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家庭教育中的奖惩制度

 海韵风清 2012-10-20
谈谈家庭教育中的奖惩制度  转贴

奖惩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有力手段,但是不适度的奖惩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种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家庭教育中奖惩的度的问题,以便能给孩子适度的奖惩,进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我针对家庭教育中奖惩的度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要明确奖惩使用的范围

 

奖惩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奖惩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应该奖惩的,哪些是不该奖惩的,这样,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奖惩,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育中的惩罚现象应该伴随着违犯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出现的。即当孩子违犯道德规范,在道德方面出错时才可以采用惩罚,而不应因学习成绩差而惩罚孩子──因为惩罚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使得孩子对相关的学习心存恐惧,并最终对相关的学习失去信心。

 

孩子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时才给予惩罚。对孩子因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首次犯某方面的错误时,不要惩罚孩子;否则,这将会使孩子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他们总是担心犯错误和犯错误后被惩罚,进而变得胆小、懦弱、无主见,凡事都不敢去尝试,凡事都要征求成人的意见才敢去行动,这将会成为孩子发展的一个大障碍。

 

孩子已经认识到所犯错误的错误所在,并有悔改的意愿,成人就不应该再惩罚孩子。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知错、改错。

 

孩子因探索欲望驱使而损坏物品,不应受到惩罚,否则,会使孩子因此而逐渐失去了探索求知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不利于孩子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

 

好心做坏事不能惩罚。惩罚孩子要考虑动机,不能光看结果,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孩子常会“好心”办“坏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倒水喝,水倒多了溢了出来。这时家长就不能批评,否则,将会挫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吮手指、吃衣角、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发脾气、强迫行为、恋物行为、性自慰行为等,不能采用简单的惩罚手段来处理,因为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紧张和不安,惩罚不能解决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的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其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进而使得类似的行为发生的频率会进一步的提高,使相关的问题行为变得更加严重。

 

孩子完成了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孩子以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表现出了我们所渴望的行为、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时,应该给予表扬奖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不要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有的教师有时为了让孩子听从要求往往会采用事先许诺的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你先别闹了,你不闹的话,妈妈就给你一块糖。”“你帮妈妈擦桌子,等一下妈妈给你10元钱。”“不要再把洗澡水倒在地板上,听话,过会儿吃了晚饭后,我给你吃冰淇淋。”等等,家长的这些许诺确实可能会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孩子在得到家长的许诺后,确实出现某些好的行为;但是这种事先许诺式的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不良后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会使得孩子变得非常功利,使孩子在采取行动之前,只计较自己是否得利,或利大还是利小,使得孩子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功利主义意识和品质,使其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以及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这就使得其今后很难与人共事、共处。

 

当孩子出于内在的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如果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家长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家长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家长说:“宝贝,你真棒!等一下我给你朱克力吃!”这样的强化多了,反而会使孩子去画画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会使孩子出现厌烦心理。

 

二、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如果远远超过了这一比例,那么,你的表扬或许已不太真诚或者就有点夸大其辞的成分;如果低于这一比例,那么,你就可能是个过于挑剔的父母,这将令孩子情绪长期不安,进而会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使其成为神经质、怯懦,或者不诚实,甚至还可能学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人

 

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要多看到孩子的进步,要多给孩子以肯定式的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孩子不断地进步,而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更不要认为只有孩子把所有的缺点改正完了才是好孩子,有缺点的孩子也可以是好孩子,真正没有缺点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三、奖励惩罚,要让孩子有相应的“感觉”

 

奖励,要让孩子感觉到“甜”的滋味;惩罚,要让孩子感觉到“痛”的滋味。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才能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

 

如,小牛每次生妈妈的气时,都会或打、或踢、或咬妈妈。这时妈妈总题告诉他:妈妈被他打得好痛,所以不可以再打妈妈了。可是,这个方法对小牛没有产生任何改善作用。后来她听了一位专家的建议,改变了应付的态度。当小牛打妈妈时,妈妈很轻松地说:“你要和妈妈玩打架游戏是不是?”然后,妈妈趁机打一打小牛,不要太用力,但要比小牛打的力量大一些,是真的打。结果小牛受激怒再回打妈妈,妈妈还是同样做法,只是第二次稍稍用力。妈妈再继续和小牛玩游戏,结果,小牛很快就没有兴趣打了。此后,小牛不再打妈妈。

 

又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由他去,只要让孩子多几次在下一餐到来之前尝一尝由于不好好吃饭而挨饿的“痛”,孩子以后到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玩水,你可以悄悄将总水龙头关掉,当孩子要用水时发现没水了,你可以说:因为你刚才玩水浪费得太多,孩子经过没有水用的难受后,下次就知道玩水不是件好事。

 

很多时候,对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只有让孩子从自己的不良行为中获得了“痛”的感受,其相应的认识才会真正到位,其改正不良行为才会有内在的动力。

 

同理,奖励也要研究孩子的需要,奖品或奖励的形式是孩子比较想要或比较喜欢的,这样的奖励才会对孩子具有激励作用。

 

四、奖惩不宜过多,过滥

 

过多的惩罚,会使孩子自卑;过滥的惩罚,会让孩子对批评惩罚产生免疫力,而使批评惩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过多的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对奖励“上瘾”──对自己所做的任何琐事都期望得到表扬,或者会使孩子对奖励产生依赖心理──有表扬奖励的就去做,没有奖励的,应该去做的也不去做,过度的奖励还会减弱活动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同时还会泯灭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外,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多奖励和惩罚,会使孩子形成在别人的评估下学习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见,善于察言观色,过于注意他人的评价。而一个人总是为了别人看法而学习生活是很痛苦的,为了迎合别人的看法,不得不伪装自己,隐瞒自己的观点,甚至失去是非观念,失去个性和自信。

 

奖惩仅仅是一种外部强化的教育手段,它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在没有奖惩的情况下仍然能自觉地去做他该做的事,即奖惩是为了不奖惩。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从活动本身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中得到强化,从自律中得到满足。切记孩子的学习、发展的积极性绝不能仅仅靠外部强化来实现。

 转自《幼教博览》2006.9

 

建立家庭奖惩系统

  孩子作业拖拉、磨蹭等行为习惯,“管教孩子有高招”工作坊的主持人张颉建议建立一个家庭教育系统,实行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手段。“我们要做一个记录,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就加分,比如孩子早上爱睡懒觉,如果只叫一次就起床,加5分;做作业拖拉,如果提前10分钟完成了,就加5分。相反,如果某天做作业拖拉了10分钟,那就减去5分作为惩罚。”张颉说,“这个分是有用的,比如,孩子今天想吃红烧肉,那可以,我们用掉5分;或累计到50分,妈妈带你去一趟玩具反斗城,可以买100元以下的玩具。”

  给孩子一个拥抱

  一位妈妈说,自己孩子做错事后,会低头思考,但绝不说“我错了”。这让妈妈很恼火。

  张颉一语道破了原因,因为孩子承认错误的结果就是遭来一顿骂,孩子觉得这个责任太沉重了,他负担不了,所以他缄口不承认错误。此时,作为家长可以宽容孩子,把道理跟他讲清楚,以在教育完后,给孩子一个拥抱,“宝宝,妈妈爱你。”

  给孩子5种爱的语言

  最后,张颉教给家长5种爱的语言,每天在家用爱的语言,孩子会感受到家长给予他的爱,进而会把很多心里话跟家长讲。

  肯定的言辞——发掘并在言辞中,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

  精心时刻——付出你自己的时间给孩子关爱,可以是跟孩子去散个步,一起做游戏,一起度个周末等。

  给孩子礼物——礼物不必很贵重,可以是特意为孩子烧的一盘菜,也可以为他搭配今天出门穿的衣服等,让家庭充满爱。

  身体的接触——拥抱、拍背、握手等,男孩子要爸爸多给一些,比如给他揉揉肩膀、拥抱。

  服务的行为——为孩子做点事,任何一件你觉得对孩子有意义重大的事。

 

     育儿心得 家庭教育观 父母威信体罚奖惩

 

一、孩子面前不争执

导师以谦和慈爱著称,师母则相反,看起来特别严肃干练,按说,两个性格差别如此之大,育儿方式应该是各有千秋了,事实却恰恰相反,尽管两个人处事风格迥异,在孩子的教育面前,两个人却出奇的一致,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会有分歧,而是他们十分善于解决分歧,两个人中的任何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如果有保留意见,都是放在事后沟通的,这样,孩子看到的父母,教育方式永远都是统一的,没有任何空子可钻

之所以选择如此,他们的理由是:孩子是极其善于察言观色的小精灵,如果两个人不统一,孩子就会想办法钻空子,先找那个容易妥协的人软磨硬泡,甚至形成性格的两面性,爸爸面前一套,妈妈面前一套

导师和师母在这方面的做法让我感到很脸红,应该说,“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原则我是早就知道的,但在我们家里,却一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桐桐爸经常公然跟我作对,而我则常忍不住当面反唇相讥,比如,前天我正在教育桐桐小孩子不要放鞭炮的时候,这家伙就在旁边来了一句“谁说不能放?可以放的!”气的我当场跟他吵了一架!不过,庆幸的是,导师和师母是同时当着我和桐桐爸的面讲的这些话,为我们借机反思自己的行为爸提供了理由,

 

二、独立性培养从小抓起

导师和师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洗衣服为例,他们的孩子很小便需要自己动手洗自己的衣服了,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师母是这样对他们说的:“不是妈妈不愿意给你们洗,其实帮你们洗洗也不费事,但你们长大了,必须自己做自己的事了,如果你们不会,我可以教你们,如果你们今后有钱,可以请人做,但在没有钱之前,自己必须学会做”,这样,孩子很小就可以独立做许多事,儿子大学毕业时,师母又对他说:“如果你继续读研究生,我们肯定会供你读,但如果你选择工作,就必须自食其力”,儿子后来选择了工作,偷懒时便把衣服送进洗衣房洗涤,后来导师又给他付首付买了房,儿子便开始了生活的独立和经济的独立,由于从小就得到了锻炼,工作之后显示出超强的处事能力,很快就过上了“可以请人洗衣服”的生活

从爸爸妈妈的独立教育中受益匪浅的女儿有心把这种教育发扬光大,从小就注重培养双胞胎儿子的独立性:小家伙们从小独睡、还在读幼儿园时就需要自己洗自己的内衣了,小学时便自己洗澡……目前,10岁的哥俩已经成了超级让父母省心的“小干将”呢!

 

三、有舍才有得

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导师曾经被公派到国外工作了五年,师母也被公派出国两年,但师母出去之后,考虑到由于两个人出国,读书的儿女不得不被送到奶奶和外婆家,心有不安,觉得这样耽误孩子太多,到了国外一个月就决定放弃这个美差,这让大使馆的人觉得很不解,因为那个时候的出国签证特别难办,大家挤破头想出去还出不去,没想到师母出去了又闹着回来,“你可知道,这个工作签证,三千美金都买不来啊!”大使馆的人劝师母,但师母坚持认为孩子更需要她,还是坚决地回来了,五年之后,导师也按时回国了,很多人都觉得不解,因为80年代上海正闹出国热,很多人出去之后都想办法滞留国外了,但导师不为其所动,因为他愿意在国外当“二等公民”,为了更有尊严的生活,他愿意放弃滞留的可能。

导师和师母在很多方面善于舍得的处世方式也影响了孩子,他们的儿女现在都十分拿得起放得下。比如,他的女儿生孩子之前在银行工作,收入高且稳定,但为了养育双胞胎和回复旦读MBA,毅然辞职,MBA毕业后本来可以在松江做一份高薪工作,但考虑到这样离家太远不方便照顾孩子,再度辞职,现在成了自由职业者,做着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收入也不菲。导师的儿子更有意思,他天性不喜欢受束缚,由于工作出色,一次次被提拔,先后两次成为分公司的一把手,却两次辞职,因为他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每天早晨按时到办公室听下属汇报工作对他而言是一种束缚,于是辞职,也成了自由职业者,现在非常享受这种生活方式。

 

四、该狠心时就狠心

师母说,教育孩子,最要不得的就是溺爱,因为溺爱会让我们失去原则,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她在复旦工作时,每年都会遇到因成绩差不能毕业的学生,每次她都要找这些学生和家长谈心,结果家长反思最多的就是从小太溺爱孩子了

为了避免过分溺爱、纵容孩子,当家长的必要时要狠得下心,她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她儿子小的时候,不愿意睡午觉,帮他们带孩子的哥哥嫂嫂不舍得管制小家伙,每次小家伙该睡午觉时都磨磨唧唧,稍微一管又哭哭啼啼,她忍无可忍,有一次在孩子又因为睡午觉撒泼耍赖的时候,她“啪啪”打了他两巴掌,并顺手把孩子拎到一边让他去哭,这一招果然起了作用,从此孩子到睡午觉的时间就主动爬到床上去睡觉了。师母说,之所以有时候不得不下狠心,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有时候我们无原则的纵容很容易让他们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说实在的,听师母讲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听的心里有点打鼓,因为我本人受时下“亲密育儿观”的影响,是不舍得打孩子的,担心这一巴掌打下去孩子会形成什么心理创伤什么的,但师母这个例子却告诉我,这一巴掌不仅让孩子形成了好习惯,而且至今他们都保持着良好的亲子关系,儿子也依旧阳光开朗,不像心里有什么暴力阴影的样子。这让我再度开始思索家庭教育的“暴力问题”,再一次,我想起了同事陈老师爱人打到孩子身上的那一巴掌(详见《他们这样成长》之二,我曾经在这篇文章里跟晴晴妈交流过这个问题),又想起自己小时候被老师抽了两教鞭却由此爱上学习的事,愈发感觉不能全盘否定偶尔为之的“棍棒教育”,必要的时候,他们应该是可以存在的,只是这种存在,不应该成为常格(不得已时偶尔为之)且能确信这一巴掌或一教鞭下去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方式发生长远的好影响。总之,虽然我自己也许一辈子不会这样打宝贝桐桐,但感觉自己现在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拒斥偶尔的“打孩子”行为了。

 

五、树立父母的威信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事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一定要贯彻到底,这是树立父母威信的基础,否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说过的话,不一定算数的,可以冒险挑战一下,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习惯。师母举了一个她女儿的例子:有一次她女儿带两个双胞胎去超市,事先跟他们说好:今天不会买任何玩具。结果两个双胞胎进去之后,非要买玩具,不给买就闹,她的女儿坚决不妥协,怕外公外婆就此说情,一挥手就把他们支开了,任由双胞胎在那里哭,小家伙们哭了一会儿,果然自讨没趣的放弃了要求

 

六、不让孩子犯第二次错误

导师说,不让孩子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一定要教育他们同样情况下不能重复错误。为了引导孩子做到这一点,他们常常动用严格的奖惩手段,而且说到做到。比如,导师的小外孙跟导师学打桥牌的时候,输了就哭闹起来,导师便严肃地对他说“如果下次你输了之后再这个样子,外公就再也不带你玩了,但如果你下次输了不哭,外公就奖励你”,果然,小家伙再度输给别人的时候,泪水在眼里打了几个转却没有流出来,于是外公郑重奖励了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