量的。只要员工付出了,就会有回报。这些回报有时是物质上的奖励,有时是精神上的奖励。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干活有劲,都愿意主动干活。

后来,单位的一把手换成了老王,整个单位的工作氛围就变了。

老王作为一把手,统抓单位的大小事。但是,他很没有管理水平,而且特别喜欢会拍马屁的人。

单位里真正干实事的人,成天累死累活也得不到回报,还要挨骂受罚。

会拍马屁、会讨好领导的人,动动嘴皮子就能升职加薪。

明面上单位有一套升职加薪的制度,但是,实际上升职加薪根本不看你做了多少工作,而是看你会不会讨好领导,会不会拍马屁。

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好好工作了,每天都是得过且过、能逃滑就逃滑的状态。

老王看到大家干活喊一下才干一下,心里很着急,他认为该加强管理,他的加强管理就是强调考勤、打卡。一天早中晚三次打卡,不定期抽查。

这样一来,大家从偷溜逃滑的状态变成了按时签到、签退,坐在单位掐着点磨洋工了。

一个单位能不能发展好、员工愿不愿意干活,不是靠强调打卡就可以实现的。

要想大家上班积极,最重要的是单位有一整套奖惩机制。这套机制要公平公正。一定要从制度上保证让多干活的老实人不吃亏。也要从公司文化上激励员工追求卓越、追求成就感。

聪明的公司都懂得去激励员工主动付出、主动干活,只有不懂管理、不懂经营的公司才会死抓着考勤、打卡不放。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边的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

请关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际关系前沿知识推送给您。

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发私信给我,愿意为您答疑解惑。

欢迎您点赞转发。每次点赞和转发,您都是在帮助他人。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对于任何问题的态度都是,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关键是我们要看清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白老师的看法个人认为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对的,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说明我的观点:

1、一个单位为什么要强调考勤、打卡

当一个单位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说明单位已经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 已经没有办法通过文化和愿景去规范和引导所有人的工作行为,只能采用硬式的强压管理去保证一个团队的一致性,这一点,说明团队效率出现问题。

  • 团队成员已经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完成工作内容,造成管理者必须通过打卡和考勤来规范大家的工作事情,确保工作的完成失效,这一点,说明团队态度出现问题。

  • 团队管理人员已经没有其他的管理手段能够让团队成员沿着以任务为中心的目标去实施工作,失去激励的效果,只能采用表面的硬性的规定去规范,这一点,说明团队管理出现问题。

  • 当一个团队的行为需要不断强调、需要明文规定,需要细节规范的时候,说明团队的行为已经不受控制,原有的团队文化力量已经开始失效,这一点,说明团队文化出现问题。

  • 当一个团队出现必须要强硬的制度去管理的时候,就说明,在原有的团队人员结构里面已经开出出现打破原有和谐共生方式的人物出现,但这个人物还继续留在团队,造成团队行为失衡,这一点,说明团队人员管理出现问题。

2、为什么是走下坡路

根据第一点,可以发现开始强调打卡、考勤的组织和单位,一般预示着团队开始变得臃肿、人员开始变得复杂、文化开始变得多样、效率开始变得低下、组织开始变得怠慢、管理开始变得无力,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马上导致一个单位的生存出现问题,因为一个单位的生存还有很多其他的条件和因素在影响,但是导致一个单位走下坡路是正常的。

可以看到以上那些问题都是一个单位发展的引擎问题,涉及到人的动力、组织协作、管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单位发展的核心引擎,引擎失效了,怎能不走下坡路呢?

以上是我关于白老师观点的看法,各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一起来讨论吧,我是张小果,我会为今日头条的99位作者写故事,我会给你呈现大人物、小人物不同的不将就小故事,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鞭策自己!关注我就是开启不将就的人生!


“白岩松”说的没错,当一个企业开始对内“斤斤计较”时,我们基本可以判定这个企业的外部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比如最简单的例子“被资本放弃、没有融到资、被做空”等等,这些起因只会换来一个结果,就是企业很缺钱,而又找不到见效的办法来缓解外部问题的压力,这种状态下“国内的老板”非常容易出现放弃解决“外部问题”,而开始反思内部的问题。部分的公司的中、高级的负责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敢质疑“决策层面”的问题,因为一旦质疑“决策”,说白了就是“剑指老板”,对自己的饭碗必然没有好处,国内的公司就这样无论大小,老板都不喜欢受到质疑。所以中、高级负责人为了向老板献媚,而将屠刀挥向下级,下级挥向基层,在基层中制定各种规则,打卡、迟到要写说明书、三次迟到罚掉奖金等等,这些无非都是企业走下坡路后的一种盲目自保的手段。

我曾在一家上市公司上班,刚入职的时候正是公司发展最迅猛的时候,各路资金流源源不断汇入,老板开心、兄弟们也开心,工资开的超多,兄弟们虽然不拘小节,但是工作绝不含糊,任劳任怨,犯了小错误领导一般不会说什么,因为大家太忙了,小弟忙、领导很忙,大家想的就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唇齿相依,根本不需要规则来约束,领导一句话百分百的执行力,迟到半小时又如何,工作一样做好,不行晚上多加班1个小时,补回来,由于一切出于自愿,效率超高。一年以后公司上市,这种氛围也发展到了“极致”。后来,公司的“扩张”受阻,各个项目的发展速度放缓,说白了我们已经度过了企业的创业阶段,经过了最高点之后一切趋于平稳。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新提升上来的各种狗屁“新领导”,狗屁新领导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其实啥能耐没有),就开始创造更苛刻的规则,此时此刻我们的公司就从“外部扩张”的战略转变成了“职场内耗”,白话讲“打江山容易”嘛,企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衰退了,越衰退对待员工的要求就越“苛刻”,导致公司就更加衰退,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公司离垮掉就不远了。

任何一家企业,如果到了强调考勤、打卡时一定走下坡路,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走上坡路的企业太忙了,忙的没有时间在考勤、打卡上找你毛病。正如婚姻也是如此,当婚姻靠着“结婚证”来维持的时候,距离“离婚”就不远了。



西门观点:‘’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的时候,一定走下坡路。‘’,白岩松的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理解错了。这样的单位走下坡路的原因绝不是考勤、打卡,而恰恰是因为没有考勤、打卡所以走下坡路。

有网友举了三个例子来证明考勤打卡不如自由散漫的管理方式:

金正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否因为考勤和打卡的严格管理制度,没有根据我不敢乱讲,但说微软、谷歌是因为不考勤、不打卡,允许员工自由散漫才成为世界级大公司完全是信口开河。



微软一开始恰恰是因为员工自由散漫,让部门经理伤透了脑筋:




最后,经过调查,比尔盖茨发现了问题所在,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



微软的成功绝非是因为员工可以自由散漫,恰恰相反,让停车位减少,自然就没人敢迟到了。减少停车位,就是用制度迫使员工不敢迟到,不能迟到。

世界上有几个单位和企业允许员工自由散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几个单位和企业是靠员工自由散漫发展强大的?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和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样,必须靠制度管理,而不能靠员工的觉悟或者感恩以及遇到一个优秀的领导。

这使我想起《水浒》里的梁山好汉,他们肯定不考勤、不打卡,全凭义气来管理,但结果呢?最终以招安而作鸟兽散。治理国家,必须靠法律和制度,而不仅仅靠好的领袖和有觉悟的百姓。

要正确理解白岩松这句话。其实,一个公司走下坡路的原因不是因为实行了‘’考勤、打卡‘’制度,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不考勤、不打卡,员工自由散漫,才导致公司走下坡路。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白岩松说的是错的。

很多被管理者都希望考勤别那么严格,说白了,别被管理。

还经常用谷歌举例子。

但管理者一定要记得:谷歌只有一个,考勤才是正道!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对立和冲突是注定存在的,类似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可以无限接近为零,但绝无不存在的可能。

有这样一道题深入人心: 教授让学员评估3家公司前景:

A、8点上班,迟到罚款;统一佩戴胸卡;每年1-4次旅游和比赛。

B、9点上班,不考勤;办公室自我布置;上班时间可以理发和游泳。

C、想来就来,上班可带狗和孩子,上班时间度假不扣工资。

90%的学员认为A公司有更优秀的前景。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A是倒闭的金正公司,B是微软,C是谷歌。

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与否,但这个故事符合一个好故事需要具备的所有要素:热点(大公司),冲突(管理和被管理),反转(结果与常理不符)。

所以这个故事流传很久。 随之衍生出来的,是一大堆诸如“优秀的公司不打卡”,“严格考勤的公司都是要倒闭的公司”等言论。当然,随之而来的,是被管理者的抱怨变得理直气壮:你看,好公司都不打卡,你让我大卡,多LOW!

真是这样吗? 随便百度一下就能发现,谷歌的真实的管理环境多么的苛刻。作为最出色的公司之一,很难想象里面的员工要背负着多少KPI。

很多被管理者看到了谷歌考勤制度的宽松,却看不到管理规则的严格。

而对管理者来说,永远不要因为任何原因忽略考勤制度。

首先,一个组织必须有基本的制度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注定是矛盾的一对。类似两个国家,无论多么亲密无间,也有本质与核心的对抗关系。为了更好的减少对抗,争取共赢。制度永远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管理者可以在日常中浮动的应用制度与规则。但必须要有制度和规则的存在。理论上,管理者可以通过“不设定考勤制度,设定工作绩效考核”的方式管理,但实际上,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如果需要良性运作,势必会有很多新增,突发,临时的工作。

如果没有考勤,需要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不出现。一切工作推进都是空谈。

弹性工作制当然可以考虑,但首先,弹性工作制只适合少数的岗位;其次,更重要的,弹性,也得有个记录和统计。说白了,弹性考勤也是考勤。 别被谷歌骗了。

第二,考勤是一个主管管理队伍的基本手段

一般,一个组织的考勤是早晨,晚上,两个时间打卡。比较苛刻的组织,早晨打卡,中午下班时打卡,下午上班时打卡,下午下班时打卡。更苛刻的组织,一天四次打卡,如果想出办公楼,也需要通过考勤系统请假,且最多十分钟。

可以想象,越苛刻,越痛苦。

但作为管理者,你知道的,无论一个考勤制度多么严苛,首先,其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顺利达成,实现组织成长;其次,再苛刻,制度是人定的,也是有可以被“人性化处理”的空间。 想象下,如果你的员工因为什么事情需要请假,而又不符合考勤制度,你作为管理者,充分体谅,适当关心,给了考勤制度的优待。

他对你,对组织的忠诚度,会有很大提高。

当然,至于管理者如何使用考勤制度管理队伍,是另一个话题。

说来说去,被管理者喜欢不考勤,天经地义。而如果一个组织考勤制度很好,主管也很可能忽略考勤制度的贡献与作用,进而忽略考勤的价值。

可是一旦放弃考勤制度,一切都会改变,到时候,后悔莫及。

所以,管理者,管理好你的队伍的考勤,才是正道。

其实,考勤也是一个仪式,按下指纹或者签下名字那一刻,你就知道:该上班了!

作为老师,身在学校,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

首先,管理的方式与工作的积极性非常相关。
其次,越是学历高的人,人文关怀越被看重。

讲故事吧。

我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县级中学,很多老师都在那工作一辈子,是真真正正的以校为家。同事们彼此都是朋友,有的甚至像亲人一样相互关照。我老婆当时做班主任,有时候并没有完全坐班,比如早上起的太早,中午就晚到一会,经常被校长看到。

这里要说下我们的校长,他是不苟言笑的老人。平常非常严肃,对老师们的成绩和教学水平要求很高,常常去随机听课。有时候,那个老师做的不好也会严厉批评。但是对于老师们的工作,他心里非常有数。所以,为什么他从未因为我老婆的下午经常晚到而批评呢?

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那个时候晚自习上到10点。我老婆经常在学校里面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到晚自习结束。其实,这段时间反而是没有要求任何班主任要到岗的。然而,老师的属性就是这样,下午上课期间都有各科老师在班,基本没啥问题,班主任也不能在其他课的时间找学生聊心疏导,那么如果强迫老师必须坐班,那么导致的只能是喝茶、报纸、瞎扯淡。你说这时间是不是就浪费了。

我老婆小王本身就是那种不羁之人,很讨厌那种教条主义,信奉的是问心无愧的自我意志,因此,虽然不看任何人脸色,混的也非常好,全校班风最好的班就是她的。

但是她的自由与小成果,得益于校长的不拘一格。

后来,每天四遍指纹刷脸打卡,老师们只想下班就走,多一分都不想呆,学校成绩直线下滑。

再也回不去我心中那个乌托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