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黄鹤楼》,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大神级别的唐诗

 尤里蒙提 2018-04-04

《黄鹤楼》为唐人崔颢名篇,素来称誉极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而李白登黄鹤楼时,见崔颢此诗,连连称赞,遂写下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这首诗对李白心里造成的阴影面积有多大。孙洙更是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把《黄鹤楼》放在七律之首。这首诗堪称唐诗中的压卷之诗,这又让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仙、诗圣情何以堪。

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借景抒情,意境空灵,表达含蓄,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悠远的意境,真是耐人寻味。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这首诗打破常规,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流畅,信手而成,不亏是千古佳作。

黄鹤楼

好东西总是要被人模仿,更何况《黄鹤楼》这不是一首常规意义上的唐诗七律,它自成一套独有的风格。于是乎,大诗人李白见过此诗后,心里竟种下了心结,在以后的诗作中,有两首诗都是和《黄鹤楼》相近的高仿诗。其中一首是《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比对原诗,不难看出李白是没少用心,不仅前四句风格一模一样,而且全诗格调相同。

鹦鹉洲

还有一首便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两首诗都有《黄鹤楼》的印迹,在写法的起承转合上颇为相似。只是在艺术价值和文学意境上无法达到崔颢《黄鹤楼》的高度。或许李白也明白,《黄鹤楼》根本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无论怎么写,怎样去模仿,都无法超越。

登金陵凤凰台

如果说李白模仿《黄鹤楼》还是保留了唐诗特有的韵味,尽量不留痕迹。那么到了近代,这种对《黄鹤楼》的小心高仿逐渐演变成大胆的剥皮。

“剥皮”一词,出自《文子·符言》:“其文好者皮必剥”。意为好的文章,必有人效仿。“剥皮诗”是诗歌家族的一朵奇葩。它以前人名篇为基础,运用仿拟手法,套用现成诗歌形式,机智改写,巧妙易换,通过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文字翻出新意,铸成新篇,读来往往妙趣横生。

黄鹤楼长江水

辛亥革命时,少年金岳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并仿崔颢《黄鹤楼》写下一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风趣自嘲,颇有意思!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北,又大举进逼华北。北平一片混乱,政府达官借机大肆搜刮仓皇出逃,有人甚至沉醉于烟花场。1933年1月31日,鲁迅写了一首《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这首打油诗就是照搬《黄鹤楼》的风格,恰当地讽刺了当局的混乱局面。

鲁迅

之所以后人爱模仿《黄鹤楼》诗,因为《黄鹤楼》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七律写法,有其特有的调调,这正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也让人记忆深刻。这是一首七律诗,然而他并不规则。前四句三句中都有黄鹤,真是意境深刻,气韵连贯,绝无半点滞碍,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后四句叠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惟妙惟肖,既描写了恬静的自然风光,又表达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果要说此诗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不外乎两点:1、不拘泥于对偶。2、气势宏大,意境深远。以至于吓得李白都不敢在黄鹤楼上题诗了,不是不敢写,怕写出来毁了自己一世的英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