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脉症

 学中医书馆 2018-04-04

无脉症 无脉症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类似中医“脉痹”病证范畴。本病为主动脉及其主要 分支的慢性、进行性、多发性、非化脓性炎症疾患。多发生于青年女性。发生炎症的动 脉不同,临床症状亦不同,其中以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等受累引起上肢无 脉症类型多见,其次是发生于胸腹主动脉的下肢无脉症。本病发展缓慢,在发生动脉狭 窄、闭塞过程中,周围常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形成,故上、下肢虽然动脉搏动减弱或 消失,但不发生肢端坏疽。 中医认为本病系内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以致闭塞阻隔,脉涩如 丝或无脉。 本节主要介绍发生于上下肢的无脉症。 [病因病机] 本病多系先天肝肾不足,后天气血失调,风寒湿邪外侵,营卫不和,气血失畅,日 久渐成气血两虚。气虚则血行不畅,血亏则脉道不充,遇寒则血凝泣,凝则血脉不通,脉 若游丝或无脉。气血既亏,脏腑百骸失于濡养则诸症迭生。目失所养则视力减弱,头目 昏花,脑失血供则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甚则晕厥;四肢失养则易疲劳,关节酸胀, 肌肤麻木发凉、甚或下肢间歇性跛行。 总之,本病系由禀赋不足,寒入络脉,凝泣瘀阻,清阳无以实四肢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可能由链球菌或结核菌、立克次体等感 染诱发,在本动脉壁及其分支动脉壁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多发性大动脉炎。 有学者认为雌激素过多与营养不良因素(如结核感染)结合,可引起动脉平滑肌的 萎缩和抗压力下降,这是造成有结核病妇女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有一种先天 性遗传因子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总之,大动脉炎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本病所累及都是含弹性纤维的大中动脉。多发生在主动脉弓及邻近的分支,如锁骨 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其次为胸、腹主动脉及分支,如肾动脉、肠系膜上动 脉等。病变多局限于动脉分支起始部。早期受累的动脉壁呈全层炎症反应,以外膜最重; 晚期动脉壁以纤维化为主,管壁呈广泛不规则性增厚和硬化。纤维组织收缩造成不同程 度的动脉狭窄,内膜广泛增厚进一步引起管腔的狭窄或阻塞。动脉阻塞部位远侧缺血,而 近侧血压升高,因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发展缓慢,就诊时平均病程2—3年。发病年龄多在5—40岁, 70%在30岁以内。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高,约为2—4:1。 1。l 症状 早期症状不典型,仅有低热、乏力、关节酸痛,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其 他疾病。直至晚期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血液供应不足或导致高血压时,始有特征性的 临床表现。因受累动脉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症状表现不一。下面就常见的上肢 无脉症和下肢无脉症临床表现加以分述。 : 1.1。l 上肢无脉症 本症的临床症状系由上肢、头、眼缺血所产生。当颈总动脉、 无名动脉阻塞时,可产生脑、眼缺血和头部神经营养障碍,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记 忆力减退、视力减弱和一过性黑蒙。严重者可有发作性昏厥、抽搐、偏瘫及昏迷。少数 患者有鼻中隔穿孔、眼角膜白斑、角膜混浊,虹膜萎缩、白内障、失明、牙齿松动、头 发脱落、上腭及耳廓溃疡等。当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受累时,可见上肢乏力酸麻、发 凉,易疲劳,运动后更加明显。 1.1。2 下肢无脉症 本症是因下肢缺血而产生下肢肌肤发凉、麻木酸胀,容易疲劳, 关节酸痛,间歇性跛行。同时由于头颈部和上肢的血压升高,及肾动脉受累,肾缺血导 致肾陆高血压,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1.2 临床检查 本病发展缓慢,动脉受累后常有侧支循环形成,故皮肤颜色、温度 及营养障碍改变常不明显。 上肢无脉症可见单侧或双侧颈总动脉、颞动脉、腋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的搏动明 显减弱或消失。锁骨上区或颈动脉区扪及震颤或听到收缩期杂音。胸壁及后背可见浅表 动脉扩张。上肢肌肉偶有萎缩,上肢血压降低或测不出,而下肢血压升高。部分病人心 率增加,左心室扩大。 下肢无脉症则见一侧或双侧股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血压 明显降低或测不出,而上肢血压升高,可达24—32/12—14kPa。在胸骨左旁、剑突下、脐 上或两肩胛骨间、腋窝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并有左心室增大或左心衰竭的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 本病一般无特异性化验结果。活动期病人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 细胞计数增多,血白蛋白降低而T与o。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亦可 升高,C反应蛋白(CRP)阳性.抗链球菌溶酶素滴定常上升。血液流变学检查多表现为 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均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1.4 辅助检查 1。4。1 胸部X线平片 可有心脏、肺动脉及胸主动脉三个方面的表现:①心脏及左 心室有不同程度增大。②一侧或局部肺缺血,肺血管纹理增多、紊乱,肺动脉主干凸出, 肺动脉高压等.③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球阴影增宽凸出,可呈梭形瘤样扩张并有血管壁钙 化;降主动脉轮廓不规则,狭窄内收并伴有搏动减弱或消失。有的则出现狭窄与扩张相 间跳跃以及肋骨切迹象。 1.4.2 心电图 可提示左心室增大、心肌损害等。 1.4。3 超声血管测定 可测定病变动脉及远端动脉的搏动及血流。 1.4.4 脑血流图 病变在颈动脉者,脑血流图检查可显示脑部血流量减少。 1。4.5 眼底检查 颈动脉受累时,可有视网膜萎缩、眼底动脉硬化、静脉扩张、出 血及色素沉着等。 1.4。6 静脉肾盂造影及同位素肾图 有肾动脉狭窄者,静脉肾盂造影可示肾脏缩 小,肾盂显示较淡。同位素肾图显示患肾有缺血型改变。 1.4.7 主动脉造影 可见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头臂动脉、肾动脉等)有不 同程度的狭窄、闭塞并间有扩张。少数病例可见梭形囊状的动脉瘤形成,大多伴有侧支 循环.动脉造影虽有助于诊断,但易发生并发症,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不作为本病的 常规诊断方法. 1.4.8 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静脉DSA) 属少创性检查,较为安全。能清楚地 显示胸、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狭窄、闭塞和扩张,明确肺动脉 及其主要分支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及程度,有取代普通动脉造影之势。 2 诊断要点 2。1 绝大多数病人在30岁之前发病,尤其是青年女性。 2。2 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伴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2.3 脑动脉缺血症状,伴有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 2.4 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级以上的高调血管杂音或下肢血压低于上肢。 2。5 上肢脉搏消失伴有视力减退和眼底改变。 2.6 不明原因的低热伴有血管杂音,四肢脉搏异常改变。 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全面分析,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作血管造影可进一步确诊。 3 鉴别诊断 3.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病变主要在四肢中小动脉, 下肢多见,局部营养障碍明显,静止痛剧烈,后期肢端坏疽,节节脱落。 3。2 动脉硬化闭塞症 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情发展缓慢,下肢多见, 中、后期亦有局部营养障碍及坏疽感染的症状表现.常伴有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 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患。 3.3 结缔组织疾病伴发血管炎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这类疾病主 要侵犯小动脉,表现为指(趾)尖、踝部皮肤紫癜,色素沉着,皮损或溃疡,很少出现 脉搏消失。病人除局部症状外,均有典型的全身表现,如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粘膜 干燥,皮下结节,面部红斑,内脏损害以及类风湿因子或特殊抗体阳性。 3.4 胸腔出口综合征 又称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是由于解剖异常使臂丛神经和 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而出现上肢疼痛、麻木、乏力三大症状。同样发生在年轻女性,活 动时症状加重。但除作特殊体位如后仰、上臂外展时可有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外,一般 无脉搏变化,且症状以尺侧明显疼痛,可由颈肩向手部放射。X线检查发现颈肋,第7颈 椎横突过长或锁骨畸形等。 [辨证] 1 寒邪瘀阻证 多见于发病初期,证见恶寒,低热,全身疲乏,关节酸胀,肢体沉 重,脉搏减弱或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 脾肾阳虚证 面白气短,纳呆,憎寒喜暖,肢体厥冷,乏力麻木,腰膝酸软。患 肢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3 肝肾阴虚证 低热,咽干口燥,心烦健忘,头目晕眩,视力障碍,耳鸣,失眠多 梦,腰膝酸软,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红少苔,脉细数。 4 气血两虚证 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肢体麻木,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 消失,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疗] 1.内治法 . 1。l 辨证论治 1.1。1 寒邪瘀阻证 治宜温经散寒,和营通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 加减。 1.1.2 脾肾阳虚证 治宜温补脾肾,通经活络。方选阳和汤或右归丸加减。 1.1.3 肝肾阴虚证 治宜滋补肝肾,通经活络。方选知柏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若 阴虚内热明显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石斛、丹皮等。活动时低热、肢节酸痛,舌 红脉细数者,酌选加生地、玄参、石斛、赤芍、丹皮、牛膝、鸡血藤、益母草。若见阴 虚阳亢、头晕头痛者,可选加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磁石、钩藤、桑叶、草决明。 l。1.4 气血两虚证 治宜补益气血。方选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毛冬青片,每次5片,每Et 3次,口服。 1。2。2 养血荣筋丸(北京市中医医院方) 党参、鸡血藤、赤芍、伸筋草、川断、赤 小豆、透骨草、桑寄生、何首乌、白术、补骨脂、当归、灵仙、木香、松节、陈皮共为 细末,和蜜为丸。每次服lO~20g,日2次。 1.2.3 回阳通络丸(房芝萱老中医经验方) 附子、黄芪、桂枝、炒白术、桑寄生、 川芎、肉桂、干姜、当归、赤芍、牛膝、木瓜、独活、党参、玄参、川断、苏木、,茯苓。 共为细末,和蜜为丸。每服6~12g,Et 2次。 2 西药治疗 早期、急性期应用激素治疗以控制炎症,使病情短期内获得改善。口 服泼尼松5"--10mg或地塞米松0.75mg,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仍需较长时间持续服 用,停药后症状易反复出现。 中、后期动脉阻塞、局部缺血症状明显者,可服血管扩张药如妥拉苏林25-50mg或 烟酸lOOmg,每日3次。服用潘生丁50~lOmg和肠溶阿司匹林0.3—0.6g,每日3次, 有抗凝血,改善血循环的作用。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抗血小板凝集的疗效. 3 针刺治疗 3。1 体针 上肢无脉症取内关、太渊、尺泽,配曲池、合谷、通里、肩井、曲垣。 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下肢无脉症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强刺激, 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2 耳针 取心、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穴,配肺、肝、脾穴。强刺激,留 针1天,每隔半小时加强刺激1次。 4 按摩治疗 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点按膈俞、心俞、脾俞,用以补气疏经、活血 通脉.另外,医者一手握患腕,另一手施用揉拿三阴法和三阳法点按内关、太渊、曲池、 合谷,可以强心益脉,活血通络。 5 手术治疗 晚期患者表现严重的脑及肢体缺血或血压严重升高时,可选择行病变 动脉旁路手术。 [预防与护理] 1 无脉症部分患者与结核、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有关,故积极防治这些疾患的发生 十分重要。 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预防感冒,增强自身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3 生活要有规律,寒温适宜,避免受寒和过热刺激.防止情绪紧张,过度劳累。如 有高血压症,应积极治疗。 4 上肢无脉症患者,应防止强光照射,起卧动作要缓慢,防止脑部贫血。 [古籍选粹] 《素问。痹论》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素问.调经论》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泣,凝则 脉不通,血凝而不流。 《圣济总录.脉痹》 血性得温则宣流,得寒则凝涩,凝涩不行,则皮毛萎悴,肌肉 痛痹。 (现代研究) 1 辨证论治 房芝萱等将本病分成:①气血双亏型(35例),治以补益气血、养阴 . 通络,药用生黄芪、党参、鸡血藤、玄参、石斛、沙参、归尾、赤芍、红花、牛膝、菖 蒲、黑附子、肉桂。②阴虚阳亢型(20例),用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法,选紫贝齿、紫石 英、生磁石、珍珠母、鸡血藤、玄参、枸杞、菊花、白芍、生地、牛膝、赤芍、归尾、泽 泻。结果临床治愈6例,显效24例,好转23例,无效及中断治疗2例。并指出治疗时 必须处理好辨病与辨证、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治疗与善后的关系. 翁维良等对9例患者以活血化瘀药治疗,其中阳气虚弱者加党参、太子参、黄芪、附 子、肉桂等;阴虚内热者加玉竹、生地、麦冬、石斛、沙参等,胸郁闷痛者加枳实、绛 香、瓜蒌、薤白等,疗效良好.并于4、5、6、8年随访4例,均病情稳定。 2 专方治疗 吕奎杰自拟。消炎通脉合剂”:银花藤、玄参、当归、丹参、川芎、赤 芍、桃仁、红花、桂枝、海风藤(或络石藤)、薏仁、甘草。治疗6例,均获显效。 3 针灸治疗 田从豁用针灸治疗本病30例,主穴取内关、太渊、尺泽,辅以神门、 风池、肩井等,以较轻而短暂的刺激,工次留针不超过工5分钟,结果显效1例,良好1 例,较好4例,余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并发现治疗时若刺激太强,非但效果不好,而且 可使已唤起脉搏消失。 其又取耳热穴、交感、心、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肺、脾治疗本病22例, 基本痊愈3例,显效工5例,好转4例。认为针热穴可提高疗效。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赵绚德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热型(相当于急性活动期)、脾肾阳 虚和气血两虚型(相当于慢性稳定期).前者以养阴清热、活血通络为主,方用养阴活血 汤(生地、玄参、石斛、赤芍、鸡血藤、当归、青蒿、白薇、丹皮、牛膝、川芎、黄芩、 生甘草);脾肾阳虚型拟温肾健脾、散寒活血为主,用阳和汤加减;气血两虚者用益气养 血,活血通脉法,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另外加白花丹参10~--20ml(自产。用于稳定 期病人)加入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缓慢静滴,每日1次,工5次为工疗程, 其他辅助治疗酌情而定。治疗20例,显效5例,好转工3例,无变化1例。因故截肢者 l例。指出若急性期,须配合激素,方能迅速控制病情。 初洁秋综合治疗本病164例。①急性活动期(35例),其中17例用强的松每日30mg, 于2—4周见效后渐减至10—15mg,维持3—6个月不等,余均用非类固醇抗炎剂。中药 用四妙勇安汤加味.②慢性炎症中间期(108例),西药治疗有抗结核、抗风湿、控制感 染,降血压,纠正心力衰竭等。配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血府逐瘀汤加减或镇肝 熄风汤加减。⑧瘢痕固定期(21例),除西药对症处理外,中药重用软坚通脉,活血化瘀 法。所有病例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5支(每支2m1)加低分子右旋糖酐300~500ral、 维生素C 2.5-5g静滴,l日1次,2周工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5例,好转104例,无 效5例,2例死于心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96.450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