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女,40岁。教师。门诊病历。 2013年4月13日首诊: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年,近2月尤甚,在浏阳市人民医院诊治2月余,症状无明显改善,反加重。近20天每日腹泻4~5次,腹痛即泻,大便泻下如洗肉水样,泻后痛减。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濡。肠镜显示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西医诊断: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大瘕泄 病机:湿热内蕴,肝木乘脾 治法:清化湿热,抑肝健脾 方药:仙桔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仙鹤草30g,桔梗10g,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槐花10g,侧柏叶10g,白头翁10g,枳实10g,茯苓10g,黄芩10g,炙甘草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患者病久不愈,以每日腹泻4~5次,腹痛即泻,大便如洗肉水样,泻后痛减为主症,其病机为饮食劳倦伤脾,脾伤而运化失常,湿邪内蕴,郁而化热,终致湿热内滞,客于大肠,病久难愈,此其一也。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濡即为湿热之明证;脾虚每每肝木乘土,所谓“脾愈虚而肝愈强”,此其二也。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故其治疗,当清化湿热与抑肝健脾双管齐下。方中仙鹤草涩中有补,清热止泻;桔梗辛制其肝,以其涩治其滑;槐花、侧柏叶、白头翁、黄芩、茯苓清化大肠湿热;陈皮、防风、白术、白芍抑肝健脾,枳实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2013年4月27日复诊: 腹痛腹泻大减,大便质地明显好转,已不如前像洗肉水样,但仍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仙鹤草30g,桔梗10g,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槐花10g,侧柏叶10g,白头翁10g,枳实10g,茯苓10g,黄芩10g,炙甘草10g,赤石脂15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症减,舌质淡红,舌苔已从黄腻变成薄白,可见湿热已化。大便仍溏,已无明显湿热之征,故加赤石脂涩肠止泻。 按:赤石脂为收敛固涩止泻要药,每用于脾肾虚寒滑泻不止。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该方即由赤石脂、干姜、粳米组成。其中赤石脂重用至1斤,配1两干姜,可见其下利脓血为虚寒性。黄树曾在《金匮要略释义》中说:“此证主以桃花汤,足证属于虚寒而非实热。所解之脓血,色必暗而不鲜,其脉必细微。腹痛喜温及手按,且必无里急后重之证。” 陈念祖说:“此为利伤中气及于血气”。而黄元御说:“桃花汤粳米补土而渗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 而对于赤石脂该品的药性,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卷十七》论述最为精要:“赤石脂在血理血,在水理水,在脱则固,在涩则行,所以知其行泣也”,可见该品行涩皆俱。然若是热毒为患,下利便脓血不可轻用。总宜遵《医宗金鉴》之要旨:“初病下痢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2013年6月13日三诊: 服上方5剂后,大便即成形,上药服完后,其后病情一直稳定。近10天未服药,又开始出现大便偏溏。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濡。 仙鹤草30g,桔梗10g,陈皮10g,防风10g,白术10g,白芍10g,槐花10g,侧柏叶10g,白头翁10g,枳实10g,茯苓10g,当归10g,炙甘草10g。×14剂 辨治思路详解:停药过早,余邪未能祛尽,病有来复之势,苔黄腻,仍需清热祛湿,故仍守前法而不用赤石脂。 2013年6月27日四诊:服上剂,病情很快控制,药未尽剂,大便已成形,排便次数正常,腹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g,仙鹤草20g,桔梗10g。×10剂。 辨治思路详解:病势渐去,湿热已尽,转手健脾,仍以仙、桔为主药,配以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理气以复脾之健运。 2013年9月5日:带人求诊,言服完上方后,病情一直稳定,2月余大便正常,亦无明显不适。 关注“开心道少斋”,共同学中医 作者简介: |
|
来自: 昵称4959476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