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者入定的三个阶段

 ZXB4095 2018-04-01

“静”是实证的基础,我们必须首先进入“静”的状态,然后才能进一步实证,同时由于“静”分为很多层次,不同层次的“静”有不同的形成原因,不同层次的“静”会对实证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这些层次不同的“静”进行深入了解,要了解其产生原因及其对实证的影响,同时要强化实证训练,让自己能够准确、熟练地证入我们所需要的“静”。

1、昏沉的静:“昏沉的静”按照昏沉的程度分为“深昏沉的静”和“细昏沉的静”;

(1)深昏沉的静:深昏沉主要表现为睡眠或昏迷。这种状态是因为身体处于非功能化状态、不工作状态,我们在感知和体验这种非功能化的不工作状态而形成的。“深昏沉”的主要产生原因在于身体,在于我们感知和体验身体的状态,而不是我们的思维睡眠了、昏迷了,我们的思维永远不会睡眠,永远不会昏迷,永远不会停止工作。

(2)细昏沉的静:“细昏沉”主要表现为走神,思维处于无法及时觉知或无法控制的“相续性思维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习惯”导致的。精神压抑、性格内向、身体素质较差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细昏沉的状态。细昏沉属于“一般的静”,这种静总是和“走神”联系在一起,我们常常因为沉迷于不断的“走神”而形成这种“细昏沉的静”;

以上两种状态的昏沉都能对我们的实证产生不良影响,是需要警惕和克服的。

2、清明的静:“清明的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美好体验,它往往能深深地吸引我们。这种“静”主要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只是这种“专注”往往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专注力”不是非常强,还达不到我们所说的高度专注;二是这种专注含有较多逻辑思维成分。这种“静”常见于书法家、画家等非体力劳动者;需要注意的是脑力劳动者如果从事的是复杂的高强度的需要高度专注的脑力劳动,那么他们同样不可能住于“清明的静”这种状态,因为他们的专注完全建立在高强度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他们所处的状态属于高度专注的复杂性思维活动,是“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静”,比如:发明家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忘我地搞发明创造。

“清明的静”是有利于养生的,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养生方法都是致力于形成“清明的静”这种状态的。统计学显示如果经常住于“清明的静”,往往能够获得健康和长寿,比如:书法家和画家就是传统长寿群体,他们就是能够经常住于“清明的静”这种状态的。初学者入定的三个阶段

3、专注的静:“专注的静”需要进行专业化训练才能获得,一般人无法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这种“静”。这种“静”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以“专注”为主,以“静”为辅,“专注”的成分非常大。“专注的静”虽然有“静”,但因为“专注”的原因,因此并没有“静”的体验,也就是说如果你有“静”的体验,如果你能体验到“静”的美好,那说明你证入的状态并不是“专注的静”。

“专注的静”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实证必须以“专注的静”作为基础;同时,这种“静”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能达到的最高思维层次,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低级思维状态”中最有利于健康的思维状态,许多疾病必须证入这种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治疗,因此无论是实证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这种“专注的静”,要能够经常安住于这种状态。

怎样才能证入“专注的静”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静”是一种结果。按照条件论,“静”同样是由条件构成的,因此我们只要能够做到使“静”的构成条件达到专注,就能证入“专注的静”。

“静”是由哪些条件构成的呢?“静”是一种思维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如果物质能够达到一定状态,那么思维将同步达到“静”的状态,因此“静”的形成条件来自于物质和思维两方面:

(1) 物质方面: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总是执着于物质世界的某一物质体是自己,从而产生心物对立的错觉,因此我们往往把物质世界分为身体和身体外的物质世界。身体外的物质境界如果能达到“静”的状态,那么我们的思维就能同步达到“静”的状态,比如:我们来到环境清幽的美好境界往往会感到非常平静美好。虽然身体外的物质境界也能让我们同步证入“静”的状态,但与身体相比,身体和“专注的静”关系更为密切。我们和身体朝夕相处,须臾不离,极为熟悉,身体的物质状态最容易被我们所改变,可操作性非常强,非常有利于实证,因此物质方面我们主要从身体做起,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从而使思维同步进入相应状态。如果“身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那么我们的实证将会出现不稳定、操作难、容易反复等问题;相反的,如果“身体的物质状态”能够得到根本改变,那么我们以后的进一步实证就会获得一个很高、很稳定的平台,实证就会变得很容易成功。

由于物质没有大与小的区别,因此我们只要能够获得物质方面的局部突破,就能获得物质方面的整体突破。在这里我们通过获得身体方面的突破,从而获得物质方面的整体突破,并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而相应地获得思维方面的突破,证入“专注的静”这种状态。

(2) 思维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体验“静”的境界而证入“静”中,不过这种方法往往不容易证入“专注的静”,只能证入一般的“清明的静”;但如果我们用破除其他念头的方法就比较容易证入“专注的静”。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高度专注地警惕“走神”,随时注意发现思维在干什么,然后放下这些思维内容。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高度专注地观察思维,防止被思维内容拉走,防止走神;另外,在观察思维的同时,不能加入“静”的观念和体验,但要加入“放下思维内容”这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专注的静”这种状态,否则就会进入“清明的静”中。

由于“专注的静”建立在物质和思维两方面,因此在实证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放松身体和放松思维两种途径证入“专注的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