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节 补脾益窍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六节 补脾益窍法 (概述)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九窍(眼、耳、鼻、口、前 后二阴)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 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屑某一苗窍有关。《内 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说,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 苗窍病证的辩证论治多有阐发。(脾胃论》说:“脾胃虚则九窍不 通”,“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则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 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因此,对于九窍不利之病证,除从五脏各有 所主苗窍,并从有关脏腑治疗相应苗窍病证外(如“肝主目”等), 还可根据上述理论用补脾益窍法治疗。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 黄芪、升麻、白芍、黄柏、葛根、陈皮、当归、甘草等组成方剂, 以治九窍不利诸证。 . (常用方剂] 1.补中益气汤(见补中益气法) … . 2.升阳益胃汤(见升阳除湿法) 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本方由黄芪、党参,葛根、白芍各12克,升麻、甘草各3克, 蔓京子,黄柏各9克组成.功能益气升阳,敛阴清热。主治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而见目生障翳,视物不清及耳鸣耳聋等证。 本方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九窍不利而设。故方用党参, 黄芪、甘草补益中气,配升麻,蔓京子、葛根升清阳,白芍滋阴 和营,黄柏坚阴.诸药合用,其奏益气升阳,敛阴清热之功。 (主治病证) 1.睑废 睑废之证,上睑下垂,无力展开,遮住整个角膜,伴神疲乏 力,纳食不香,脉缓或细,或弦细。乃脾虚脉络失和,肌腠疏开, 邪风客于眼睑所致。治宜补脾益窍,补中益气汤加减。 2.视惑 视惑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属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者, 则见黄斑部渗出或水肿吸收后,出现色素沉着,或有黄色陈旧性 渗出斑点,伴纳差,便溏等。治以健脾益窍,养血安神,方用归 脾汤加减。脾虚清阳不升者,用升阳益胃汤化裁。 3.银内障 . 银内障是晶状体或其囊膜失去正常的透明性,而发生部分或 全部晶状体混浊,以致影响视力的一种常见的慢性眼病。由于其 晚期晶状体混浊如银白色,故日银内障。 本病初起视物不清,眼前黑点,或黑影随眼移动。随着病情的 发展,可见到瞳仁周围发生灰白色的纹状混浊,状如枣花,或如 油点浮于水面,或深入内部9或灰白色混浊于中央,其边缘尚显 清晰。视力逐渐下降,瞳孔完全变成银白色。此时,患者不能辨 别物体,只存感光或辨别明暗。 临床上常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肝肾阳虚、心肾不交三型, 对于脾胃虚弱者,宜补中益气,健脾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白芍,甘草, 川芎,防风,葛根等。若兼见肾虚者,加枸杞,熟地,可获一定 疗效。 . 4.脾虚耳鸣 耳鸣之为病,多责之肾,以肾开窍于耳故也。然脾虚也可发 生,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经云:“气血皆上走于面,而 走空窍”,“其别气上走于耳,而为听。”若脾胃一伤,化源不继, 则“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内经》此论,诚至言也. 笔者曾以益气聪明汤加炒枣仁,石菖蒲治疗气虚耳鸣,每收佳效. 5.脾虚耳聋 耳聋之因有多途,因于脾虚耳聋者,多因脾虚胃弱,生化乏 源,气血不充,无以生精滋肾,耳窍失养,乃致耳鸣耳聋。治如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石菖蒲、远志之属以益气开窍。 6.鼻燥(萎缩性鼻炎) 鼻燥以鼻腔干燥,鼻粘膜萎缩为其特点,故西医又称萎缩性 鼻炎,临床以脾胃阴虚或脾虚肺燥多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 化之源,脾胃虚弱,阴血虚乏,肺金失养,鼻窍失濡则萎缩性鼻炎 发生。治宜补脾益窍法。常用药物如黄芪、麦冬、北沙参、淮山 药、生地、百合,并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便溏者加炒苡仁、 芡实,衄血加仙鹤草、旱莲草。笔者曾用上法治疗脾虚肺燥型萎 缩性鼻炎6例,治愈4例,显效1例,好转一例。 7.鼻衄 鼻衄一证有实有虚。实者肺热、胃热、肝火是也。治以清泄 肺热,或清胃凉血,或清肝泻火则愈。虚者脾虚气弱,气虚血脱, 脾虚不摄,心脾两虚是也。 脾虚气弱致衄者,以人参饮子加减(人参、麦冬、黄芪、当 归,白芍、五味子,甘草);气虚血脱者,先用大剂红参煎服,待 鼻衄减后,再用红参、炮姜、艾炭、荆芥炭、阿胶珠、炒白芍、 熟附片、炙甘草调理,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加减,脾虚不摄者, 又宜黄土汤治之。 8.倒经 倒经,又称。经行吐衄”,乃指月经来潮1~2天,或正值经行 时,或在行经后发生的周期性口鼻出血症状而言。多数患者伴有 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不行。 临床上有肝经郁火,胃火血热,阴虚肺燥,脾不统血之倒经。 前两者属实,后二者属虚。因于肝经郁火者,治以清肝解郁,降 逆止血,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胃火血热者,宜清热泻火,凉血止 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或用麦门冬汤加减,重者可用四生丸加 黄芩,黄连等。阴虚肺燥者,当养阴润肺,清热凉血,用沙参麦 门冬汤加减。脾失统血者,必见出血淡红,质地清稀,伴倦怠纳 呆,少气懒言,腹胀便溏,经色浅淡,清稀量多,舌质淡,脉虚, 当补脾益窍,摄血归经为治,方用归脾汤加减。笔者曾以党参, 炒枣仁、黄芪各18克,炒白术工2克,山药30克,大枣10克,麦冬 15克,甘草6克,牛膝30克,治疗1例脾虚倒经伴心悸、于经前5 日连服3剂,经两次月经周期前服药,证获痊愈。 9.唇风(剥脱性唇炎) 唇风,因其唇部红肿,疼痒,日久破裂流水,嘴唇不时困动 故名。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者,脾胃素积湿热,复成风邪,风 热相搏,病邪随经脉凝结于唇部而成。其证唇发痒,色红肿痛, 日久破裂流水,痛如火烧,尤如无皮之状。伴口渴,口臭,便结, 脉滑数或口唇不时困动。治宜祛风清热,嚷医宗金鉴》双解通圣散 加银花治之。若见鼻孔发痒,口甜粘腻,小便黄赤短涩,舌干无 津,脉数而实,此乃脾经血燥之象,又宜祛风凉血润燥,用《外科 证治》四物消风汤加丹皮,玄参,麦冬,玉竹,石斛等治之。偏湿 盛者,用健脾除湿汤加减。药如白术、茯苓、山药、草蔻、生苡 仁、生扁豆,萆藓、枳壳、黄柏、芡实、花粉、桂枝为主方。口 干渴加沙参、石斛等。虚者乃风盛而脾虚不能收摄所致。证见口 唇困动而不痒,红肿、掀痛、唇破裂,伴食纳不化,大便溏泻, 四肢清冷,面色微黄,气短乏力。法当健脾补气,用参苓白术散 加黄芪、防风、当归、丹参,可获疗效。 10。多涎症 涎乃脾之液,涎液之分泌,乃气血化生所变,舌得此而泽, 咽喉得此而润,口唇得此而华,脾胃得此而和,水谷得此可化。 脾阳虚弱,不能摄津,则多涎见矣。可用理中汤加苍术,多能奏 效。 11。脾虚癃闭 脾虚癃闭以排尿困难,甚至点滴不出为主证。李东垣云:“脾 病九窍不通”。脾气不足,升运无力,影响下焦气化,癃闭发生。 临证除排尿点滴不出外,常伴腹重肛坠,似欲大便,神疲气短, 体重身倦,舌质淡,脉缓弱,用补中益汤加肉桂,白通草,一升 …降,气化得行,小便自通。笔者用本方治疗2例产后脾虚癃闭, 1剂排尿,3剂诸恙若失。 12。脾虚遗尿 遗尿者,多见于儿童。本病除因肾所致外,脾虚及肺亦不少 见。尤在泾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 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当补脾益窍,佐以固涩。用补中益气汤 加益智仁,五味子,金樱子。 13。痔疮 中医谓痔疮为“隐疮”。本病发病率较高,尤以男性为多,故 前人有“十男九痔。之说。对于脾虚气陷所致痔疮出血,痔核脱 出,经久不收,笔者常用黄芪、党参、白术,槐花、芡实、升麻, 柴胡,木香,黄连、赤芍等,并以苦参,鱼腥草,枯矾煎汤熏洗 患处,投之常效。 [临证心得)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络属和内 外沟通,而与机体的苗窍存在某些特有的联系,如目为肝窍,鼻 为肺窍,口为脾窍……等,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用以有效地指. 导临证治疗的生动范例,古今医家于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脾 胃与九窍,《内经》<难经,已有所论述,李东垣从脾胃为后天之本 的角度出发,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说,另辟九窍病证整 体治疗之途径,丰富和扩充了九窍病证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后世 医家对东垣之论颇为重视,积累了宝贵经验。近代用脾胃的理论 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临床适应证亦日益扩大,且多有良效,成 为中医整体观念和脾胃理论相为交融,合内外形窍,审度而治, 富有特色的内容。 中医学从整体恒动观出发,认为人体之苗窍,与脏腑经络有 密切的联系,而脾胃则由于其功能特性所决定,与诸窍之间皆有 紧密之联系。脾为中土,旁灌四脏,通于九窍。故李东垣云:“九 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 口,鼻俱为之病。”譬如。 脾胃与目窍.脾胃与目窍在经络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灵枢.经别篇》云:“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还目系。” 由于脾胃与目窍在经络方面有着络属关系,脾胃受邪每亦循经上 扰目系,引起多种目疾。目为肝窍,目之能视,有赖肝血之濡养, 经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肝受血而能视”,然肝气, 肝血,皆禀受于脾胃,《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 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表明脾胃所化生的气血,散精于肝, 通过经脉上荣于目,目得其养则明矣。故李东垣进而言之:“五脏 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阳之首也,目者血 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明于目矣。”近有 人认为,视网膜的黄斑区属于脾腑之精华,当黄斑区病变时,必须 治疗脾经。此看法与前人所述颇有谋合之处。可见目之能视,除 肝之外,与脾亦相关,此亦是目疾可从脾治疗的道理所在。 脾胃失调可引起青盲,内障,视力模糊,视力疲劳,目赤, 目瞑,睑弦赤烂,眼睑下垂等病症。常见症状如久视易疲,头痛, 视力模糊,雾视、目系萎缩,黄斑部渗出水肿,色素沉着,晶状 体内有羽毛状混浊,纳食乏味,便溏,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病 机多与脾虚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脾胃与耳窍;耳为清阳交会之所,手足三阳经均与耳之经脉 相连。《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循颊本,上耳前”。 {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二 者均指出了足阳明胃脉与耳窍的联系。 耳为肾之窍,司听觉,《难经》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 五音矣。”肾为先天本,实有赖后天脾胃滋养,若脾胃虚弱,气血 生化之源不足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即可令耳鸣、耳聋诸疾。《灵 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不 留,脉有所竭,故耳鸣。”东垣进而论道:“《内经》云耳鸣、耳聋、 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 大肠,故有此症,然亦只从胃弱而得之。”故后世认为,治耳鸣, 耳聋,有治肝肾,治脾胃之不同。由肝肾所致者,当以治肝肾为 主,脾胃失调者,当以理脾胃为先。 脾胃失调引起的耳窍病症有;耳鸣不已,耳鸣掉眩、耳聋、 耳疮、耳癣,中耳积液或耳中干结等。其病机多与脾虚气弱,水 湿不行,痰浊内生、耳道闭阻,清窍失养有关。 脾胃与鼻窍;肺开窍于鼻,肺之经脉与胃肠之脉相通,足阳 明胃脉起于鼻,故脾胃之经脉亦与鼻窍相连。《灵枢。经脉篇》曰: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脾为湿土,肺属燥金,肺为土子,脾土生肺金也,故脾胃健如常, 则肺气充沛,鼻窍通利,反之则为病。李东垣有言云:“夫阳气宗 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 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 东垣不仅精辟阐述了鼻窍不利与脾胃的关系,并强调治疗“宜养 胃气,使阳气中气上升鼻管则通矣。”近代据此理论,用补脾益肺 或健脾养胃法治疗慢性鼻炎收到良效,从临床角度验证了脾胃与 鼻窍的内在联系。 脾胃失调可引起鼻腔干燥萎缩,易感冒且鼻塞难愈,嗅觉失 灵,鼻流清涕,鼻渊、鼻衄,倒经等病症。病机多与脾胃虚弱, 气津不足,气失摄血或肺胃虚火上冲鼻窍有关。 脾胃与口窍: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胃之经脉与口、唇、 齿、龈等均有关联。《灵枢.五阅五史篇》云:“口唇者,脾之官也。” 哎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 唇、下交承浆。”口为脾窍,主涎液,司五谷。五谷入口,生化于 脾胃,化生气血,培津滋液。津液气血者,口腔得此而润,唇得 此而华,五脏得此而养。若脾气虚弱则纳谷不香,气血不荣则唇 萎色淡,津液不化则反成稀涎且不能摄。 脾胃失调所致的口窍病症较多,常见如口疮,口甘,口臭, 流涎,唇风,齿痛,龈肿,口腔溃疡,牙龈萎缩,牙宣等。病机 多与脾失健运,湿浊内阻,浊邪上泛有关,临证应注意虚实夹杂, 寒热交错之别。 脾胃与前后阴.前阴,前阴包括精窍与溺窍,主排尿与生殖。 《素问.厥论》曰;“前阳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可 见与脾土至为相关。肾为水脏,脾为中土,共司水液之代谢化生。 脾气健旺,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助肾化水以司小溲,脾虚升降 失司,可致小便不畅,甚或癃闭不出,脾气下陷,每致遗尿或小 便失禁等症。 生殖之精藏于肾,肾精尚需后天之精源源补充。若脾胃气虚, 则精血亏乏。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脾虚气陷,升举无力可见疝气,子宫下垂,脾经湿热下注,则病 带下,阴痒等症。后阴,后阴即肛门,因上合于肺,故亦名魄门, 五脏之浊由此而出。《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 谷不得久藏。”(嚷灵枢.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 为之苦鸣。”脾虚水谷不得运化,骤湿为水,下走肠间则肠鸣、飧 泄,清气下陷则病久泻、脱肛、痔核出血或脱出不收,气不摄血 则见便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加之中气不足,腑气下降,又 每令虚秘作矣。 如上所述,九窍疾患除因直接所主脏器致病外,脾胃失调是 引起九窍不通的常见原因;妇人、小儿以及慢性、虚损疾患更是 如此,故调理脾胃实为九窍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笔者 归纳近代应用调理脾胃可治疗九窍病症达几十种之多,常用治法 如补中升阳、健脾养血、健脾祛湿、补脾养阴、益胃滋阴、清胃 泄火等等。笔者体会临证使用调理脾胃法治疗九窍病症, 在田 某脏主某窍的概念难以作一元化释理时,临证务需开阔思路,善 于应用脏腑气血相关理论,在九窍杂病中辨识与脾胃有关的症候、 体征,从而可有的放矢地施以理脾之法,使九窍病症的治疗既注 意到主脏病变,又不忽略它脏影响,治疗方面则更趋完善,才能 取得满意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