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红楼梦》你“死活读不下去”?

 昵称53938531 2018-04-01

一部“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宫斗剧+官场剧+伦理剧+动作戏”的剧情,竟然仅仅发生在《红楼梦》这半天里……

01

如何把几件复杂的事一一说清楚

你知道“史湘云巧捡金麒麟、宝黛初诉衷肠、金钏跳井、宝玉挨打、袭人被王夫人提升”,这几个《红楼梦》中相当重要的情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答案是,它们都密集地发生在同一天午后到夜里的几个小时内。

以前有一部美剧叫《24小时》,每集一小时就讲一小时内发生的事,一季24集,刚好讲完24小时的经历。

第一次看此剧,惊叹编剧的情节把控能力,不但把如此高密度的情节塞在一天时间,每一个小时的情节安排还都要有启承转合,符合一集美剧的特点。

但《红楼梦》里这半天的情节安排,比《24小时》要难,因为这些事情的调性差别太大,有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有宫斗剧、官场剧、伦理剧,其高潮还是一场动作戏。

还有,《24小时》的绝大部分情节,主角都会在场,镜头只要围着他转就行了,但《红楼梦》里,这些事件的参与者不同,有两人密谈,也有群戏,没有一个人能贯穿这些情节,作者又不喜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的俗套,使得作者不得不在情节转换上下了硬功夫

有人说,你说得这么好,我怎么死活看不下去这些经典呢?

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一本小说从头读到尾的读法,但这些经典,讲究的是“放弃情节”,从任意翻一页开始读,都有所收获。

而这些“放弃情节”的阅读体验,对 “表达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如何把一件复杂事情说得一清二楚”,总是习惯丢个链接,让人家自己去看。

我们平时在汇报工作、介绍情况,甚至闲聊中讲述一段亲身经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一段很有料的故事,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听者却一脸懵逼;那些自以为有趣的细节,自己乐不可支,听众却不知道这个人在傻笑什么……

这是病,得治,至少“读经典”能告诉你病因。

好了,废话少说,让我们看一看,曹公是如何把一部“青春片+爱情片+喜剧片+宫斗剧+官场剧+伦理剧+动作戏”的剧情,安排在《红楼梦》这半天里的

02

曹公跟读者的一段“捉迷藏”

这一天的故事是从午后开始,第三十一回,讲的是史湘云来贾府串门。

这段是《红楼梦》里典型的让你“死活读不下去”的写作风格:湘云身上的一件衣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既没有冲突,也没有抒情,看惯网络小说的读者难免心里嘀咕“这写得什么呀”,然后大段大段地跳读。

但仔细再看这段,又觉得很亲切,这不就是你穿了一件新衣服去公司,小姐妹们围上去,评头论足一番的情景吗?

而且,这些琐碎的对话把湘云“小时候的趣事”和“即将出嫁”并列在一起说,是红楼梦一贯的“用眼前的热闹预示未来的凄凉”的写法,在文学的叙述中,时间是最有说服力的,就算它被隐藏了,也无时无刻不掌握着我们的命运。

当然,这一段更重要的作用是带出《红楼梦》特别重要的情节“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宝玉找到一个金麒麟,想到湘云也有一个,就想着要送给她成一对。

这段情节可能预示着曹公原设想中,宝玉未来的妻子是湘云,这也是金玉良缘的另一种解释。

《红楼梦》有一种著名的写法,被称为“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一个不起眼的情节,到后面会发生大作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巧姐的柚子换了板儿的佛手,就是为后文中两人的姻缘作了“伏线”。

我们要学到下面这招:越是重要的情节,越不能直接一笔写到底。曹公刚借黛玉的口说出“你哥哥有好东西等着给你呢”,“金麒麟”的情节却硬生生地被宝玉打断了。

正当读者们奇怪宝玉为什么不把金麒麟拿出来时,情节忽然转到了另一段不相干的湘云和她的丫环翠缕之间的对话上,对话的内容很哲学:万物阴阳的关系。

湘云“好为人师”,翠缕有点“一根筋认死理”,两个人很认真地讨论什么是“阴”,什么是“阳”的情景,其实非常有趣。

读者大人们大感好笑之余,心里不免纳闷,这“阴阳”有什么好讨论的。情节忽然又转到“金麒麟”上——翠缕在地上捡到了宝玉丢了的“阳的金麒麟”上。

“可分出阴阳”来了,翠缕惊叹。

我们这时才明白,宝玉为什么刚才不拿来,又为什么要莫名其妙的插一段“阴阳”的哲学讨论——有些情节是要先藏起来的。

反观很多网络小说,前面写的不错的,中途却很容易“太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藏情节”,写的太满太露,读者产生了阅读疲劳。

安排完了“金麒麟”这个全书非常重要的“草蛇”之后,曹公大概觉得还不过瘾,索性笔头一转,他要把全书最重要的主线“宝黛关系”顺势再推进一步。

03

如何表现“定情时刻”

爱情片发展到今天,编剧理论已经非常圆熟了,有人总结成“浪漫邂逅”与“定情时刻”,“爱海生波“与“误会消除”,“两难抉择”与“为爱付出代价”等经典模块,每一个模块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宝黛是两小无猜,所以“浪漫邂逅”之后,并没有常见的“定情时刻”,而是在反复的“爱海生波“与“误会消除”之间,把读者折腾得死去活来,等到曹公终于满意了,“定情时刻”才姗姗来迟。

如果说,刚才是“家族剧”的风格,现在,就要开始向经典的“爱情剧”上转了

大家注意了,这个情节转折点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曹公做了两段铺垫

第一段是湘云与袭人的闲聊,湘云当着宝玉的面,讽刺了黛玉的“小气”,袭人是暗暗地表示了担忧;第二段是宝玉和湘云在“仕途经济”观点上的直接冲突。

宝玉在红楼梦里很少会跟女孩子们发生激烈的冲突,特别是湘云这种身份,读到这里,我们多少有点诧异。但很快就找到了原因,曹公想要宝玉说出一句关键的话,而且这句话还得让刚好赶到的黛玉在窗外听到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隔墙有耳”这个桥段,我们今天看起来有点俗,但大量电视剧都在用,因为这是“视角人物”转换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前面的情节都是从湘云的视角写的,好像湘云在带着大家参观,但接下去要写“宝黛诉衷情”了,湘云就不能当“电灯泡”了,通过“隔墙有耳”这一类的桥段,视角人物就很自然地变成了黛玉

“定情时刻”的戏,通常要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所以曹公选择了黛玉作为视点人物,可以把心理活动写得更细腻一些

心理描写有一个难点,如何让读者能感受到主角的情绪,产生“共情”?曹公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安排了宝玉的一段对白:

“好妹妹,你别哄我。你真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连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负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

宝黛之前的年纪有点小,互动模式都是“一个怨一个叹”,没有更直接的表白,几个回合下来,情节几乎没有推进,读者已经习惯了。所以,当宝玉忽然改变说话方式,直接表达爱意时,这段情节冲击力就非常大,读者们也特别能体会黛玉下面的这段心理活动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的瞅着他。

《红楼梦》毕竟是长篇,“定情时刻”也不是一个点,曹公给了读者一点甜头,立刻止笔,就在读者还沉浸“宝黛情意”之中时,一个突发消息传来:“金钏跳井”。

《红楼梦》的情节转换,一般都是慢慢进行的,这一段例外。因为宝玉与金钏调情被王夫人发现的情节,就发生在前一天,情节是戛然而止的,读者都还惦记着呢?所以这个消息突然传过来,一下子就把读者转过来

于是,这一天的剧情又再次转向“家族伦理戏”。

04

宝玉挨打的三个诱因

从“金钏跳井”开始,情节开始密集,节奏变快。通常《红楼梦》是一回讲两件事,但三十二回后半段到整个三十三回,一口气讲了几件事,最后把情节推向“宝玉挨打”这个所有主角“大团聚”的高潮群戏,让你看看,曹公才不是只会琐碎日常叙事。

“宝玉挨打”的第一个诱因就是“金钏跳井”,这一段是通过“宝钗安慰王夫人”的对话来展开的,视角人物是宝钗。

视角人物的选择要符合剧情,这样才方便讲。金钏跳井是大观园人际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件事情开始,那个青春无忌的大观园,就慢慢消失了。宝钗的理性与冷酷,非常适合“带领”读者“参观”这段情节

所以这段对话的氛围很诡异,王夫人几次用了“叹”字,宝钗连续用了三个“笑道”,两个人各怀心思:王夫人的伤心是真的,眼泪却多少点伪善,薛宝钗在快刀斩乱麻的冷静中,又带着漠视人命的冷酷

紧接着,就是“宝玉挨打”的第二个诱因:“忠顺王告状”

前者的视角人物都是女性,到这里,就要让男性当视角人物了,调性差异很大,曹公是怎么转的呢?

在前一段宝玉和湘云争论“”的情节中,埋了“贾政要宝玉见贾雨村”的伏笔,作用到了这回就出来了——宝玉因黛玉和金钏的事耽搁了,久请不到,书里就自然而然地把不怎么露面的贾政“请”了出来,作为“忠顺王告状”和“宝玉挨打”两场重头戏的视角人物。

贾政性格中,一方面是谨慎迂腐,所以“忠顺王告状”这场《红楼梦》里为数不多的官场戏,几百字都是官场上常见的客套话,但以贾政为视角人物,就很容易让读者体会到其中句句都暗藏杀机

贾政性格的另一面是端方正直,这让“宝玉挨打”的第三个诱因:贾环诬告,非常自然合理。

所有的铺垫完成,随着怒火冲天的贾政一声断喝“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来!把门都关上!有人传信到里头去,立刻打死”,这一天的也进入动作戏的高潮

但是,且慢,就在观众期待之中,曹公不紧不慢地来了一段打浑插科

宝玉知道大事不妙,赶紧找人通风报信,还真看见个人,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是个耳聋的老婆子,把“要紧”听成“跳井”,把“小厮”听成“了事”——有一种“成龙动作喜剧”的即视感。

大家有没有学到一招,紧张的情节用喜剧铺垫,悲伤的情节用平淡铺垫,恐怖的情节用温情铺垫,都会造成一种不俗的效果

好了,铺垫也要把握个度,该来的板子早晚要来。此时应该是下午三、四点钟,离湘云进府不过三、四个钟头

“宝玉挨打”这段是《红楼梦》的经典情节,网上分析很多,这篇文章也写得够长了,只能到此为止,给大家留几个思考题,希望大家按照上面的思路,自己分析一下:

第一、从读者的角度,想想“宝玉挨打”这段情节和其他小说的动作场面有什么不同,吸引你的地方在哪儿?再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二、“宝玉挨打”之后的重点事件,包括“钗黛探病”“王夫人密召袭人”,选择了谁的视角,是怎么转换的?

第三、这一天贾府的情节,是谁来收尾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05

一切从听众的理解出发

所有“把一件事件讲清楚”的技巧,都写在全日制语文课本里,借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中心思想:在讲故事之前,先想要你的重点是什么?然后把材料按层次组织在这个重点前后。《红楼梦》这一天的经历,其实都是围绕“宝玉挨打”这个核心,组织情节的。

详略得当:跟重点有关的,要详细,跟重点关系不大的,要简单带过。这段的几个大板块占了80%的篇幅,剩下的细节,大部分是为了转换视点人物而安排的。

铺垫有趣:听众越是越知道的事,越不能直接说,可以迀回侧击,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设置重重悬念,总之要“翻几次包袱”再抖出来,这就是“挑逗的艺术”。大家可以看看金麒麟的铺垫,看看“宝玉挨打”的铺垫。

注意节奏:什么时候讲得快,什么时候慢,节奏感是根据听众的状态来的,大家注意力不集中时,要放慢节奏,把一些重要的细节放大;注意力过来了,节奏就可以加快。就像郭德纲说的,相声一定要现场表演,才能控制观众的情绪。

这些技巧,都是以前写作文的基本功,为什么把握不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己度人”——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而不是从听众的理解出发,自己觉得有意思就多讲,结果大家都觉得你废话一堆,或者思维跳跃得像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

虽然阅读首先是一种休闲活动,但想要提升表达能力,只有经典阅读可以提供,就像“细粮点心”只有口感,唯有粗粮才能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才会有“颜如玉”,才会有“黄金屋”。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