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节 温阳涤饮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二十二节 温阳涤饮法 . (概述] 温阳涤饮法又称温中涤饮法。本法是根据。病痰饮 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立法。痰、饮均为阴邪,遇寒则凝, 得温乃行,故常选用有温阳化饮作用的药物如桂枝,茯苓、白术、 甘草等组成方剂,以治疗痰饮病证,俾使中阳振奋,饮化水去, 痰饮之病自除。 (常用方剂]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本方由茯苓18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组成。功 能温化痰饮,健脾渗湿。主治痰饮病,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 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等证。 本方是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湿聚成饮而设。 故方用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桂枝通阳化气,合茯苓温化水饮,配 白术健脾祛湿,炙甘草健脾益气。四药合用,共达温阳化饮,健 脾渗湿之功。 (主治病证] 1.痰饮 痰饮乃人体水湿津液所化,以其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 饮停长久则生痰,故痰饮往往并称。痰饮为患,“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或“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金匮要略,)指明痰饮之治疗大法,当温中涤饮,用苓桂术甘 汤温以和之。 2。水饮 ; 水饮者,“病人饮水过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 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金匮耍略,),或双下肢浮肿,或身 重困倦,其脉必弦,此水饮之候也。盖水饮过多,伤阳碍胃,水 饮升浮,上通于肺,阻逆肺气,故暴起喘促,心受浸凌,则悸动 不安,饮留肌肤,则为浮肿,身困而重。治当温阳涤饮,饮化正 复,其病自退。 3。肺饮 、 肺饮之候,咳喘而痰白清稀,形寒肢冷。神疲嗜卧,面色少 华,舌质淡胖,苔白而滑,脉弦滑。治宜温阳涤饮,化痰平喘。 苓桂术甘汤加麻黄、杏仁、制半夏,白果、陈皮,干姜、细辛等。 若有表证者,视病之寒热虚实,大,小青龙汤可选用之。 4。肺胀. . 肺胀一病,出自{灵枢.胀论》,并谓“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病因客邪于肺,肺气胀满所致。夫客邪者,痰也,饮也。痰饮渍 肺,则痰多而清稀,张口抬肩,不得平卧,胸闷气短,甚则头眩, 面浮足肿,或兼心悸怔忡,口淡食少,大便稀溏,形寒畏冷,苔 白而滑,脉多弦紧。治宜温阳涤饮,降逆平喘。苓桂术甘汤加杏 仁、桑白皮、制半夏、淫羊藿之类。 5。悬饮 悬饮者,“水饮在胁下,狱唾引痛,谓之悬饮。”({金匮要略》) 其证胸胁胀痛,咳则疼痛,转侧呼吸加重,胁间饱满,或偏一侧, 气息短促,舌苔白滑,脉来沉弦。此乃饮停胁下,脉络受阻,气 机不利,水上迫肺所致。《金匮》主以十枣汤,用之得法,确有良 效。 6.痰饮眩晕 《金匮要略,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 也。。脾虚失运,中阳不振,聚湿为痰、为饮,痰饮中阻,清阳不 升,浊阴不降,气机不利,则病眩晕。其证头晕而重,胸膈满闷, 恶心欲吐,或吐涎沫,不思饮食,肢体困重,或有嗜睡,舌苔白 滑而腻,脉弦滑或濡。<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即此之意 也。治当温阳涤饮,祛湿化痰。苓桂术甘汤加半夏、薄荷、菊花、 陈皮、石决明等。笔者曾用此法治疗脾虚痰饮眩晕之美尼尔氏综 合征数例,均收到较好疗效。 7。脚气冲心 脚气病是以腿足软弱,行动不便等为特征。类似西医的维生 素Bl缺乏症。因病从脚起,故名为脚气病。本病发生之因与外感 阴寒水湿雨露之邪,与内因饮食不节伤脾所致。明代张景岳氏认 为内因者占十之八九,外因者只十之二三。然在病机上皆以湿邪 壅滞为主要原因。其证足胫肿大重着,软弱麻木无力,行动不便, 不能履地。若正气亏虚,湿毒上逆冲心,心神受扰,则自觉有气 从足上冲心胸,心悸不能自持,甚则头眩欲仆,呕吐不食,大便 稀溏。舌多淡嫩,苔白滑腻,脉弦而紧,是为脚气冲心。可用苓 桂术甘汤加沉香、槟榔、牛膝、木瓜等降逆止冲。 (临证心得] 温阳涤饮法,是治疗痰饮所致诸证的主法。饮 者,水也,乃脾阳不振,寒湿内聚而成。故治痰饮,宜宗《金匮要 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之治,何以用温药和之呢? 笔者体会,因脾为湿土,赖阳气以运,饮为阴邪,易伤人阳气, 饮邪伤人,先必困脾,脾阳不运,则水气失宣。肺为水之上源, 肺气失宣,则肾阳不得上承气化,导致三焦不通,阳不化气行水, 于是水湿内停,聚而为痰饮。而温阳之药,有布行气机,化湿健 脾之作用。言和之者,乃非用辛温之燥品不可是也。盖辛能发散, 温化痰饮,脾又喜燥恶湿,和其特性,燥和相因,实有振奋脾阳, 开泄腠理,祛痰利水之功。 温阳涤饮法,不仅适用于痰饮所致各种病证,如痰饮、悬饮、 支饮等,而且对心性水肿、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胃下垂等疾 病因痰饮所致者,均可收到较好疗效,其病机要点应紧扣阳虚停 饮。另外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应与苓姜术甘汤区别。盖两方 仅姜、桂两味药之异,其治证则迥然有别。苓桂术甘汤治饮留中 焦,而苓姜术甘汤治寒湿着于下焦之肾着病。苓桂术甘汤原方仍 用桂枝,桂枝意在通阳,但有时亦感其力稍逊。临床亦有以肉桂易 桂枝者,意在增其温阳之力,笔者体会应视具体病情而定,温阳 化饮之常法,通阳药仍首选桂枝,脾阳不足而又兼命火不足或中 焦寒饮由命火不生脾土而致者,则亦可易桂枝为肉桂,且近时之 肉桂,上品者少,故用量可酌加重至6克,入煎剂。苓姜术甘汤中 之干姜用量可酌情稍重些,或佐高良姜则温中力更强,若伴中气 不足,可酌加太子参、炙黄芪之辈,若脾肾阳虚,附片,补骨脂 之类不可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