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胎黄2

 学中医书馆 2018-04-04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幼科全书.胎疾》:“凡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此胎黄也。因蓐母受热而传于胎,以地黄汤治之.”

《婴童百问.黄疸》:“又有初生而面身黄者,胎疸也。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茵陈汤、栀子柏皮汤、犀角散、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通治黄疸,茵陈五苓散尤为稳也。”

《幼幼集成.胎病论》:“胎黄者,儿生下面目浑身皆如金色,或目闭,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皮肤生疮,不思乳食,啼哭不止,此胎中受湿热也。宜茵陈地黄汤,母子同服,以黄退为度。”

《幼科释迷.胎疸》:“胆疸之疾,得于初产,生下即黄,遍身栀染。原虽不同,阴阳必辨。阳黄体热,二便硬短,脾与心搏,胸膈必懑,先利小便,下法莫远。阴黄肢冷,清便滋泫,大便清黄,腹痛而喘,面目爪齿,黄色暗惨,脾虚失利,肾水胀衍,约此二端。”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1.据药理学研究,茵陈、山栀、大黄、龙胆草、金钱草、黄芩、黄连、姜黄、玉米须、熊胆等药均有较明显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当归、白芍、白术、黄芪、龙胆草、山栀、蒲公英、茵陈、柴胡、赤芍、垂盆草、五味子等药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肝细胞性黄疸时可辨证与辨病结合选用上述药物。

2.实验表明茵陈蒿汤具有明显利胆和催胆作用,既能增加胆汁流量,又可降低奥狄氏括约肌张力。茵陈蒿汤还能对抗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3.据一些单位对茵陈、栀子、大黄等常用药物的分析,初步认为茵陈为茵陈蒿汤中的主药,有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茵陈有促进胆汁分泌和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栀子清化湿热,现代研究认为有降低血中胆红素,广谱抑菌及解热作用。大黄泻下积热,行瘀和血,能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囊,而增加胆汁的流量。有人证明大黄有抑制血中抗A、抗B抗体的作用,同时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某些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黄芩清热解毒,也有促进胆汁分泌、广谱抑菌及解热作用。这些药物的作用均有利于黄疸的消退和肝功能的恢复。

李有信等运用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能明显地降低LOD和升高SOD,即能对抗氧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细胞核酸蛋白的破坏,也就是减少对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因而胆红素生长也减少,这可能就是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机理之一。

二、临床研究

胎黄的现代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对于不同病原引起的胎黄,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在防治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1.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本综合征可由乙肝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起病缓慢,生后1—3周出现症状,有厌食、体重不增、黄疸持续不退、大便呈灰白色、肝脾肿大等症。对于本病治疗大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温中健脾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如陈瑞林认为其病机为湿热滞留肝胆,肝气郁结,湿热蕴郁所致,自拟婴肝汤(茵陈、金钱草各10g,郁金、丹参、板蓝根各6g,焦三仙各12g,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各6g,甘草3g)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28例,取得良效。韦俊等将肝炎综合征分为黄疸期与恢复期,其中湿热黄疸治用茵陈蒿汤。邪毒黄疸治用犀角散,瘀血黄疸治用茵陈蒿汤与桃红四物汤,脾湿黄疸治用茵陈理中汤。恢复期气血双虚则治用八珍汤。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西药抗生素、保肝药,总有效率达95%。除此以外,肖氏则提出:肝炎综合征不仅限于“胎黄”、“胎疸”的范畴,还应包含“积聚”这一极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变化在内,故而治疗中应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2.梗阻性黄疸 宁世清用茵陈蒿汤治疗了RB肝胆扫描肝外胆道完全梗阻的婴儿肝炎综合征,中药治疗97例,痊愈率65.4%。对于其机理探讨认为中药清热解毒、疏导利湿、活血化瘀,有利于感染的控制、清除。部分药物并能使胆汁粘稠得以稀释,不完全阻塞的胆道得以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血清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中医辨证以湿热证多见,方选茵陈蒿汤为主,加金钱草、黄芩等,配用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湿。刘润侠指出溶血性黄疸主要病机为母体湿热太重,熏蒸胎儿,阻碍气机,应从湿热论治,他自拟益黄散(生地、当归、黄芩、甘草、益母草、制大黄)给确诊ABO母子血型不合的孕妇口服至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情况口服茵陈蒿汤作预防性治疗。结果30例ABO母子血型不合者仅发生轻度黄疸。药理证明:生地、黄芩、大黄、茵陈、益母草均有较强的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并含类血型物质,可中和抗体、减低其效价。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治疗,目前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光疗为主,及早治疗可以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

4。巨细胞包涵体病 巨细胞病毒可引起肝脏损害,是乳婴肝炎的病原体,主要发生在围产期,临床以黄疸、症癖、发热、咳喘为特征,属“胎黄”、“胎毒”范畴。莫锦明提出其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利黄退疸,化症散癖,消积导滞,理肺蠲饮。其黄疸色偏暗,便溏,以四逆散、茵陈五苓散、蟾砂散加减。黄疸色晦暗,尿如茶,舌质紫暗,方选下瘀血汤、茵陈蒿汤、枳实导滞汤加减。若高热不退、咳喘则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化裁。久病体虚则治以健脾益气,和营调元。

5。其它 对主要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应及早采取措施以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史兰英报道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茵陈、连翘、栀子、赤芍、茯苓、金银花、黄柏、白茅根、熟大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殷杰等以甘寒利湿之品自拟茵陈茅根汤(茵陈、白茅根、茯苓、车前子、猪苓)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及新生儿败血症所致血总胆红素增高患儿28例,与对照组相比,黄疸明显消退时间早,持续时间短,且方中白茅根具利湿不伤阴的特点,对于体属稚阴稚阳的新生儿更为适宜。汤文蔚以茵陈、黄芩、黄柏、栀子、生甘草、大黄、黄连浓煎,加西药常规治疗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单用西药组对照,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时间为8。25天,与西药组胆红素降至正常的10.14天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何芳等报道以消胆退黄口服液(茵陈、栀子、黄柏、厚朴、紫草、青黛、泽兰、茜草、人工牛黄)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总有效率达80%,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的时间较三黄合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短。在有关药效学研究中,从利胆、保护红细胞膜、免疫学观察、肝损伤保护和抗炎作用等5个方面都证明其有显著效应。,叶光华等报道用大黄每日2g煎服,加用酶诱导剂治疗新生儿黄疸,4天黄疸明显消退,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用酶诱导剂。大黄可下肠胃积滞,泻血分实热,除湿热黄疸,活血行瘀,增加胆汁流量,大黄酸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服后大便次数增多,胎粪中胆红素也随之排出,阻断了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再吸收,这是大黄?台疗新生儿黄疸的特殊功效。

临床检验对推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在中医药科研中引用。如周晓光等采用放免法测定62例正常新生儿及5l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尿α1一微球蛋白(α1一M)含量。结果高疸新生儿尿a1-M含量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升高,病程2—7天内增高尤为明显,且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肾小管损害。动态观察和随访结果表明,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肾小管功能损害是可逆性的,86.67%病例恢复得较好。说明尿α1-M是反映肾小管功能损害和恢复的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廖国仪指出,诊断ABO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第3项是较为完善的诊断方法,其中抗体释放试验最敏感,最有诊断价值,采血时间最好在生后的3—7天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