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用奖惩让孩子「听话」?来听听心理学博士怎么说

 长沙7喜 2018-03-31

总是忍不住奖励或惩罚

想一想,一天当中,你有多少次奖惩孩子的行为或倾向?

  • 孩子玩水,洗手间弄得一片狼藉,跟他说了 N 遍也不听,这时你可能会说:「再这样,就打屁股啦!」

  • 孩子不愿意收拾玩具,每次都要你辛辛苦苦整理半天,为了不背这个锅你开始一番利诱:「以后每收拾一次玩具,奖励一颗棒棒糖!」

  • 孩子不是把杯子打翻了,就是把花盆撞倒了,你一看就来气:「你这孩子是故意捣蛋吗?你怎么总是毛毛躁躁的!」(别忘了,消极负面的语言也是惩罚的一部分)


你可能总是忍不住,对孩子抱有一个很大的期望,那就是「要听话」!但孩子并不是可编程的机器人,他们似乎总在不厌其烦的挑战我们的忍耐极限。

小文是 5 岁的小男生,他上洗手间经常忘了把马桶上的垫圈抬起来,就直接小便,垫圈经常被他尿湿,妈妈提醒了好多次也没用。

如果你是小文的妈妈,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可能会采取两类行动:

1. 批评指责:如果以后再尿到垫圈上,就要挨揍;
2. 奖励诱惑:如果以后记得抬垫圈,就奖励他最爱的小汽车模型。

为什么奖惩这么普遍?因为见效快,易操作

你肯定发现过,骂一顿孩子,当时他说「知道错了」,但后来他还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你也发现过,给孩子奖励,孩子当时开心,但他以后总跟你讲条件、要奖励,如果得不到,可能表现得比原来更糟糕。

总是依靠奖励惩罚的外部强化常常只能培养出「奴隶」或「暴君」,孩子不是变得百依百顺就是变得叛逆霸道。一旦奖励消失,做事情变得没有意义;一旦惩罚消失,做事情变得没有底线。

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往往缺少关注和探究。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当时的表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奖励和惩罚就像是「止疼药」,用时短,起效快,可是副作用大,治标不治本的缺点却被忽略了。

你需要换个角度看一看。

也许小文并不是故意捣乱,他只是忘记了;或者他觉得这样很好玩,并不理解这样做会带给别人的不便;也许他总是玩得太忘我,所以每次想小便的时候都很急,来不及抬起垫圈。

如果一看到孩子的不好行为就火冒三丈或者为了快速解决问题而依赖物质奖励那么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彻底解决

而如果能体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可能会找到更好的办法引导和帮助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