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我DeShuWu 2018-04-02

本文摘自《传习录:叶圣陶校注版》,王阳明著、叶圣陶校注,重庆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传习录·黄直录》)

心字本从火,所以主动。王阳明也说,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王阳明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正是提醒世人致良知之要。

【原文】

先生曰: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文】

先生说:“这就必须要了解我立言的宗旨。如今世人做学问,只因把知行当作两件事,所以,有一个分别念产生,虽然这是一个不好的念头但由于没有实行,也就不去克制它。我现在主张‘知行合一’,正是要人知道有一念萌发,也就是行。若产生了恶念,就把这恶念克制掉,并且要把它从心中彻底祛除。这就是我的立言宗旨。”

以行为根本,知行才能合一

(《传习录·徐爱录》)

王阳明注重实践,并将其视为心学的根本。《年谱》载: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决于先生。《传习录·徐爱录》记载了两人的这次对话,王阳明从视觉、嗅觉、知觉、伦理等角度对知行合一解释的颇为详尽,提出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命题。通读此段对话,更能体味阳明以行为根本的知行合一之论。

【原文】

先生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是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

【译文】

先生说:“这种人的知与行已经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了。世上从未有知而不行的人,知而不行,就是未知。圣人和先贤教人知行之道,正是要恢复知行的本来面目,并非随便地告诉你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例子给人看,那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则属于行,人一见到美色就自然喜欢上它了,不是看见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好色之心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人一闻到恶臭就自然厌恶它了,不是闻到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厌恶之心去厌恶。又比如一个鼻塞之人,即使他看到了面前散发着恶臭的东西,但他没有闻到,所以他就不特别厌恶它,这是因为他没有闻到臭。就像说某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所以才说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难道只因为他曾经说过一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话,就说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又比如,一个人知道痛,那一定是他经历过痛,他才知道痛;一个人知道冷,那一定是他经历过冷;一个人知道饿,那一定是他经历过饿。知和行怎么能分得开呢?上面所说就是知与行的本来面目,没有被私欲隔断。圣人教育人们,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否则的话,就是未知。这是多么重要实在的功夫!

内容简介

《传习录:叶圣陶校注版》,王阳明著、叶圣陶校注,重庆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集中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精髓。《传习录》共分三卷,上卷的语录是王阳明本人审阅过的内容;中卷是王阳明的亲笔书信,是其晚年著述;下卷的语录虽然没有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但具体地叙述了王阳明晚年的学术思想。

《传习录:叶圣陶校注版》为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精心校注本,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传习录》的上选读本。

(本文为腾讯文化签约的合作方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