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争霸:D-二聚体排除肺栓塞的策略之争

 磊sm9i2baqx4w7 2018-03-31

说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生物标记物,D-二聚体绝对是元老。作为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但是,正因为如此,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D-二聚体检测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低,敏感度高。说白了就是,凡是D-二聚体正常的,肯定是良民。但D-二聚体增高就不那么靠谱了,其中既有敌特份子,也有还没办到良民证的普通百姓。

所以,临床中这杆尺的把控,一直是让医生们头痛的问题。最初,大家将D-二聚体的诊断阈值设置在≤500μg/L。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发现,原来D-二聚体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值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D-二聚体也随之升高。如果固守≤500μg/L 的尺度,就会把很多大爷大妈划入肺栓塞的可疑人群,含冤入院,后果很严重。

于是不甘坐以待毙的大爷大妈们绝地反击,于2014年在《JAMA》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ge-adjusted D-dimer cutoff levels to rule out pulmonary embolism: the ADJUST-PE study.”的文章。该文提出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排除肺栓塞的诊断界值应该为年龄(岁)* 10μg/L,也就是说,某65岁大爷如果D-二聚体≤650μg/L,就不该再揪住他不放了。不过,这场胜利并非那么酣畅淋漓,因为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而且临床上检测值大于1000μg/L也并不少见。这意味着如果要洗脱嫌疑,你必须顽强地活过100岁,100岁,100岁,……。

So,大爷们继续上树,哦,不对,是上诉。

然后,故事就到了2017年的八月,在《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杂志上,“Comparison of clinical probability-adjusted D-dimer and age-adjusted
D-dimer interpretation to exclude venous thromboembolism”发表。借助Wells评分,老人家们强力回归。这篇研究首次比较了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策略和临床可能性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策略的优劣,楚汉争霸,一触即发。

这次,老年人天团请出了血栓界的大腕级评分表Wells评分出手相助,他们的口号是:如果Wells评分小于等于4分(临床肺栓塞可能性低),那么D-二聚体的诊断界值应该提高一倍,也就是1000μg/L;而在Wells评分5-6分的人群(临床肺栓塞可能性中等),继续沿用老的≤500μg/L标准。堵上大爷们的尊严,来吧,揭晓答案。

结果,在1649名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可能性低或中等的门诊病人中,临床可能性校正策略和年龄校正策略的敏感性均为97.3%,打成平手。特异性方面,临床可能性校正策略为60%,而年龄校正策略为54%,前者胜出。两者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7%和99.6%,可谓不分伯仲。但两种策略排除的肺栓塞病人比例有所不同,临床可能性校正策略排除了56.1%的病人,而年龄校正策略为50.9%,前者再胜一筹。由此,作者得出结论,相较于现有的年龄校正策略,临床可能性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能更大。毕竟它能排除更多的疑似人群,减少不必要的CTPA检查,既减少了X线暴露,有省下大把的钞票,简直了。

D-二聚体的小船驰骋在英吉利海峡上,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坐满了等待救援的疑似PE患者,我们究竟能挽回多少人,取决于我们动员了多少力量。也许和肺栓塞比起来,Wells评分很渺小,Geneva评分很渺小,床边心超很渺小,症状体征很渺小,但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就能创造奇迹。

最后,由于工作繁忙,最近很少更新了,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我会继续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