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数与信息产业最有关联的年份,1955年是一个当然性的选择之一。 这一年是比尔盖茨的诞生年,也是乔布斯的诞生年,同样是施密特的诞生年;这三个人,第一个很长时间是世界首富;第二个是全球最有号召力和魅力的高科技领袖,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无数关注;第三个是全球最具创新精神和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谷歌的CEO。凑巧的是,这三个人都写进了李开复自己的新书里,李开复自己也坦承,这三个人对他的帮助最大。 这三个人,比尔盖茨是李开复在微软的大老板,施密特是李开复在谷歌的大老板,李开复说他们对自己帮助很大,启发很多是很自然的事情,唯有乔布斯,两人虽然与苹果公司有着莫大的关联,但两个人之间没有同事之谊。然而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李开复还是在他为苹果公司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不知不觉被乔布斯留下的东西所影响和改变了不少。 李开复是1991年进入苹果的,到1995年离开,这个时候乔布斯已经离开苹果有些年头了。乔布斯回归苹果是在1998年,这个时候的李开复离开苹果已经三年了,他正想离开SGI,准备去微软帮比尔盖茨在远东建立起一所研究院。 在多名记者对李开复的采访中,对乔布斯邀请李开复回归苹果都有过描述。字里行间,当事人有些自得,也有些惋惜的心态表露无遗。以下是《环球企业家》记者张亮对于此事采访李开复时李开复的描述: 1998 年刚得到微软研究院的工作机会时,有一天我回家,我太太跟我说:“有个 Steve 给你打电话。” “Steve?谁啊?” 她说,对方自我介绍为“苹果的 Steve”。 其实 1996 年到 1998 年,我认识的苹果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当年我们那个团队里,还有后来做 Android 的 Andy Rubin——所以也想不出苹果有哪个 Steve。难道是乔布斯? 我太太说:“不会吧?我跟他聊天聊了七八分钟,听起来像你很熟的朋友。” 聊了什么? “他问我你要去哪,我说去微软,回中国,做研究院。他就留了一个书房的电话号码,叫你今天无论多晚一定要回他电话。” 电话拨过去,是乔布斯。 他说:“我回到苹果以后,听说你是以前公司做产品的人里最好的之一,很可惜怎么我们没有共事的机会呢。” 我用双关语开了个玩笑:“是啊,我的苹果生涯是 between Jobs。” “你去微软做什么?” “我要回中国工作了。” “欢迎你回苹果。” “你如果早点跟我讲我会考虑的,可现在已经签约了。” “那哪天你要走的时候告诉我,看苹果有没有合适的机会给你,希望你会回来。” 电话就这么结束了。其实 1987 年我们之前见过一次,但我觉得他不会记得,那时我在做语音识别,他来见我的博士导师,跟我聊了几句语音识别。所以十一年后这个电话我还是满感动的,他让我看到他对人才的追求。 一句话,乔布斯和李开复之间其实交集并不大,但由于在一家公司效力过,因此,双方之间多少有些关联,但这种关联比起两个人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多少显得有些不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乔布斯对李开复的影响更多是在精神层面的。 在李开复2009年9月对外发表的那篇博客《再见 谷歌》一文中,引用了乔布斯的名言作为结尾:“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