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传一刻】第177期:叶进-金匮方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

 醒真 2018-04-03

1.真传一刻:十五分钟,尽得中医真传

2.中医人物志:观医林人物,各领风骚

3.一缕书香:品岐黄旧卷,再阅新章

4.中医优课:得明师点拨,节节成长


讲师简介


叶进,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感染病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研究生教材,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曾获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三等奖、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专业研究方向:外感及杂病的辨治规律;脾胃病证方药。


临床实践三十余年,擅长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病证及多种内、妇科杂病,亦善于病后、术后、体虚、小儿易感、亚健康等调理。


中医家推荐


《金匮要略》以其集诸多内伤杂病篇章而富有研究价值,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外科病证的辨证和治疗。本文叶进老师梳理了《金匮要略》中与外科病证相关的方证和熏、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治疗方法,并分享了自己的病例和学习心得,提出治疗外科病证应该“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外并重,以通为用”、“司其法,不泥其方”、“熟悉方功,拓展应用”等,值得诸位同道借鉴。


 温馨提示:本文约6518字,阅读大概需1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讲稿实录 ▽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来做交流。其实我不是搞中医外科,我主要是搞《金匮要略》研究的。大家知道《金匮要略》主要是讨论内伤杂病的,但书中也有一部分是和中医外科相关的内容。刘胜教授让我汇报一下学习《金匮要略》的体会,所以我把相关的内容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供大家参考。


一、《金匮要略》中的相关记载


《金匮要略》当中有一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是专门论述中医外科病证的,这篇里面主要讲了四个病证: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疮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金疮,是由金属器械所造成的伤口,还有一个是疮疡的总称。痈有内外之分,发在肌表的是外痈,生在体内脏腑的是内痈,比如肺痈、胃痈、肠痈等。


1
外痈内痈辨别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这两条主要讲外痈的情况。外痈的初期和表证类似,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局部有痛楚,其他病证和外感病差不多。第二条主要讲辨别有脓无脓的一个方法。我们后世的中医外科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可以通过痈肿的软硬、起陷、痛或不痛、颜色的改变等等判断,现在临床上一般都可以非常简明地把有脓无脓判断出来。


肠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是内痈。肠痈的原文也是两条: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这两个方子还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是肠痈未成脓的时候,用到大黄牡丹汤,一个是成脓以后,用到薏苡附子败酱散。


2
大黄牡丹汤治肠痈疗效确切


目前临床上大黄牡丹汤是用得比较多的,也是后世医家比较推荐的,比如近代的曹颖甫先生就非常推崇这张方子,他主张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在临床上治疗肠痈也是从头至尾都是用这个方。大家都知道曹颖甫是经方大家,非常善用经方,他认为大黄和牡丹皮用量要重,才更有效果


除了曹颖甫以外,日本汉方医家龙野一雄也非常推崇这张方子,他说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一般三到五天可以好。他说的肠痈可能主要是急性阑尾炎。而且他说如果掌握适应症的话,这个方子的效果是百分之百的,讲的非常确定,因为他有底气,这张方子他已经用了几千例。所以我觉得这个大黄牡丹汤用来治疗肠痈还是非常值得相信的。


我平常不是搞外科,所以基本没什么用。但大概20年前,那个时候年纪轻,用过一次。病人是我朋友的朋友,他当时也是被诊断要手术的,但是他不愿意,后来我说我给你治疗试试看。他的一般情况还是可以的,就是右下腹有疼痛,有一点低烧。我说我只给你吃两副药,如果不行,你还是要开刀。结果一副药下去,症状减轻,两副药下去基本上就不大痛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朋友告诉我,他没有复发,也没有去开刀。所以我就有这么一个体会,这个方子的疗效是可以肯定的。


关于这个方的应用要点,我觉得龙野一雄提出的这几个点是可供参考的:


第一,是脉紧,原文也讲了“脉迟紧”。他提出脉搏是每分钟100跳以下,根据他的经验是在80到100之间,如果太快就不能用,怕是腹膜炎;


第二,阑尾炎必须以左手的脉来判断虚实。这个我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是左手?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去体会一下,这也是他个人的经验;


第三,并发腹膜炎的时候,如果白细胞的指数高(10000~20000),这个方也是不能用的


第四,用药以后要观察病人的反应,服药三到四小时,最迟六小时,要出现大便。一般来说大便通了,症状也随之减轻了,如果大便还是不通,可能就要进一步分析。


所以,这张方子的疗效还是可以肯定的,但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有几个点要关注一下。


那么这一张方为什么有效?我们从原文、从现代医学的机理来看,中西医的解释是可以合拍的。急性阑尾炎有三个病理坏节:一个是感染一个是梗阻还有一个是血运障碍。而大黄牡丹汤功效基本上是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和这三个病理环节正好是对应的。70年代天津南开医院曾经成立过一个经方研究小组,当时也是以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这类方作为底方来进行研究的,研究证实大黄牡丹汤的疗效是不错的,可以达到70%左右,这个也有相关资料,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翻一下。


我看了一下临床报道,目前来讲,有很多病证都可以用大黄牡丹汤,比如急性阑尾炎,包括单纯性的,早期化脓性的,或者是合并有局限性的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都可以,还有急性胆囊炎、急性肝脓疡、急慢性盆腔炎等等。现在我们认为大黄牡丹汤这张方子对于下部的炎症,不仅仅是肠痈这个病,比如说尿道炎、肛周炎、炎性带下等,都有机会用。


3
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取)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浓朴(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金疮,刚才讲了是由金属器械造成的创伤,条文给了一张方叫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这个药一般都是用来活血化瘀的,实际上是治疗金疮的一个好药,《神农本草经》里边就有记载,“主金疮,止血逐痛”,所以它内服外用对金疮都是有效的。方里还有一个叫蒴藋细叶的药,又叫接骨草和落得打,现在外科不一定用得多,可能伤科会用。还有一个是桑白皮,内科用得比较多,泻肺平喘化痰,从药理角度来讲,它可以降低触觉和痛觉的反应,而且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用在王不留行散当中也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原文里说“小疮即粉之”,小的疮口外敷就可以了,“大疮但服之”,大的疮伤可以内服,也就是说这个方内服和外用都可以。其实这张方国内用得不多,临床报道比较少,只有很个别的,主要是用来治疗创伤的溃烂久不收口。日本人报道比较多,用来治疗刀伤和手术伤口。日本人一般用经方都是原方,不加减,所以相对来说观察的疗效是比较确切可信的。


4
排脓散和排脓汤:桔梗用量须大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金匮要略》这一篇还有两个方子,一个叫排脓散,一个叫排脓汤。这两个方组成不一样,但是有一个药是相同的,就是桔梗。桔梗这个药物,现在我们认为它对排脓有一定的作用。像桔梗汤可以治疗肺痈,桔梗在里面有相当主要的作用。湖南的一名老中医胡天雄认为桔梗可以消散痈肿,与升麻同用可以治疗疮疡初期,他一般是在仙方活命饮当中加进去。桔梗的用量是有讲究的,在我们内科一般用量不多,我的习惯是一般是在10g以下,经常用6g、9g,有的时候有些病人就会有恶心呕吐的反应。但从胡天雄老中医的经验来看,如果要用来理气排脓,要用到15g到30g。这个量是蛮大的,我没有相关经验,只能提供这个信息,大家在以后临床的时候可以看看。有些人可能有反应。


5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浸淫疮,
黄连粉主之。


还有一个是浸淫疮。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初期的时候是一点一点的小粟疮,非常痒,抓了以后会溃破,滋水流到周边导致有蔓延的情况。《金匮要略》里面用了黄连粉。黄连粉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内经》里面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黄连可以清心泄火、清热燥湿,用于治疗这种病证是非常合拍的。


以上是《金匮要略》当中的第十八篇内容,专门论述外科病证。除此以外,在《金匮要略》其他篇里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内容,我也梳理了一下。


6
狐惑、阴中生疮、蛔厥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黑乍赤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里面讲到了一个狐惑病,现在我们说的白塞病和狐惑病是有一点类似的,辨证可以从狐惑病的角度考虑。其中有一个方叫苦参汤,是用于下部溃烂的外洗方。而白塞病也有口眼生殖器的溃烂。《名医别录》里讲苦参可以疗恶疮和下部䘌,䘌是指那种看不见的小虫。古人比较直观,看到这个地方烂了,猜想可能就是有虫在咬,认为这个苦参是可以杀虫的。这是苦参汤的一个适应症。


另外,“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后阴有溃烂病变可以用雄黄来熏。《本经》和《别录》上也都有讲雄黄可以杀虫和疗恶疮。怎么来熏呢?用半圆形瓦片,两个筒瓦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圆桶状,把雄黄放在里边点燃,再来熏肛门。


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里面还讲到一个阴中溃烂,阴道里边有溃烂,用狼牙汤来洗。煮了狼牙汤以后,在筷子上面缠真丝一类的东西,然后蘸了这个汤汁以后再伸进去洗,就像我们现在外科也在用的外阴冲洗法。狼牙不是大灰狼的牙,是一个植物,它有杀虫止痒解毒的作用。《神农本草经》“牙子”一条就有记载,可以治疗疥瘙、恶疡疮、痔疮。


从上面讲的几个疮伤治疗来看,其实外洗是常用的手段,也是比较有效的,所以民国的张山雷就讲:“外疡既溃,脓水浸淫,必以洗涤洁净为第一要义,庶几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则恶腐不除,必多滋蔓。”他认为外治是治疗外科病证非常重要的方法,而苦参、雄黄黄连都是古今治疗皮肤非常重要的用药


在《金匮要略》第十九篇里面讲了一个病叫蛔厥。这个病就类似我们现在讲的胆道蛔虫症,发作的时候疼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可以用乌梅丸和甘草粉蜜汤来治疗。现在胆道蛔虫病很少见了,但是乌梅丸这个方子却是很常用的。


临床报道用于外科病证的金匮方


在准备这次汇报前,我查了中国知网所有的相关资料,如果你用“金匮方、中医外科”搜索,是查不到的,用“经方 中医外科”搜索,大概就30几条。后来我就一个个方子去找,临床报道大概有40来个方剂可以治疗中医外科病证的(如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小柴胡汤、葛根汤、半夏泻心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大黄汤、理中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升麻鳖甲汤、大黄甘草汤、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大黄蛰虫丸、当归散、桂枝茯苓丸、肾气丸、大黄甘草汤、泻心汤、当归芍药散、茵陈蒿汤、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猪苓汤、枳术汤、防己地黄汤、赤小豆当归散等),这些方子里面不一定是原方,很多都是进行了加减变化的,这也很正常。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是要注意的,就是说你看它这个方子,比如说赤小豆当归散加减治疗某个病证,但他加味加到了8味、9味,实际上就是另外的一些药物加上了经方,到底是经方加减还是其它药物重新组合呢?大家以后看临床资料的时候要注意一下。以前老中医普遍的看法是一个经方加减不超过3味,如果超过了,基本上这个方向已经有变化了。所以这个是要提醒一下的。


从这些方子的功效来判断,可以归为五个类别:驱风、清热、除湿、和解和活血。这和外科病证的病机都是非常吻合的。这些经方所治疗的病证我把它归拢起来,大概有这么一些:丹毒、骨槽风、急性乳腺炎、荨麻疹、乳腺增生病、脐痈、中耳炎、糖尿病足坏疽、疥疮、银屑病、黄褐斑、玫瑰糠疹、带状疱疹、湿疹、毛囊炎、结节性红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白癜风、药物性皮炎、夏季皮炎、痤疮、神经性皮炎、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等。


我在这里提醒一下,经方在皮肤病的用药当中,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麻黄、桂枝这两类方剂,在调和表气、宣发表气上是有确有作用的。皮肤病是因为肌表营卫都有,所以我觉得这两类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不单单是一个发表的药物。


三、外科病证病案分享


下面分享两个病案,是我自己的体会,也班门弄斧一下。因为外科病我看得并不多,这两个病给我的印象比较深,所以就记了下来。


第一个病例,患者是我一个同学的女儿,过敏体质,经常要服用开瑞坦,已经好几年了。药一停,荨麻疹就要发。她发病有一个特点,都是在午后比较容易发作,身体也没有其他特别的情况,有的时候发痘痘,这个也很常见。脉滑,苔薄淡黄。我就用了麻杏苡甘汤和麻桂各半汤。用了三剂,效果还是蛮好的,发的荨麻疹很快就退下去了。开瑞坦也渐渐减少。有时候复发了,她就用一下这个方,还是会有效,现在基本上都不用开瑞坦了。


我为什么考虑用这两个方子呢?因为在《金匮要略》当中麻杏苡甘汤是治疗湿痹的。湿痹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寒湿在表,一个是风湿在表。寒湿在表是用麻黄加汤,风湿在表用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汤有一个特点是“日晡所剧”,到了下午发热会比较明显,这个患者正好也是下午发病比较常见,所以我用了这个方子。荨麻疹我主要还是考虑因为风和湿。还有一个是麻桂各半汤,麻桂各半汤是《伤寒论》的一个方,原文也说了“身必痒”的症状,是表气被束,不能够充分出汗的情况。我的这个思路是对的,所以临床有一定的效果。


讲到风湿的问题,我就想推荐一下刘炳凡老先生的观点。刘炳凡是湖南的一个著名的老中医,他提出了一个“风恋湿”,风借湿性而缠绵,湿假风威而猖獗,湿邪黏腻阻滞,湿邪把毛孔给堵住了,里面的风邪排不出去,所以有时候我们仅仅用祛风的药物,活血的药物,不去掉湿,效果还是不行。所以他在用药的时候是风湿兼顾,他有一张经验方叫首乌奇良汤,大家可以看一下:


首乌奇良汤:生首乌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荆芥穗5克、白蒺藜12克、蝉衣5克、苡仁12克、晚蚕砂12克、土茯苓15克、藿香6克、苦参10克、生甘草5克。


荆芥、蝉衣都是祛风的,苡仁、蚕砂、土茯苓、藿香、苦参都是去湿的,另外还加上了一些凉血活血的药。首乌这个药,现在大家有点怕,但实际组合在一起,只要这个药是正规的,应该问题不大。这个方我也用过大概有五六例,基本上每一例都是有效的,只是效果的大小不一,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学术观点是可以认可的。


第二个病例,病人是每年到秋冬季节双下肢就会出现湿疹,抓破了渗出比较明显。病人的形体比较肥胖,是痰湿体质。又因为在下焦,当时就考虑用四妙丸除下焦的湿。又因为渗出比较多,所以考虑要化气行水,就用了五苓散。四妙丸合五苓散用上去以后,效果也是不错的。后来这个病人又有反复,我就单独用五苓散,还是有效。


这两个病人给我印象很深,用方也是经方为主的,所以我才有记录下来。


、学习《金匮要略》的体会


从对《金匮要略》的学习,结合临床的实践,我大概有这么几点体会:


第一,对外科病证,我们辨证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眼光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个部位的红肿热痛,红肿热痛和整体都是有关系的;


第二,治疗上应该内外并重,以通为本。大家可以回想所治疗的一些病证,外用也好,内服也好,很多关键的病机都和不通有关,比如气血阻塞、表气不宣、有毒邪湿热等,只要气血通畅以后,病情自然就会缓解;


第三,司其法,不泥其方。我们学习《金匮要略》也好,学习《伤寒论》也好,不要被经方所拘泥。现在是经方热,实际我们临床还是以疗效为上的,经方有效的话当然经方更好,如果经方还不如你的经验方,那还是以你的经验方为主。经方的一些辨证思路是可取的,那我们就可以模仿它。在用经方的时候,一个是原方加减,另一个则是考虑合方,因为有时候一个单一的经方不能涵盖病人所有的病证,那你就要多方合用;


第四,我们要熟悉方功,拓展应用。你要熟悉经方的特点,它的功效和适应症,因为现在很多病证是千奇百怪的,不可能都在经方的原文里找到,所以我们要进行灵活地拓展。比如,我找了两个资料,一个是桂技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治疗风湿历节的方,被用来治疗有关节病变的关节型银屑病,这是一个灵活的借用;再一个就是治疗阴阳毒的升麻鳖甲汤,阴阳毒这个病证里面有一个咽喉痛的特点,如果是由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银屑病,同样也会表现为咽喉痛,把升麻鳖甲汤借用于治疗这种银屑病,同样取得了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体会的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整理校对:采采 杨夷君 陈剑城 王春颖

编辑:朱丽莉


声明

· 本文来源于叶进老师2016年11月5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经方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学习班”的学术报告录音整理,由“中医家”协助整理编校。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