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影杂谈——站在“方形”里就万事大吉吗?

 巧为_77 2018-03-31

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瑞典电影«方形»(«The Square»),之前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虽然最终未获奥斯卡奖,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也许是提名外语片中最有发人深省力量的一部。

这电影从故事来说挺简单:一个博物馆首席策展人克里斯蒂安,正在策划一场以“平等”、“利他”为主旨的艺术展,其中的中心展品是一个名为«方形»的装置作品,发光的白色软管在地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意为站在这方形里的人们,不论种族、贫富、性别等一律无差别的平等。这时他的手机和钱包被人当街偷走,钱包倒不太有所谓,手机比较重要。他为了追回手机挖空心思,在追回手机前后,他的工作出了纰漏,被当成责任人解雇,而整个过程对周围的人也有不同的影响。

电影的精彩在于:从头至尾充满讽刺和嘲笑的黑色幽默喜感,又充满诘责和反问的人文思考肃然,而且这种讽刺和嘲笑同时嘲他和自嘲,诘责和反问也同时问他和自问。

男主角克里斯蒂安是个坚持所谓“政治正确”的人,他有知识、有教养、开环保车、给乞丐买食品,他正策划的艺术展“方形”主张所有人的无条件平等。这听起来都很美好,都没什么问题,但实际真是这样吗?电影用聚光灯和显微镜,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观念和人的行为审视了一番,一是看一看男主角,二是看一看社会。

 

先来看看克里斯蒂安。

他的手机被街头骗子“做局”偷走,这肯定是很糟心的事,摊在谁头上也很不爽,若是捶胸顿足一通,或是去警察局报案,都属于是正常反应和行为,但找不着也就算了,但他却不是这样的。先是有一个“聪明”的下属帮他利用GPS系统找到了手机的所处位置,确定它就在不太远的一座居民楼里,而后他就开始了“奇葩”的寻机过程。那位下属建议他写一封匿名信,印若干份,每个住户信箱塞一份,上面就说:知道你就是偷手机和钱包的贼,速速把东西寄到一个指定的快餐店,否则打爆你的头!他真的写了,真的塞了,真的把贼“诈”得交出了手机等赃物。哇!即使是个一般人,做这种事也是够奇怪够过分了,何况他是个一向以理智、宽容、仁慈自居的公众人物呢,太心口不一了吧?

而且若是事情到拿到丢失手机为止倒也罢了,没想到的是这骂的范围比较大,有的无辜良民被连累了,比如一个小男孩,他父母看到匿名信后觉得肯定是他偷了什么东西,惩罚他,不让他踢球,不让他这个那个,他百口莫辩,委屈而气愤,想办法找到了克里斯蒂安,要求给他父母当面解释,被拒绝了。小男孩一次次地找,甚至跟踪,一次次地被拒绝,最后一次克里斯蒂安几乎是粗暴地把他推下了楼梯。对一个被自己无辜连累的小男孩如此漠然,这位“大善人”的同情心何在呢?

再来看看他做的另一件事。英俊、聪明、优雅的克里斯蒂安颇有女人缘,来工作的一个美国女记者对他发生好感,带至家中约会,缱绻后要替他把有精液的避孕套扔掉,他却坚决不肯,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扔,女记者觉得可笑,干脆把垃圾桶抱到床前让他扔,他还是犹豫再三。女记者和观众都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无非是怕女方今后万一给他使坏,这种谨慎不见得是绝对没道理,只是比较可悲,像男主角这种自诩为特阳光的人如此做,就更是暴露了他内心其实是比较晦暗的。

与“扔套”事件相比,女记者几天之后对他的质问就不只是可笑了。她找到他,问他还记得前几天跟她的事吗?他吞吞吐吐说记得,她说:那你觉得咱们这算是怎么回事呢?他轻飘飘地说:就是去你家做了个爱呗!她说:我是认真要寻找爱情和相伴一生的人,看来你并不是。不言而喻,他是那种提上裤子就把女人扔一边的花花公子,虽然电影没太多交代,但估计跟他平时扮演的正面形象也相去甚远。

 

再来看看社会。

男主角受命为艺术展做策划,他因为整天忙着追手机而心不在焉,把大权交给下属,结果为他们效力的公司出了很馊的主意: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宣传视频设计为一个白人小乞丐女孩在踏进名为«方形»的艺术品,也就是在地上用发光的软管围出的一个正方形里时,突然被极端分子事先埋的炸弹炸成碎片。这视频真的做了,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大众谴责博物馆“残忍”之类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最后引咎辞职。如果单说这视频,的确有问题,但大众求刺激的猎奇心理不是客观存在吗?那种视频不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才产生的吗?极致说来大众不也是“共谋”之一吗?

电影里有一个桥段是这样的:克里斯蒂安到显然是常去的一个快餐店买食品,一个大刺刺坐在桌前女乞丐直眉楞眼地对他说:嘿,给我买个熏鸡肉汉堡,不要洋葱啊!他看着她发了一会儿愣,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递给她时说:洋葱自己一根根挑吧啊!观众看这段的时候肯定心情复杂,不知道应该站在哪边才对。站在乞丐这边吧,她那么蛮横无礼,哪里是祈求,简直就是严令,相当于说:你他妈的快行善啊!这样的乞丐似乎也被“惯”得太厉害了吧?站在男主角这边吧,他显然不但认识这个女乞丐,而且是常给她买汉堡的,也是很贴心地让服务员不加洋葱的,这次怎么就不能坚持了?你既然行善就得坚持到底啊!为什么要“撤火”呢?

  片中有一处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男主角在推介会上发言,下面坐着不少热爱艺术的群众,但在他发言过程中总有个男人的骂声从听众席传来,都是特别恶狠狠的词汇。大家先是有些不安,然后有女人的声音说:请包涵,我丈夫有污言秽语症。一个听众立刻表示理解,还对其他人说:大家不要给他压力,他已经很紧张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发言者和听众就强行若无其事地在一个人脏话连篇的骂声中坐着。当然,这肯定是“政治正确”的,对弱者和边缘人要无限关爱!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略有疑问,真的应该毫无条件地以绝大多数人的牺牲换取极少数人的便利吗?有限度吗?这问题有点尖锐和敏感,但也可以讨论一下吧?

全片最戏剧化的重头桥段,是一场包括男主角克里斯蒂安在内参加的一场“上等人”的宴会。在大家觥筹交错之时,主办者宣布将要进行一个行为艺术项目:一个“人猿”将“入侵”,大家不要跟他说话和对视就没事,但若是惹了他就会成为他的“盘中餐”。“人猿”来了,是个看着又壮又蛮的汉子,像是根本不会说话,直眉楞眼,学大猩猩那样走路。在他绕着一个个餐桌慢慢逡巡的时候,大家都低头垂目不吭声,在“人猿”以动作和眼光挑衅他们时忍耐着不动。这期间有一两个人不能忍耐离席而去,大多数人沉默不语。这时,“人猿”开始戏弄一个非常漂亮的长发姑娘,她怕得要命,希望旁边的人帮她,却没一个人理,被“人猿”拖着头发拽倒在地大喊救命也没人动,直到她几乎要被强暴才有一些人犹豫着冲上来。这一幕把观众看得心惊胆战,电影里的镜头也许夸张,但谁能说这不是某些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呢?

 

这部电影摊在观众面前的疑问非常尖锐,既问别人,也问自己,有些也许过于尖锐了,让人尴尬,让人害怕,让人不知所措。都能回答是不可能的,社会和人的复杂使很多问题都难以有解,但即使是难以回答,勇敢面对还是应该的。

男主角克里斯蒂安在把那个被他“坑”的小男孩粗暴赶走后,良心发现,从垃圾箱里翻出来他扔掉的小男孩的地址,跑到他家准备跟他父母解释那封匿名信的事,可惜小男孩全家已经搬走,他没有机会道歉了。不过这里的寓意其实是暖色的:我们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我们犯了错误后要勇于补救。

只站在“方形”里不会万事大吉,需要人们去思考、去批判、去甄别、去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