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篇 古代的印度 (远古至公元十八世纪中叶) 本篇从印度出现人类以后的远古时代起,到公元18世纪中叶 莫卧儿帝国衰亡时止,共约5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迄今的印度历 史中是最长的一段。在这期间,印度人民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 隶制社会,再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两次大的社会变革。在 远古时代即原始社会时期,由于没有文字,因而对它的历史知道 得很少。从考古发掘的古器物中,可以看到当时人制造的工具由 石器到金属器,经济生活由采集、狩猎到畜牧、农业等方面的进 步。这是他们和自然进行艰苦斗争取得的胜利成果,它奠定了后 来印度文明发展的基础。 到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印度河流域有了青铜器,出现了城 市文明,印度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期。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铁 器的出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经过氏族部落兼并战争,逐渐 形成阶级国家。列国分立争战,最终建立孔雀帝国。这是印度史 上第一个大帝国,对后世很有影晌。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帝国解 体衰亡,外族乘机从西北方入侵,一阵纷扰,几代更迭,到月氏 人建立贵霜帝国时才又归一统。国际贸易与城市经济一度兴盛, 但帝国旋即瓦解,奴隶制日益衰竭,有了封建制的萌芽^奴隶制 文明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建筑雕刻、科技知识各方面都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使印度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4世纪初,笈多帝国建立,封建制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导 因素。7世纪初,戒日帝国时封建制确立。此后国家分裂,群雄 割据。突厥人、阿富汗人从10世纪起先后入侵,建立了德里苏丹 国。16世纪时又有莫卧儿帝国。封建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都有 新的发展。它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印度的传统文化,而且成为近现 代印度文明直接的渊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阶级、种 姓、民族、宗教各种矛盾的激化,莫卧儿帝国衰落。西欧殖民者 开始从海上东来。他们在南亚次大陆角逐殖民霸权。印度历史从 此进入殖民地时期。 (远古至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 印度远古的历史是从印度土地上发现人类的时候开始的。关 于印度原始人类的种族属性,以及原始人的生活情况,有考古学 发掘到的遗物遗迹,结合文献记载与民族学资料来说明。印度远 古时代的人类社会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旧石器、中石 器、新石器、金石并用、铁器等时代。他们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 每前进一步,都是十分艰难的。这些成就在今天看来似乎微不足 ilL然而在几万年以前却是创新的,有的甚至有着划时代的意 义。以下我们将对这些问题加以简略的介绍。 第一节印度次大陆远古时期的人类 印度次大陆西北部是人类发源地的边缘地区。1931〜1935 年,人类学家在现今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 地,曾发现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腊玛古猿化石。1976年,人类学 家D·皮尔比姆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北部菠托哈尔高原发现一 块完整的腊玛古猿的下颌骨化石,有4只齿冠和全部齿根,定年 为800万至1000万年前。虽然次大陆迄今尚未发现从腊玛古猿 到完全形成的人的中伺环节的早期人类化石(印度发现的最早 的人类遗骸是在北方邦的萨拉伊·纳哈尔·拉伊墓葬中,年代大约 为公元前8000年)①,但是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斯利那加发现 的属于可能是第一间冰期、更新世早期的石器,则表明在50万年 前印度就已有人类居住。 印度次大陆远古时代居民的种族和来源问题迄今尚未完全解 决,到公元前三千年代已经有了尼格罗矮黑人,原始澳语人(即 后来印度中部盂达人的祖先)、操汉藏语的古代蒙古利亚人(大 多居住在印度北部和东北部)、阿尔卑斯人和达罗毗荼人。有的 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属于“纯地中海人种”,但其他学者则认为 他们在语言和体型上与西亚的苏美尔人有关。在哈拉帕文化遗 址,考古学家曾发现原始澳语人、古代蒙古利亚人、达罗毗荼人 和阿尔卑斯人的遗骸。这些原始居民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有的 被杀,有的逃到山中丛林,继续保持原始的生活。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 (五十万年前至一万年前) 早期旧石器文化(50万年翁至5万年前)当地质年代的更新 世中期,印度次大陆北部出现过喜马拉雅山第二冰河期和第二间 冰期。次大陆早期旧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很广,除了喀拉拉、信德 等地外,几乎到处都有。最早的遗址在旁遮普和克什米尔。考古 学家根据地区的不同特色与器物制作的典型特点,将次大陆早期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文化大致划分为:以索安砍斫器为代表的印度 北部早期旧石器文化,和以马德拉斯手斧为典型的印度南部及中 ①JC,C·霣因:《印度的史前史与原始史》1979年新徳里舨第25~26页 部早期旧石器文化,索安石器得名于1880年发现于印度河支流索 安河一带的早期旧石器。前索安石器以粗大的砾石砍斫器为代 表;早期索安石器主要是单面或两面加工的砍斫器和刮削器,也 有手斧和石片工具。晚期索安石器主要是石片工具。马德拉斯手 斧是1863年在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其他遗址主要分布于克里希 纳河和通伽巴德腊河谷的石英石地区,原料主要是石英石。马德 拉斯石器包括石片制的劈刀和两面打制的手斧。前期手斧用石核 做成,后期则用石片。近年发现这两种类型石器的分布也非绝对 按南北地域划分。这一时期的人将石片工具用于切割、刮削,石 核手斧则用来挖掘。他们沿河岸而住,又多在森林边缘,既便于 饮水、采集植物和狩猎小动物,也易于找到制造石器工具的原 料。南印度岩洞中留下大量的灰烬,说明当时人们已知道用火。 在印度虽尚未发现早期人类化石,但有早期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其类型和爪哇、缅甸与中国的相似,因此,有人据此认定印度早 期人类来自直立猿人和北京猿人。但由于这些石器更加近似东非 与南非的石器,非洲砾石文化又最古老,因此,也有可能是从东 非来到印度。 中期旧石器文化(5万年前S2万年箱)中期旧石器文化的 遗址首先是1954年在浬瓦萨发现的,出土的文物主窭是经过两面 加工的石片工具。在迈索尔邦的索拉普尔、比哈尔邦的帕斯拉等 地也发现有旧石器中期的遗址。这时期的石器较早期的石器小, 但类型较多,有刮削器、尖状器、;砍刀、钻子、刻刀,也有小手 斧、砍斫器等。使用的原料有燧石、玛瑙、玉石等,这也与早期 有所不同。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种差异是受外来文化(很可能是 非洲)影响造成的,但也有认为是早期的手斧砍斫器文化演变而 来的a当时人们用这种石器加工木料,木器已成为重要的工具。 晚期旧石器文化(2万年前至1万年前)目前在南亚次大 陆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不多。考古学家最早在1930年于 安得拉邦的库诺尔发现属于旧石器晚期的石叶。这一时期的文化 在南印度是以具有旧石器中期特征的石片文化为代表,在中印度 和西印度有了细石器文化。后者与西亚的文化十分相似,可能是 外来的。这一时期的石器主要是石叶石器和雕刻器。制作技术是 在石核上朝同一方向敲出一些两边平行的叶片石器,不用更换石 核,较前有了改进。自1972年以来,在博帕尔南比伯卡山的两处 岩洞中发掘出了大量石片、石核、手斧、砍斫器和单面器等,共 4705件,从旧石器早期、中期、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均有。这里邻 近纳尔巴达河,是一个理想的狩猎采集地区,因此成了原始人群 的聚居地。 第三节中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八千年至约公元前二千年〉 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主要以 细石器为标志*其遗址广泛发现于南、北印度各地。最重要的是 古吉拉特的兰格纳杰遗址,发掘出除石片、细石器、兽骨外还有 人类遗骸。最大的中石器文化遗址在印度西北部的巴哥尔。旧石 器人主要生活于河流沿岸,中石器人则深入到远离河岸的地区。 他们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不过以猎取小动物为主。使用的 石器工具一般是由石片制成的石叶工具;最初不是几何形的,后 来有了几何形I简单的尖状器,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各种类 型的刮削器、石钻和雕刻器。他们用细石器作为箭簇,除石器外 还有骨器。在他们居住的岩洞中发现有壁画①。这类壁画在北方 邦与中央邦的一些岩洞中都有发现,主题大多是狩猎的情景,构 图简单生动。这一时期的人已开始驯养家畜,并有了埋葬死者的 习俗。人类学家根据人类遗骸认定他们与东北非的尼格罗人有 关,也有人认为有古代地中海人的特点。 第四节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四千年至约公元前一千年) 次大陆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各地,但各个地区文化发生年代 的早晚与持续时间的长短都不一致,总的年代跨度约为公元前 4000—公元前1000年。新石器文化是以使用磨光的石器为特征, 人们从釆集食物过渡到生产食物,即有了畜牧业和农业,开始了 定居生活。受地区的影响,次大陆新石器文化可划分为北部、南 部和东部三个各具特点的部分。 北部新石器文化它的有代表性的遗址是克什米尔的布尔扎 霍姆、戈夫克拉尔和马尔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约公元 前2920—公元前1700年,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的住处是形状不规则的地穴,一般深约2公 尺,穴边有柱基痕迹,可能在上面盖有木料;工具有磨光的石 器(斧、石刀、磨盘等)、骨器(骨锥、骨针、鱼叉等)和手制 蓆纹陶器(碗、瓶等)。第二阶段,人们放弃了地穴住处,开始 用泥土和泥坯在地面上建造居所,居所内有炉灶,出现有光泽的 ①有人认为这些岩洞不是早期人类的住处,壁画是以后金石并用时代的人绘制的。 参见K · C ·贾因《印度的史前史与琢始史》1979年舨第93页, 黑色和红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陶轮制陶。在这一阶段末期发现有 一个红铜箭镞,这说明当时人们初步有了冶金的知识。有的遗址 发现小麦、大麦、稻等,说明已有农业。墓葬在居住区内。在卵 形墓穴内有埋葬的尸骨,有的尸体上铺有红赭石,有的生前钻过 头骨,并用狗殉葬。这些特点在次大陆的传统中是见不到的,但 它与中国北部新石器文化的特点(穴居、有孔的刀、骨器与用狗 · 殉葬等)却很相近。因此,阿尔金斯和B · K ·塔帕尔认为次大 陆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可能来自中国,但·克里希纳斯瓦米则 认为克什米尔磨制石器是受到俾路支斯坦的佐布河谷和伊朗高原 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 南部新石器文化次大陆南部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 布拉马吉里、桑加纳卡卢、比格利哈尔、马斯基、纳伽尔朱纳康 达、乌特努尔等。据放射性碳素定年约为公元前2500—公元前 1〇〇〇年。南部新石器文化最早的形式在桑伽纳卡卢发现。第一阶 段无陶器,第二阶段有陶器,磨制石器有斧、扁斧、杵、凿子 等,还有石叶工具与骨器。尖柄磨光石斧是次大陆南部新石器文 化的特点。这时的陶器大多是手制的,呈暗灰色,后来在马斯基 才发展为陶轮制造的陶器。这时期的居民大约已知饲养牲畜与农 耕。家畜有水牛、山羊和绵羊。虽然迄今还未发现谷物的遗迹, 但却有马鞍形凹面磨石、砥石与石杵和磨损的人牙,这都有助于 推断已有某种谷物的存在。在马斯基、布拉马吉里与比格利哈尔 还发现人们利用圆木建造茅屋,屋外围以竹席糊上泥土,屋内陆 面抹上粘土、石灰或牛粪,一般都建在岩石或洞穴的坡面前边。 在新石器晚期还发现有擊牛的赤陶像和灰黑色上涂红色泥釉的人 的躯干的陶像。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石斧是来自中亚,也有人认 为是来自西亚,但也有学者主张这一文化是本地独立发展成的。 东部澥石瞿文化这一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中,石器、骨 器和陶器的数量都很少。它可分为两大类* 阿萨姆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其石器工 具可分为有肩部的石凿和圆柄斧两类。陶器是手制的,表面饰有 绳纹和篮纹。石器制作有四种,刃部磨制;连续敲击磨制;全部 磨制与混合制造。关于这一文化的起源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是受 了东南亚与中国的影响。那加山地的工具打击技术就来自中国, 尖柄斧也是从东亚传入的。阿萨姆地区为数众多的绳纹陶器是东 亚地区流行的,显然也是受了那里的影响。 盂加拉、比哈尔、奥里萨文化:代表性的工具类型是斧、 劈、凿子,有孔工具,有肩部的锄与石锤。工具制作方法有削、 敲与锤、磨等。有的石器类型受东南亚影响。在比哈尔的奇兰德 新石器文化遗址内发现有少量烧焦的稻谷壳和小麦粒①,这表明 当时人们可能已从事谷物种植,但它还不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他 们仍依靠狩猪生活·这里还发现有赤陶动物塑像(牛与鸟等), 赤麴蛇像较多,这可能与对蛇的崇拜有关· 第五节金石并用时代的开始 ——前哈拉帕文化 (约公元前二千七百年至约公元前二千四百年〉 分布范B及产生背最前哈拉帕文化是哈拉帕文化的前驱, 其遗址有的处于哈拉帕文化的下层,有的与哈拉帕文化重迭。前 D K*C·贾因·《印度的史前史与原始史》1时9年版第110萸》 哈拉帕文化分布很广,从伊朗东界到南亚次大陆西北部都有。迄 今已发现的重要遗址有俾路支斯坦的基利·古尔·穆罕默德、拉 纳昆代、达巴尔科特、库里·梅希;信德的阿姆里、科特·迪吉、 摩亨佐达罗、古姆拉,旁遮普的哈拉帕;拉贾斯坦的卡里班甘I 古吉拉特的罗塔尔和阿富汗的蒙迪蓋克等。根据美索不达米亚和 伊朗的对应物的年代与放射性碳素定年,前哈拉帕文化的年代为 约公元前2700—公元前2400年。 最早的基利·古尔·穆罕默德文化层是前陶器阶段,主要工 具是磨制石器,还没有金属器,家畜有山羊、绵羊与牛。以后有 了手制陶器,后来出现轮制彩陶。人们开始使用铜器,用泥砖或 土坯建造房屋,有了农业、家畜饲养和定居生活,前哈拉帕文化 逐步由村落向早期城镇过渡。 前哈拉H文化的特色 金屑_与石#红铜器在各遗址都有发现,种类有斧、凿、 锤、匕首、环、别针、铜条等,但数量不多。在蒙迪盖克还发现 有青铜器,数量更少。工具仍以石器为主,磨制的石叶石器数量 最多,还有骨器。 »器前哈拉帕文化的陶器主要为轮制,器壁较薄,大多在 黄、红色的陶衣上施红、黑彩而形成双色或多色彩陶。描绘的图 形有比较复杂的几何纹,也有动、植物纹。后来,彩纹渐趋统 一,简单的带纹彩陶流行,称为“科特迪吉文化” a此外,还有 素陶、灰陶。陶塑有赤陶女像,还有公牛像。在蒙迪盖克,陶器 上已有陶工的符号标志,这是书写的萌芽。 经济生活1961—1969年,考古学家B · B ·拉尔等在卡里班 甘发现一块属于公元前三千年代前半叶前哈拉帕文化时期带有犁 沟痕迹的田地。这可能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犁耕地「。这 时人们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麦、豆类、葡萄等,饲养的家畜有 牛、绵羊、山羊。在科特迪吉等地发现有赤陶纺锤锭盘,表明已 有纺织。这时期商业也有发展。中亚产的天青石和绿松石可能是 逋过交换而来。科特迪吉发现的赤陶块和赤陶球,大概是作衡量 用的砝码。沙尔·伊·索克塔等地出土的印章也可能用于交易。 在卡里班甘发现一个有单边毂的赤陶车轮,这是当时的交通工具 的遗物。这些地方还发现有用赤陶、介壳与铜等制作的念珠、镯 等饰品。 - 设防的城镇前哈拉帕文化的遗址中出现了由村落向设防的城 镇转化的过程。在蒙迪盖克的第四期,居住区有卫墙和晒干的砖 块砌成的方形棱堡,并发现了宫殿和庙宇的遗迹。在科特迪吉则 有城堡和外城两部分,有设防的城墙和排列整齐的街道与房屋I 城墙与房屋的墙基都用石料,墙的上部则用泥砖;城墙之间有棱 堡。城墙髙约四、五公尺,防洪水或人、畜的侵袭。城市的雏形 已经初具规模。在卡里班甘、阿姆里、哈拉帕等地也都有类似的 发现。 前哈拉B文化的终结科特迪吉的前哈拉帕文化毁于大火, 留下了很厚的一层黑土,在其上层紧接着的是哈拉帕文化,因 此,可能是哈拉帕人放的火。古姆拉的这一文化毁于火与战争, 因为发现有战斗中投掷的陶弹丸I卡里班甘则似乎是由哈拉帕人 和平取代。 ①布里竒特、雷蒙德·奥尔欣:《印度与巴基斯坦文明的起源>>1982年剑桥版第161页 图与192页, K*C·贾因:《印度的史前史与鹿始史> 1979年新德里 联0 布里奇特、雷蒙德·奥尔欣:《印度与巴基斯坦文明的起 源> 1982年剑桥版* G.M·邦加德·莱温: <古代印度的文明> 1985年新德里 版。 A ·坎纳* «印度的考古学>1981年新德里版·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E简明印度史华中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