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房东赶走的酸笋砂锅面,每天还是排长队|食客

 besunnyaR 2018-04-03

深夜十一点,老杨和妻子正在清洗厨具,收拾食材,准备打烊。

店外忽然走近一群人:“老板,来一碗酸笋面!”

老杨正想拒绝,抬头一看,却是熟识的常客。再一张望,周围店铺早已打烊,整条街除了路灯,只剩自家店面还有微弱灯光。

老杨心一软,与妻子重新起锅煮面,这一忙,又到凌晨。

他已不记得,开店近十年,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客人。每每想拒绝,又不忍心,只能委屈自己与妻子,减少休息时间。

老杨今年57岁。

十年前,老杨夫妇从家乡白水来到厦门,只想做点小本生意糊口。那时他们绝不敢去想,自家小店竟能生意火爆。

2008年,中山路还没被游客占领,镇邦路也尚人烟稀薄。老两口租下镇邦路88号店面做酸笋面生意,一月租金不到三千。

在满大街的沙茶面里,酸笋面显得势单力薄。开店头半年,客人不多,老两口只能勉力支撑。

命运转折出现在2009年1月,老杨的小店登上了海峡导报。

老杨对此一无所知,他不知道那位记者是何时来到店里,又是何时离去,连登报这件事,都是熟客告诉他的。

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最喜欢的都是深巷中的美食。老杨的小店自此“大爆”,一日生意好过一日,每到饭点,大排长龙。

许多人看老杨生意红火,跟风也在附近开起酸笋面馆。

然而,老杨的生意依然红火。其他酸笋面馆不论新旧,一概寂寂无人。

老杨并不觉得自家酸笋面有什么秘诀,要有,顶多就是食材新鲜,物美价廉。

汤底,日日要熬足3个小时,才能熬出这浓厚香醇的口感。

酸笋,是老杨一家家亲自尝试,才选定的供货商,清脆爽口,酸得恰到好处,多一份则腥,少一分则淡。

瘦肉,均匀裹上了地瓜粉,吃起来一点都不柴,反而有种细嫩的弹牙感。

海鲜蔬菜,也是老杨亲手挑选,务求新鲜。海鲜在滚起的汤底中烫熟,火候把握得极准,脆嫩鲜甜。

连普通的丸子,老杨也是专挑贵的买,简单粗暴,“我不懂这些丸子的门道,只是觉得贵的一定比便宜的好些。”

最值得一提的,是老杨夫妇自制的蘸酱。小小一碟,却有让所有食材变得更加美味的魔力。

入口时,先是辣,后是香,再是甜,并不盖过食材本味,反而更激发出食材鲜甜。委实口感丰富,欲罢不能。

开店几年后,房东看老杨生意火爆,也想来分一杯羹,将老杨的房租翻了三倍,此后每年,都要涨价。

老杨担心一旦店面搬迁,来熟了的老客人找不到自家小店,再吃不上这口酸笋面。忍到去年,才在镇邦路83号,找到了满意的店面。

谁知,老杨夫妇搬迁后,原来店面的房东竟用老杨的招牌,做起酸笋面生意,并对客人宣称,他是老杨的亲戚。

老杨不打算据理力争,开店辛苦,他没有多余精力再去争辩,“好不好吃,客人一吃就知道。”

果然,在这场现实版的“真假悟空”里,客人们很快发现了老杨的新店。老店生意迅速凋零,不久便关门大吉。

十年过去,老杨的小店从3样食材8元,涨到了4样食材12元,平均单价涨了不到1元。

依旧是因为老杨心软,“来店里的客人都是熟面孔,实在不忍心涨价。”

但十年来,猪肉、海鲜、蔬菜、店租、人工、葱花……一切都在涨价。

还好,这对善良老夫妻的心软和诚心让他们口碑远播。薄利多销,他们渐渐在厦门站稳脚跟。

老杨很庆幸,自己以诚待人,才让大家都认可这口好味酸笋面。

在这场酸笋面的江湖纷争里,周围酸笋面馆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老杨依然怡然自得,烧水起锅下面,等着酸笋香味满街飘香,引来食客。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