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杂谈)解读清阳不升的来龙去脉

 wyfx100 2018-04-04
脾主升清,肺主肃降,清阳归上窍,浊阴归下窍,又小肠主升清别浊。即饮食入胃到小肠吸收精微经脾上升到上窍,由肺向下布散;其重浊的流入大肠与肾,膀胱;体内的分泌废物经肺的肃降流入下窍;清阳不升则洞泄,即脾与小肠功能障碍;浊阴不降则病头如蒙,头胀头重失眠。

       清阳指体内轻清升发之气;浊阴指体内较重浊的物质。

        阳主气,轻清上升,所以清阳(主要指呼吸之气)出于耳、目、口、鼻等上窍;

        阴主形,重浊下降,所以浊阴(主要指大小便)出于前、后阴等下窍。

        阳主卫外,故清阳(可以体会为卫气)发于肌表“腠理”;阴主内守,故浊阴(指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内走于体内脏腑等组织器官。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卫外的阳气)充实于四肢;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饮食水谷)归流于六腑。古人用“清阳”、“浊阴”相对的来阐明具体的、较为普遍的生理现象,并以此来说明“阴阳互根”的原理。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指升清降浊机能障碍。当脾胃阳气不足,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腐热水谷,化生精微,反而聚湿生痰,阻滞中焦,就会形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理变化。主要病状有头重眩晕、胸闷腹胀、食少、倦怠、大便溏泻、舌苔白腻、脉濡滑等。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清阳不升证: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中医大辞典》)。清阳不升证本属脾气虚证范畴,两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十分近似,□亦有一定区别。脾气虚的概念,此清阳不升的概念为广,脾气虚证可包括清阳不升证,而清阳不升证仅是脾气虚证的部分表现。从病因而论,清阳不升证,每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久病伤脾所致。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不能上荣于脑府、清窍,故见头晕,眼花,视物昏蒙,耳鸣,耳聋。脾气虚证,亦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所致。但脾气虚证是中焦脾胃功能衰弱证候的总称。它包括脾失健运(如脘腹胀满,泄泻便溏,食少纳呆。)中气不足(如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气短声低,食少倦怠。)清阳不升(如眩晕,耳鸣,耳聋,视物昏蒙。)中气下陷(如脱肛,久泄,子宫脱垂。)脾不统血(如崩漏,便血)等证。而清阳不升证,仅是指由于中气不足,脾失升清作用所表现出的症状而B以此可资鉴别。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脾的清阳不升,可导致肾的浊阴不降,出现胸闷,腹胀,大便溏,小便少及头重体倦,食少纳呆,甚则尿闭,水肿,舌苔浊腻,脉弦滑等。就整个机体而论,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而肝之生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热,肾之主纳气等,也需要脾胃配合以完成其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以产生多种病症。《吴医汇讲》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巳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