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发展概述 (七)明

 水碧风轻云淡 2018-04-04

(七)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歌,但接着明初开国时,刘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高启所著古诗更是脍炙人口,较有社会现实内容。永乐北迁后,兴起以朝廷辅弼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功颂德,空廓浮泛。

明中叶至弘治时,被称为拟古派的复古运动遂应运而起。拟古派的文学复古运动前后掀起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称为前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公元1473-公元1530)、何景明等人。第二次高潮称为后七子时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等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他们盲目尊古,一味模拟,受到有识者的批评。

明中期的文学领域中,从沈周(1427-1509)开始,直至正德时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不仅精于诗文,且擅长诗、画。

在嘉靖时极力反对拟古派而又独来独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顺之、归有光等人,在四川还有杨慎等。以归有光(1507-1571)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矫之。

万历时,以袁宏道1568─1610)为代表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极大地冲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稍后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诗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