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认识九大“另类低血糖”!

 渐近故乡时 2015-07-08

低血糖症只是一组症候群,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对此认识不够,不注意探究低血糖背后的病因,就很容易落入惯性思维的陷阱,从而造成误诊、误治,因此,低血糖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作者: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王建华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低血糖不是糖尿病人的专利,其它许多疾病(如胰岛素瘤等)也会导致低血糖,这些“非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尽管相对少见,但对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很有价值,临床医生必须有所了解。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低血糖中的“另类”。

1、胰岛素瘤(即胰岛β细胞瘤)

正常人胰岛素分泌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当血糖浓度增高时,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当血糖浓度明显降低时,则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以此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胰岛素瘤具有自主分泌胰岛素的特性,即使血糖浓度不高,胰岛素分泌也不受抑制,从而导致低血糖发作。

本病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低血糖常常发生在餐前,尤其是清晨空腹状态时,具有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特点;②低血糖发作时程度较重,血糖低于2.8 mmol/L,除少数轻症患者表现为心慌、出冷汗、头晕等症状外,多数患者有脑功能障碍表现,如头昏、神志不清、幻听幻视、癫痫样发作、昏迷等等,临床上易被误诊为癫痫、精神病、脑血管意外等;③与低血糖相对应的是,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相对增高(可达100 μU/ml左右,但一般不超过1000 μU/ml),胰岛素(μU/ml)/血糖(mg/dl)比值(即“胰岛素释放指数”)>0.4;④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阴性;⑤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呈低平曲线;⑥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可发现胰腺有占位性病变,但因胰岛素瘤通常体积很小(多在1~2cm以下),定位诊断难度较大,选择性腹腔胰腺动脉造影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⑦对可疑为胰岛素瘤患者,可行72小时饥饿试验(fast test),大多数胰岛素瘤患者在禁食24小时内会诱发出低血糖,若72小时后仍无低血糖发作,可基本排除本病。

临床上对反复发作严重空腹低血糖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胰岛素瘤,并积极排查(胰腺B超检查、测定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的比值)。本病可通过手术切除得到彻底根治。

2、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

本病多见于女性,一般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胰岛素自身抗体,后者与胰岛素结合,形成无生物活性的免疫复合物。在某种诱因作用下,与抗体结合的胰岛素可突然与抗体大量解离,从而导致低血糖急性发作。IAS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低血糖发作呈自发性,无明显规律,且与饮食无关;②尽管患者未用过胰岛素,但血中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呈阳性,而且血清胰岛素水平极度升高,往往大于1000 μU/ml;③影像学检查阴性;④ IAS患者常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疾病(如Grave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⑤该病常呈自限性经过。我国IAS主要见于服用甲巯咪唑(他巴唑)的甲亢患者,停甲巯咪唑(他巴唑)数月后可恢复正常,若再次服用又可诱发低血糖。

3、内分泌源性低血糖

这里所说的内分泌疾病,是指除糖尿病、胰岛素瘤以外的其它内分泌疾病。我们知道,正常血糖的维持是降糖激素(主要是胰岛素)与升糖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相互平衡的结果。当患者存在垂体前叶(即“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及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由于一种或多种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故易引起空腹低血糖。

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合并腺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这些患者由于缺乏升糖激素的调节,故往往血糖波动较大,且对降糖药物(尤其是胰岛素)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低血糖,而且低血糖往往不易自行恢复。因此,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在用药剂量的掌握及调整上必须格外精细。

临床上遇到血糖波动较大、对降糖药物特别敏感并且低血糖难以纠正的糖尿病患者,应当警惕患者是否伴有上述内分泌疾病。如果患者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及消瘦,查体有皮肤和黏膜色素沉着、血压偏低,性功能紊乱(男性阳痿、女性闭经等),就要想到可能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如果糖尿病患者近期内血糖水平反常地显著下降,同时出现头痛、血压高、意识障碍,应该想到是否存在垂体病变引起的“腺垂体功能低下”。

4、肝源性低血糖

肝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糖调节器官。血糖高时,可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贮存于肝细胞当中;血糖低时,动员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通过糖异生作用使其它物质(如蛋白质、脂肪)转变为葡萄糖。

各种原因(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造成肝组织广泛而严重的破坏时,肝糖原的储存和分解、糖异生作用减弱,同时往往伴有进食不足、机体消耗大而易发生低血糖。另外,肝功能损害时,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代谢失活减慢,药物在体内积蓄,作用增强,从而导致低血糖。此外,由于某些肝酶的先天性缺陷(如肝糖原储积病,也叫von Gierke病),使肝糖原分解受阻,也常出现低血糖。

肝源性低血糖主要表现为:①空腹血糖低而餐后血糖高;②神经精神症状比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明显;③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分泌通常不高;④低血糖发作的情况随着肝病的好转、恶化而减轻或加重。

5、肾源性低血糖

多发生于晚期肾衰患者,一方面,此类患者往往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食欲欠佳,热量摄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肾功能减退,使得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和清除能力降低。因此,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症。

6、胰外肿瘤所致的低血糖

许多胰外肿瘤(如平滑肌肉瘤、原发性肝癌等)可引起低血糖,其机制可能与肿瘤本身分泌“类胰岛素样物质”(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即IGF-Ⅱ)及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过度消耗有关。其临床特点是:患者兼有低血糖和胰外肿瘤的实验室和影像学证据;主要表现为空腹低血糖;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正常;手术切除肿瘤后低血糖随之缓解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7、酒精性低血糖

空腹时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肝糖原的分解或糖异生。酒精具有抑制糖异生的作用。因此,在肝糖原储存不足(如空腹饥饿状态或有肝病)情况下,大量饮酒容易引起低血糖。

酒精性低血糖症分两种情况,一种为餐后酒精性低血糖症,发生于饮酒后3~4小时,由于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所致;另一种为大量饮酒后不吃食物,可于储存的肝糖原耗竭之后出现空腹低血糖症,约发生在饮酒后空腹8~12 小时。

酒精性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症状,这些症状易被醉酒状态所掩盖,常不易与酒醉状态或脑血管疾病相鉴别。

8、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

多见于有神经质的中年妇女,主要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刺激胰岛β细胞过度分泌胰岛素所致。其特点是:①进食高糖饮食易致低血糖发作;②常于餐后2~3小时发作(早发反应性低血糖症),主要表现为轻度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无神经缺糖表现,可自行恢复,发作时血糖一般不低于2.2 mmol/L;③空腹血糖正常;④血糖值与症状不一致,往往症状多而体征少;⑤“延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空腹和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2~3小时血糖降低,以后自行恢复有助于功能性低血糖症的诊断;⑥低糖、高蛋白饮食或使用镇静药或口服抗胆碱药物可获良好疗效。

9、滋养性低血糖

如胃大部切除后、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综合征等。由于进食后食物迅速进人小肠,导致食物快速吸收,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导致低血糖。此类病人不宜进流质及快速进食,应多次、少量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综上所述,对于低血糖患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低血糖的诊断,还必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查明低血糖的病因。在病史采集中,要特别注意低血糖发作时间与进食的关系,是空腹还是在饭后?通常器质性疾病(如胰岛细胞瘤)所致的低血糖发作多在清晨空腹时,而功能性(或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在进食后,特别是在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发作。体格检查要注意病人的全身状态,有无垂体前叶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减、糖尿病、慢性肝病、肿瘤等全身性疾病,要注意用药情况和饮酒史。化验检查除血糖外,还应查肝肾功能,有条件者尚应测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做垂体前叶、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方面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病因,进而对因施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