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节 脾肺同治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三节 脾肺同治法 、 (概述)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生之气,肺气的健旺, 有赖于脾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而脾所生化的水谷精微又 赖于肺气的宜发作用,运行全身,脾肺两脏,相互依赖,关系密 切。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上之源,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脾主 运化水湿,脾之与肺,互为协作,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由此 可见,脾与肺主要表现在气与水两个方面。若脾气虚衰,生化不 继,则可导致肺气亏虚,谓之“土不生金”,肺虚日久,影响脾气 健运,谓之‘金弱土虚”,又称“子盗母气”,当脾虚失运,水湿 停聚,而生痰饮,上贮于肺,导致肺气壅塞,宜肃失司,则见咳 嗽、吐痰、气喘,肺失宣肃,又可阻碍脾运,产生腹胀、便溏, 小便不利,水肿等证。故本法常选用脾肺同治的药物如黄芪,党 参,白术,陈皮,茯苓,半夏、紫菀,冬花,百合,玉竹,甘草 等组成方剂,以治脾肺两虚短气乏力,咳喘多痰,饮食不振,腹 胀便溏,自汗感冒等病证。 (常用方剂] 1.参苓白术散(见健脾益胃法) 2.玉屏风散(见健脾疏风法) 3.补肺汤(见培土生金法) (主治病证] 1.感冒 感冒的发生与人体御邪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脾肺气虚,元气 不足,御邪能力减退,则易招致外邪所客,内外互相为因而发病。 <症治汇补》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腠疏松,略有不慎,即显风 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症也。”其症恶风自汗,短气懒言,倦怠乏 力,咳嗽痰白,脉浮无力。治疗不可专事疏散,宜脾肺同治,扶正 祛邪。玉屏风散加前胡,陈皮,苏叶,半夏等。 2.暴喘 暴喘是婴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以虚实两型论治。实 者起病急,喘憋重,喉间哮鸣,烦躁不宁,鼻翼煽动,尿黄便干, 舌红或绛,苔黄或白厚,脉数,指纹红紫而滞,治宜清热平喘。 药如地龙,苏子,苦参,前胡,刘寄奴,降香等。热甚加黄芩, 痰多加瓜萎、冬瓜子,喘甚加马蔸铃,尿赤加前仁。虚者痰涎壅 盛,动则哮鸣,时有咳嗽,面色既白,神倦乏力,夜卧不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指纹淡。宜脾肺同治,药如黄芪,党 参,茯苓,半夏,橘红、白芥子、云母石等。气喘加炙冬花,白 前,汗多加太子参,浮小麦,便溏加焦白术,惊怯加胆星或炒白芍。 3.小儿咳喘 小儿咳喘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每以气候变化或饮食不慎而 发。因为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能,聚湿 生痰,上犯于肺,肺失宣肃,则咳喘,肺气虚弱,子盗母气,重伤 脾胃,脾肺双虚,卫外无力,易感外邪,一经气候变化,则病反 复发作,缠绵难愈。 本病的治疗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者主风寒或风热,热者 清解之.寒者温解之。内伤多为肺气不足,脾胃虚弱。咳喘反复 发作,纳差食减,舌苔白,脉沉弱,或指纹沉滞。治宜脾肺双调, 补肺汤化裁。 4.顿咳 顿咳又谓百日咳。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 样回声为其特征,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由于本病内 蕴伏痰,不易咳出,所以病程迁延,不易速愈,与一般咳嗽迥然 有别。 本病的治疗常分风寒痰阻顿咳,风热阻肺顿咳和脾肺两虚顿 咳。因于脾肺两虚者,则见咳嗽较缓,咳声无力,痰稀而少,气 短声怯,面白唇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红,少苔,指 纹淡,或脉细无力。病机乃肺虚失于肃降,脾虚失于运化。治当 健脾益肺,肺脾同治,人参五味子汤(人参、白术、茯苓、五味 子、麦冬,甘草,生姜,大枣),若咳久伤及脾肺之阴,干咳少痰. 手足心热,颧赤盗汗,脉细数无力,又当滋补脾肺之阴,方用沙 参麦门冬汤加茯苓,山药、苡仁,扁豆之屑。. 5.脾肺虚汗 虚汗又谓自汗。醒时不问朝夕,动或不动皆汗出,名曰自汗。 诚如张景岳云:“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脾肺气虚, 面色少华,体弱纳少,汗出恶风,动则益甚,舌淡苔白,脉虚而 弱。治当脾肺同治,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主之。汗多加麻黄 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以止汗敛阴,气虚甚者,加党参, 黄精,炙甘草以健脾滋肺。 6.脾肺两虚盗汗 自汗不独阳虚,盗汗也不独阴虚,气虚、湿热皆可发生。脾 肺同治法,不仅可治自汗,也治盗汗。盖肺主气,外合皮毛,卫 外而为固,脾主运化,乃肺之母,土能生金,脾肺不足,卫表不固, 故见汗症。所以张景岳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 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笔者曾治一男性成人,素体脾 胃虚弱,食少便溏。因外感伤肺,发热咳嗽。某医以中药发表蓟 加APC 2片。药后汗出如洗,衬衣内裤均湿透,外症虽解,但入 寐则汗,醒后汗收。查血沉9毫米/时,胸透正常。纳少神疲,畏 寒怕冷,面色不华,唇舌皆淡,脉束缓弱。此乃过汗伤阳,卫表 不固之候。治以补脾益肺,固表实卫。药用。 生黄芪24克,炒白术12克,防风9克,党参15克,五味子9克, 糯稻根30克,炙甘草6克,浮小麦30克,炒谷芽24克。连服3剂, 盗汗止,食纳增,原方继进5剂,诸症告愈。 [临证心得] 气乃生命之本,由肺总司。气的来源,一是大 自然之清气,一是水谷精微之气。前者由肺脏吸入,后者由脾胃 化生,是以脾肺两脏,皆能主气,同为后天之气的源泉。当肺病 时,子盗母气,亦会影响到脾。脾肺两虚,则诸病发生。例如虚 人外感,一般认为是肺气不足所致,然细究之,则必与脾胃不足 有关。经云:“脾为之卫”,脾虚不生气,则肺气虚,肺主皮毛,脾 主肌肉,脾肺气虚,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易招外邪而感冒。故 治疗时要注意脾肺同治,玉屏风散则是针对这一病机而设,盖玉 屏风用黄芪双补脾肺,防风疏风,白术健脾,脾肺得补,卫外能 固,感冒自愈. 停痰积饮之证,多与脾肺两脏功能失调相关。脾主运化,赖 肺气宣发。《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水湿不 致停留,若肺气不宜,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不化气,停滞于 内,聚而成饮,滞而成痰,痰饮停肺,则为咳为喘,甚至痰涎壅 肿,而阻肺气,肺气失其宣肃,又影响脾运,从而导致病机上的 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故治疗之法,不可单一从肺,或单一从脾。 若一味止咳,定喘、化痰、忽略了脾虚,就会发生顾此失彼,舍 本逐末的情况.前人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 理也在于此。明晰了这种病理关系,则立法,处方都应从脾肺两 方面入手,脾肺同治,方是中的。如陈夏六君子汤,便是脾肺同 治的典例。 治疗脾肺气虚的方剂i首推四君子汤。该方以党参补脾肺元 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下,甘草补脾益肺。四药合用, 味虽平淡,但不偏寒热,于脾肺气虚,短气懒言,倦怠乏力,纳 食不香等用之,确是中的。它如参苓白术散、补肺汤,.亦是从四 君子汤加味而成,临证亦可随证用之。只要把握住人体气血理论 的内核,临证遇此类病证,用脾肺理论辨识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