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运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故事的真相。

 把吴钩看了 2018-04-04

揭秘《山海经》【30】云台山中说女娲(三)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东南海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一、嫦娥奔月真相

 
    《西游记》把妖怪写成人,《山海经》把人写成妖怪。妖怪披上人的衣服,变出人的嘴脸,使这些妖怪露出原形容易;人一旦被说成妖怪,使人长出妖怪嘴脸,有了妖怪形体,使这些本来是人的人还原出人的面孔,极其不易。天河里的天蓬元帅酒醉调戏嫦娥,被贬下界,错投猪胎,成为后来的猪八戒。我们的文化再生之时,似乎都有投错胎的类似现象。月宫玉兔下凡成妖作怪,被太阴星君和嫦娥降伏收回月宫,除去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一难。小说中有嫦娥,诗歌中有嫦娥。李商隐《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原本叫恒娥,西汉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姮娥、嫦娥。《淮南鸿烈集解》云:“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淮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集解》又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大羿和嫦娥是夫妻。《准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引古本《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12个字。《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嫦娥服不死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并非始于《准南子》。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

 
   《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尽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帝俊,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帝俊赐给他的红色的弓,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的弓箭,一支支向骄横的太阳射去,10个太阳被射落9个,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民间传说。

 
    后羿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其他人的妒忌,他们到帝俊那里去进谗言,使帝俊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王母娘娘,向王母求得不死药,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事情被蓬蒙知道了,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蓬蒙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缴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仙。后羿回到家,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月亮中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食品鲜果,遥祭月宫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形成了民间中秋节拜月风俗。

 
    《山海经·海内经》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故事。后羿,又称夷羿,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这是《尚书》中记载的后羿。《天问》载:“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说后羿的妻子是“纯狐”而不是“嫦娥”。《天问》的说法是,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月亮上去了。《淮南子》中记载的另一种说法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地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

 
    有后羿射日,才有嫦娥奔月。天上不会有出现10个太阳的天象,即便有,也不存在可以射到太阳的弓箭。“十日”指的是十天干。“十日并出”指的是纪日上出现的混乱,比如同一天,有人说是甲日,有人说是乙日,有人说是丙日,甚至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都有,这叫“十日并出”。这种混乱的天干纪日,必须去除9个错误的天干纪日,确定一个正确的出来。这是后羿射日故事的真相。

 
    羲和为太阳之母,在东极浴日。常羲为月亮之母,在西极浴月。《史记·历书》载:“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浴日、浴月,我们已经讲过“浴”不作沐浴的“浴”,而作风俗的“俗”。《世本》说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仪、常羲的异记。她们的占日、占月,就是说她们是制订纪年纪月纪时干支风俗的人,被后世神化为日母、月母,日精、月精。《山海经》中讲“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是对一年十二个月的最初确认。《山海经》中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是羲和,一个是常羲,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正如羲和生十日不能理解为羲和养育了十个太阳儿子一样,常羲生十二月自然也不能理解为常羲从自己的腹中生出了十二个月亮儿子,这里的“月”和“日”,不是指月亮,而是时间概念,常羲生十二月即指常羲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规律制定了一年十二月的纪月制度。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所谓“女和”,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由于太阳的周而复始的公转决定了寒暑冷暖的推移循环,所以要根据太阳的运行确定历法的季节;另一方面,由于月相的晦朔弦望变化十分明显,可以据以纪日子,所以中国传统历法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月份,由此就形成了典型的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据阳历的节气务农时,据阴历的月相知时日,但是却有一项很麻烦,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参差不齐,不可公约,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而月亮绕地一周则大约28天,一年包含12个月还余10多天,如果不加调整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季节和月份发生大错位,比如说今年的惊蛰在2月,过两年可能就到了3月,这就是日月运行不同步、阴阳不齐所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置闰,即每间隔几年(三年)就在1年12个月之外增加1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月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因为她要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此为调和阴阳。

 
    纪日的十天干出现极大混乱,或许是因为阴阳合历中的复杂因素,或许是因为其他因素,虽然后羿出面给以了纠正,占日的羲和还是逃离了浴日、占日的地方,逃到了浴月、占月的地方去做了一名常仪。后羿射日,不是射洛天上的太阳;嫦娥奔月,也不是飞天飞到月亮上去。

 
    二、易经中的恒

 
  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最终竟然变成了月精蟾蜍,即一只癞蛤蟆,并且终日被罚捣不死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载:“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汉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结局十分怪异,说嫦娥变成了蟾蜍,也就是癞蛤蟆。一个窈窕美人变成了丑陋的癞蛤蟆,怎么会是吉卦呢?也许是因为美人变成癞蛤蟆的结局太悖逆常理,也太不合乎人情,于是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到后来,就丢掉了那个丑陋得让人起癞疙瘩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纯粹是悲欢离合的哀艳故事。然而,嫦娥与癞蛤蟆的事情,在《易经》中有记载。《易经》中记载嫦娥、王母、蟾蜍的有《恒》、《豫》、《晋》三卦。

 
    《易经·恒》载:“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九二:悔亡。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九四:田无禽。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上六:振恒凶。”在《易经》中,恒娥的“恒”,是一个卦名。《说文》载:“恒,常也。”这是汉代把恒娥改为常娥、嫦娥的依据。传统的解释是:震为阳、为男、为上、为外,巽为阴、为女、为下、为内,阳上阴下,男外女内,正像君贵民贱,男尊女卑,所谓永恒不变的封建纲常。君子应该坚守此道,持之以恒。所以卦名曰恒。其实,这个恒卦的恒,就是以恒娥来命名,就是以恒娥的故事作为一个卦例,就是讲恒娥在后羿射日之后,依然没有坚持浴日,离开浴日的地方奔逃到浴月的地方去的不恒其德行为。初六“浚恒”的“浚”字,应该是“俊”字,“浚恒”点明了恒娥与帝俊部落的关系,是帝俊部落成员。九二“悔亡”的亡字,是逃亡、逃走的意思。悔亡即“嫦娥应悔偷灵药”以及民间传说中嫦娥逃到月亮上去之后的后悔心情。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讲不恒其德的具体内容是承筐无实,在劳动中,在担经过程中,她挑着的筐子里是空的,因此被他人或自认为是羞耻。九四“田无禽”是讲后羿野外射猎归来的原因。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是讲嫦娥奔逃到浴月的地方以后的好的表现,讲嫦娥得到了好的归宿,以及后羿结局的不幸。上六“振恒凶”讲的是另外一件与恒娥有关的历史史实,是王亥、王振兄弟与恒娥之间发生的事件。

 
    恒娥为什么在浴日的东方不恒其德,造成了十日并出的混乱局面,而到了浴月的西方后能够恒其德?《易经·豫》载:“豫:利建侯行师。初六,鸣豫,凶。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六三,盱豫悔,迟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贞疾,恒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是不是看不出来怎么回事?还是在卦名上。卦名“豫”,古代注家皆训“豫”为“乐”,就是娱乐的“乐”,逸乐的“乐”,今人有把豫卦的“豫”与预则立“预”通用的。在出土的秦简中,“豫”作“介”。《尔雅·释诂上》载:“介,大也。”《易经·晋》载:“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载:“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帛书《易经》豫又作“馀”,应为“馀”、“豫”音义皆近而通用。而“豫”《說文》以为“象之大者”,因此今天的学者认为“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由此也就认为,秦简中豫卦作“介卦”,也是正確的。《大戴禮記·五帝德》载:“富而不骄,贵而不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豫,象之大者。引伸之,凡大皆称豫。”于是,“豫,谓逸豫。”把“豫”与“骄”对举,认为易经中的豫卦讲的是自大骄傲还是不自大骄傲的主题。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介”作“疥”。《经典释文》载:“介,古文作砎。”《类篇》载:“砎,硬也,或从界。砎,一曰磨也。”于是《系辞传》中孔子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焦作古代著名玄学家王弼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辨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孔颖达也跟着来:“‘介于石’者,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苟求逸豫,上交不諂,下交不渎,知几事之初始,明祸福之所生,不苟求逸豫,守志耿介似于石。然见几之速,不待终竟一日,去恶修善,恒守正得吉也。”所谓“其操介如石焉”、“守志耿介似于石”,孔子、王弼、孔颖达,一概是不通经典的胡说八道。

 
    帛书易经本作“疥”,《說文·疒部》载:“疥,搔也。从疒,介声。”分明是美人有病,嫦娥有病,什么病?疥疮!“六五贞疾,恒不死”,恒娥的疥疮病,不至于要人命。《易经·晋卦》载:“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疥疮俗称疥疙瘩、癞皮疮,恒娥的病是谁给治好的?是西王母。负责占日、浴日的嫦娥因患疥疮病不能工作,造成十日并出的乱局,从浴日的东方跑到浴月的西方去找王母求药治病,病好后留在王母处工作,表现得非常好。月宫中的蟾蜍、癞蛤蟆,因嫦娥所患癞疮病而有此传说。《易经》中的恒卦、豫卦、晋卦,讲的是嫦娥故事。射日、盗药、奔月,嫦娥神话,是上古时期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