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五节 温中和胃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二十五节 温中和胃法 (概述] 温中和胃法是治疗寒邪凝滞中焦,胃气不和所致诸 证的治疗方法。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寒邪直中,常导致阳 虚,又寒主收引,凝滞经脉,多阻滞气机.故本法常选用温中行 气的高良姜、干姜、吴茱萸,厚朴花,砂仁,香附等组成方剂,以 治疗寒犯中焦,气滞疼痛,得热则舒,遇寒加剧,舌苔白滑,脉 象沉弦等病证。 [常用方剂] 1.厚朴温中汤(见行气和胃法) 2.良附丸(《良方集腋}) 本方由高良姜,制香附二味药等量组成。功能疏肝行气,逐 寒止痛。主治胃脘疼痛,胸闷不舒,喜温喜按等证。原方为丸剂, 亦有研末冲服者,每次3—6克,温开水送服,或作汤服。 本方为肝郁胃寒所致胃脘疼痛而设。故方以高良姜温胃散寒, 香附子疏肝理气。以米饮汤、生姜汁,食盐为丸者,以取其和胃 之意也。 (主治病证) 1。寒滞胃痛 寒滞胃痛多因嗜食生冷,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 阳气衰微,寒自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气滞于中,发 生疼痛。临床以胃痛隐隐,时泛清水,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四 肢欠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脉细弱为主要表现。治当温 中和胃。良附丸加砂仁、陈皮、炒白芍、延胡索之类。 2.寒瘀胃痛 胃痛之病,初起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既胀且痛,痛无 定处,时作时止,聚散无形,此乃无形之气痛。在血者,则多持 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紫或见瘀斑,此乃有形之血痛。寒瘀 胃痛者,病在血分也。盖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气独留,则血 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调经论》)治 当温中散寒,祛瘀止痛。方如良附丸合失笑散加味。痛甚加丹参、 延胡索,气滞加砂仁,枳壳,寒甚加附片,干姜、吴茱萸,出血 加炮姜炭、一伏龙肝,白及。 3。胃寒恶阻 恶阻一候,有气虚,阳虚,胃寒,胃热、痰滞,肝热之别。 胃寒恶阻,呕吐不食,或吐清水,中脘痞胀作痛,喜食热饮,体 倦畏寒,倦卧肢冷,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乃因 中阳不振,妊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冲脉隶属阳明,寒饮逆上 而成。治宜温中和胃,降逆止呕。良附丸加党参,干姜、丁香, 白蔻,半夏、老苏梗。 . [临证心得] 温中和胃法,适用于中寒气滞所致胃脘疼痛、 呕吐、呃逆以及胃寒恶阻等病证的常用方法。笔者认为,使用本 法必须紧扣一个“寒”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气生浊, 浊气在上,则生膑胀。”中阳不振,寒从中生,不能运化水湿,则 寒湿凝滞,阻碍气机,导致脾胃升降失和。寒凝气阻,“则生膑 胀”,可见中寒气机阻滞,乃是本法所主之病证的病机所在。 良附丸是治疗中寒气滞的良方。一般二药用量相等。但如寒 偏重,则高良姜为主,用量可倍于香附,而制香附3~6克即可, 若气滞偏重,胃痛且胀,或攻痛走窜,则以制香附为主,用量可 达6-15克,而高良姜3—6克即可。笔者体会,使用本方宜加丁香, 白蔻则效更佳。盖丁香、白蔻乃辛温芬香之品,功能行气暖胃, 宽膈消痞。虚多又宜加党参、白术,寒甚干姜、吴茱萸,泛酸吐 清水者,乌贼骨、煅瓦楞子也须佐入。对于中寒气滞疼痛,笔者 常用良附丸和民间验方二胡散合用,其效卓著。二胡散乃由胡椒、 延胡索等量组成,功能温中行气,散寒止痛,而主治胃寒作痛, 凡遇胃寒剧痛,不及煎药服用时,先以二胡散研末3~6克,冲开 水内服,用之立效,待痛止后,再予辨证处方以求根治,此乃备 急之方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