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胀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一.气滞湿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喛气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柴胡疏肝散加减或胃苓汤加减。

 气滞湿阻  证候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水湿困脾证:脾大胀满,按之如囊裏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苔白腻、脉缓。实脾饮。

三.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小便赤涩。面目皮肤发黄。舌质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加减。

四.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面色黯黑。口渴不饮。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调营饮加减。

五.脾肾阳虚证: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六.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小便短少。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口燥。舌红絳少津,脉弦细数。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肝肾阴虚  证候腹大如瓮,胀满甚剧,常见青筋暴露,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不寐,牙宣出血,时有鼻衄,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常用方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定义]
  鼓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仅腹胀大,不兼肢肿,并见头面四肢消瘦的称为单腹胀。腹大,动摇有水声,面黑为水蛊。因本病腹大状如蜘蛛,.故又名蜘蛛蛊。其它尚有水盅、蛊胀、膨脖+单腹蛊之称。
  [历史沿革]
  我国历代医家对鼓胀非常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历代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和汉晋对本病有了概念性认识,初步制订了理法方药。
  鼓胀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这里指出的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等是鼓胀病的临床特征。《素问。腹中论》进而补充了鼓胀的症状,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为鼓胀。。提出胀满不食亦是鼓胀重要症状之一。后世医家承袭其意加以发挥,每据能食否判断本病预后。对于治疗,《内经》所创立的“中满者,泻之于内”、“去菀陈茎”、。洁净府。、。塞因塞用。等治则,对鼓胀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素问。腹中论》还设。鸡矢醴。一方治疗鼓胀,为治疗鼓胀最早的方剂。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在论述水气病时,指出旰水的症状是,。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这三种水病,都以腹部胀大为主证和《内经》所描述的鼓胀病相似,且在病机上明确指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有关,奠定了后世鼓胀病机学的基础。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还认识到,黄疸虽本系肝脾之疾,然缠绵曰久,致脾肾衰败,可出现。其腹胀如水状。而转为鼓胀,且设除湿散瘀之硝石矾石散,其方之立意对清代医家提出鼓胀病机为。气血水。理论不无启迪。黄疸转为鼓胀标志着病势由浅入深,故是篇又云。。腹如水状不治。。《金匮要略》提出治水总的原则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对鼓胀的治疗还提出攻法。如“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许多著名方剂,如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已椒苈黄丸等,俱为后世治疗鼓胀常取之法。晋代葛洪《肘后方。卷四》论治鼓胀,在用下法、汗法的同时还裁有放腹水一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鼓胀出现腹水是由于“腹内有结块铆强,在小胁间胀满…….。还指出在三吴以东等沼泽地带水中有。水毒”(溪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这为寄生虫致鼓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2.唐宋金元时代对本病的认识范围扩大,深化了理法方药。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记载了蛊胀有下血,腹中结瘕等症状,并指出蛊胀与水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腹满不肿。,后者。四肢面目俱肿。,切忌。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这些(水肿第四)对后世临床发生了很大影响。他还认为,放腹水的方法,虽可使腹胀减轻一时,但每多迅速积聚如故,故列为禁忌。。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月死,大忌之。。此与晋代葛洪所倡大相径庭。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把本病称为。胀证”,并加以分类;伤于饮食者,是为谷胀,七情郁结者,是为气胀,水邪渍肠胃而溢于体肤,是为水胀,血瘀内积者,是为血胀。诸胀罹至晚期,。久病羸乏,卒然肿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利频频,百药遍尝,未见一愈耳。”这里所论的。脐心突起’,是鼓胀危重征象之一。
  金元时期对本病无论在病因病理还是治法方药上都有很大发挥。在病因病理方面,刘完素在《内经》“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基础上,指出腹胀大。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扣之如鼓也。。《河间六书。胀病》强调。阳热之邪”致鼓,李东垣、朱丹溪则强调脾胃之气不得施化,湿热浊邪交并于中。如东垣《兰室秘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辟,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胀满。……亦有膏梁之人,湿热郁于内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或食己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亦是热胀。。认为风寒传变入里化热,嗜食肥甘油腻等致水湿不运,蕴而为热,中焦为之受损,湿热浊邪交并于中,是鼓胀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则把鼓胀病因归纳成为七情内伤、六淫外袭、房室不节、房劳致虚等诸方面。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从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遂成胀满。”这段话实质上对鼓胀的气滞、水裹病理已作初步阐述。在治疗方面,李东垣《兰室秘藏》针对鼓胀偏寒偏热不同,设中满分消丸以治热胀,中满分消汤以治寒胀,二方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唯侧重不同。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理应补脾”、“宜大补中气行湿”,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之类。同时他还强调从四方面辅助治疗.1.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2.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3。断妄想以保母气,即示病人安心静养,力戒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以免戕贼母气,4.却盐味以防助邪,即视具体情况,采取少盐或无盐饮食,以防凝涩助水,通过以上治疗,自可达到木无邪加于土,土散津以滋于肺,上下相交,清浊得分,则湿热无以产生,脾自能秉其乾运之力,胀满遂从根本解决,可见金元以后的治疗思想是十分开阔的,且治寓于养,养寓子防,实堪为后世鼓胀治疗学及护理学之楷模。
  金元时期对鼓胀治疗学认识的显著特征,还表现在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上。主攻派以张子和为代表,他主张用舟车丸、浚川散、禹功丸等攻下方剂,认为。。养生与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他还以医案证实自己的观点,如“张承应,年岁五十,腹如孕妇,面黄食减,……以舟车丸引之……腹平软,健啖如昔。。(均引自《儒门事亲》)。主补派以朱丹溪为代表。他反对用攻法,.《丹溪心法》认为。。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故在治疗上强调养正补虚之法。这种空前的学术争鸣,促使了鼓胀研究的极大发展,为明清时期的全面总结,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
  3.明清时代对本病进行了概括,总结发挥了对本病的理、法,方,药。 一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认为,东垣、丹溪虽在鼓胀病机认识上有相同一面,即皆以湿热为论,但还有不同的一面,即一主土败木贼,一主寒多热少。该篇综合两方面论点分析道。。东垣北方人也,其地土高燥,湿热少而寒气多,故有是论。我丹溪先生,生长于东南之地,故病此者,尽因脾虚受湿,肝木太旺,故言然也。”这种用医学地理学观点,分析鼓胀病机的方法,于今仍有现实意义。李梃《医学入门.鼓胀证治》概括前人之说,独创鼓胀分类新法,即总的分为虚胀、实胀,下宗《内经》之义,又具体分为各脏腑胀证,且列有方治。其虚、实分类法,尚为今之鼓胀分类学所沿用。是篇在此基础上,还根据病因病机不同,进一步划分为谷胀,虫积胀、积块症瘕胀、水胀,酒胀、瘀血胀、中满胀,久病疟痢胀等,从而对前人诸家分类法作了概括发挥。

  明清医家在总结前人鼓胀病机的基础上,充实了证治内容。如赵养葵,孙一奎认为.本病多由于下焦阳虚,火衰不能蒸化脾土使然。赵氏《医贯.气虚中满篇》曰;。中满者……属之气虚。……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孙氏更进一步阐析病机云。。由于下焦原气虚寒,以致湿气壅遏于肤里膜外之间,不能发越,势必肿满。(《赤水玄珠.鼓胀说》)在治疗上,两家均强调补火的重要性,但赵养葵从中下焦分别而治,虚在中焦用补中益气汤,虚在下焦用肾气丸。孙一奎则中下焦合治,自制壮元汤中,既用故纸、桂心、附子补命火,亦用干姜、白术、砂仁,运补脾阳。喻昌则倡导。阴气不散。而致。水裹气结血凝。。他所谓“阴气不散。,是言阳衰阴盛,终致水裹气结血凝于腹中。在治疗上则从阴治为治本法。如云;。阴气包裹阴血,阴气不散,阴血且不露,可驱其血乎?”(《医门法津。胀病论》)故本为阴气结聚,阴行血自散。而散阴以溃坚,非。舍雄入九军,单刀取胜之附子”莫属。所以藉附子雄悍辛热之力,以消水之裹,以散气之结,以解血之凝。故他所列治胀诸方,如人参芎归汤、人参丸、小温中丸、强中汤等,皆为一派辛温之剂。至此,鼓胀病机的气、血、水病理观正式确立。
  明清时代对鼓胀治法,亦汇综前说,而赋予新义,且有所发明。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对前人攻补之争,认为。。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之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有是证用是药,不唯水肿,鼓胀或其它诸疾,律应守此。清代怀饱奇《医彻》则进一步提出具体方法为十攻而一补、半攻而半补、十补而一攻等。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更为具体;。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攻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九日,俟其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补三日、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这些,实际上融前人攻补之说为一体,.提出了攻补兼施法。统而言之,从源到流,鼓胀一病的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以上所举数家之言,就足以证明,本病的内容极为丰富,古人的经验甚为宝贵,至今仍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范围] 、. .
  鼓胀属常见病,多发病。就西医学而言,肝硬化,腹腔内肿瘤、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考中医鼓胀辨证论治。 .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如《沈氏尊生书。肿胀源流》曰。。鼓胀……或由怒气伤旰,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说明鼓胀的形成,乃由于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曰久不化,壅塞中焦,隧道不通,渐成鼓胀。
  2.嗜酒肥甘。如《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乃湿热伤脾而成此病。。《兰室秘藏》有,“膏梁之人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说明是嗜酒过度,饮食不节,酿成湿热,损伤脾胃,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壅滞中焦,而致鼓胀发生。
  3.脾虚食积。如《素问.腹中沦》论述了腹满病人,日久脾虚益甚,健运失职,谷气难消,食积滞于胃脘,致脾胃愈伤,积食、水湿交杂不化,可形成鼓胀。《素问识》释曰;“此因脾土气虚,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致虚胀如鼓也。。 《内经》用。鸡矢醴。一方治疗本病,取鸡矢能消积下气,通利二便之功能。
  4.宿有痞块;喻昌《医门法律》曰。。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曰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曰。。水症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其病腹内有结块够强,在两肋间膨膨胀满。。这两段文字,均说明血瘀凝滞于盱脾脉络,久则结块曰渐增大,气机壅滞更甚,中阳不运,水湿停聚,遂成鼓胀。
  5。久病迁延;凡因病久损伤旰脾,导致疏泄健运功能障碍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例如黄疸,本由湿热蕴蒸所致,湿热日久不化,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湿壅益甚,肝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气滞血瘀,渐成鼓胀。它如症积、疟母,久泻、久痢等,日久损伤旰脾,水湿内聚,亦可致鼓。
  6.水毒气结。因捕鱼、摸蟹或洗澡、游泳于血吸虫疫区之河流中,感染致病。如《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这是由于感染水毒(血吸虫)后,迁延日久,脉络瘀阻,肝气不舒,脾气因之升降失常,水湿停着,积渐成鼓胀。另外,关于寄生虫引起的鼓胀,唐容川《血证沦》还记载;。血臌之症……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
  7.寒热内郁;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久腹胀候》曰。。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藏府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说明风寒侵袭,伤人脾胃,导致运化机能失调,水湿停聚,积渐可成鼓胀。李杲《兰室秘藏》亦有。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的记载,乃是指风寒入里,郁而不发,产生内热,脾胃受损,湿热互结,积渐成鼓。死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之说有相似之处。 .
  8.跌扑闪挫。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曰,。血鼓之证,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血瘀不散……。遂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鼓。饮食入胃,不变精而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鼓矣。。此因外伤,血瘀曰久,脾虚不运,水聚而渐成鼓胀。
  二、病机
  鼓胀的病理演变过程,与旰、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病起于肝及于脾 《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这其中肝木克脾的道理,就在于对积块发生部位的论述上,肝之解剖位置在右,而中医认为作用在左(疏土),脾之解剖位置在左,而作用在右(养肝)。所以“盱积在左胁”的病机,是指脾虚正气不足,肝木克脾土,脾受盱克,故症状见于左。脾积在胃脘(右侧)。,是指脾既病之后,湿邪困脾,.壅遏气机,脾土反侮肝木,旰受脾侮,故症状反见于右,而鼓胀的形成,则往往出现左胁症积之后,如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曰;。左胁宿痞,腹渐胀大。。龚廷贤《万病回春》亦记载; 。一人患腹左一块,数年不愈,后发生腹胀。。
  根据《难经》对肝脾相关病理的论述及历代医家有关记载,肝脾失调而致鼓胀的病理机制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使旰郁更甚。肝郁甚,一方面可致血瘀,一方面使脾气愈虚,水湿更盛。水湿盛则困脾使脾更虚,脾阳虚久,必致肾脏亦虚,终至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而成鼓胀。

  (二)病起于脾及于肝 脾病及肝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嗜酒肥甘,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湿浊不化,中气壅滞,蕴生湿热,湿热内阻,湿阻气机,导致肝郁,二是因寒邪、冷食积滞等损伤脾阳,水湿不化,壅滞中焦,气机不利,旰气因之不畅,而成肝郁。肝郁日久,一方面可致血瘀,一方面可致脾愈虚,水湿困脾,终至脾肾两虚,水液不得施泄;小便不利,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而成鼓胀。
  (三)肝脾病变累及肾 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肝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食物、水湿,肾阳可暖中焦,且司膀胱之气化。在病理上,肝,脾、肾之间则互相影响。肝脾病变累及于肾的具体演变过程为。
  1.脾病及肾。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则不能游溢于肾,肾之精气必然衰减,因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则进一步导致脾阳更虚,脾阳愈虚,肾阳愈衰,水湿更加不利,致鼓胀加重。
  2.肝病及肾。旰病及肾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热伤阴,日久形成肾阴不足,旰肾阴虚,其次脾胃湿热,灼伤阴液,肝阴亏损, 日久累及肾阴,以致肝肾阴虚,脾土受伤,水谷之精微不化,气血生化乏源,致旰血不足,则无以相济肾阴,也可致肾精亏损而成肝肾阴虚。盱血愈不足,肾精愈亏损,肾精愈亏旰血愈不足,从而使鼓胀病势日益深重。综合上述,形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脾的功能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在证候上可出现气滞湿阻证。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阻滞气机,即可化热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又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湿从寒化而出现寒湿困脾证。肝脾俱病,肝气郁滞,血瘀凝聚,隧道壅塞,可见盱脾血瘀证。脾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以奉养他脏,浊阴不降,水湿不能转输以排泄体外,病延日久,肝脾日虚,进而累及肾脏亦虚。肾阳虚,无以温燠脾土,使脾阳愈虚而成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荣,或素体阴虚,亦可出现旰肾阴虚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荣,或素体阴虚,亦可出现肝肾阴虚证.以上六证即成为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鼓胀因盱、脾、肾功能相互失调,终至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故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主要病机特点。
  (类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在病因方面,鼓胀的病因主要为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化等,水肿的病因主要为风邪外袭,水湿浸渍,饮食伤脾及劳倦伤肾等。在病机方面,鼓胀的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水肿的病机系肺、脾,肾三脏相干,水液不能正常通调输布,以致水溢肌肤,在临床表现方面,水肿每从四肢目窠开始,继而及于周身,鼓胀则为腹部胀大,四肢一般不肿,严重时才见四肢尽肿。故《医学心悟‘肿胀》说;。水肿鼓胀何以别之?答曰;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表明关键在于审查其肿先起何部位而诊断之。
  2.鼓胀与积证
  鼓胀与积证相区别,积证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鼓胀虽可由积证引起,见青筋暴露,腹部胀大,但并非所有鼓胀皆由积证引起,且主证亦有不同,前者以腹胀大为主证,后者的主证是腹中结块疼痛。不过值得提及的是腹中积块,往往是诱发鼓胀的重要原因。如《医门法律》云。。凡有症瘕、积块、痞块者,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3.鼓胀与痞满
  痞满系指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或虽腹胀不剧,外无胀急之象,鼓胀可兼有腹满,但其腹满必外苦胀急,且常见腹筋起,病程久,有的可于腹内扪及症积等有形之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以腹部膨胀如鼓为主证,在整个病程中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始则肝脾失调,继则盱脾损伤,终则肝脾肾三脏俱损。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故临证首当辨别病性虚实。大抵热者多实,寒者多虚,脉滑有力者多实,脉浮微细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壮者多实,形色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青少壮,气血壅滞者多实,中衰积劳、神倦气怯者多虚。从证候学角度来看,一般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诸证属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诸证属虚。
  2.溯病史。本病形成,常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化等因素有关。其腹部膨胀的形成,常是在致病因素不断作用下,日积月累而成。故当详询病史,以利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3.重腹诊。腹部望诊和切诊应当重视。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为气滞湿阻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水湿困脾证,腹大坚满,腹皮绷急扪之灼热,为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旰脾血瘀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朝宽暮急,为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不舒,多形瘦面黧,为肝肾阴虚证。
  二、治疗原则 .
  本病初期多旰脾失调,气滞湿阻。应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用峻剂逐水。病程日久,咸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盱肾,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一)气滞湿阻
  症状及分析: 、
  腹胀按之不坚一一肝郁脾虚,湿浊中阻。
  胁下胀满或痛一一肝失条达,络气痹阻。
  食少易胀,嗳气不爽一一气滞中满,脾失健运。
  小便短少一一气壅湿阻,水道不利。
  苔白腻,脉弦一一盱郁湿阻之象。
  在气滞湿阻证的病变过程中,若失治或误治,病邪可热化或寒化,若气郁化热,出现烦热口苦,小便赤涩,为转湿热蕴结证。另外,由于“气为血之帅”气滞甚可致血瘀,出现胁部刺痛,头颈胸臂有血痣,为转肝脾血瘀之证。
  治法;疏旰理气,行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汤或胃苓汤加减。
  证偏气滞,以柴胡疏旰汤为主方,证偏湿阻,以胃苓汤为主方,气滞湿阻并重,二方合而用之. 。

  (1)方解
  柴胡疏旰散;疏肝理气,行湿散满。柴胡、枳实,香附,疏旰理气解郁,川芎、芍药,行气活血柔肝,甘草,调和中气。
  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以利水,甘草,姜、枣,调和脾胃。
  (2)加减;腹胀甚者加木香、槟榔以破气行滞,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蒸首乌、杞子,女贞子,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气滞血瘀者,加延胡、莪术、丹参,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二)水湿困脾
  症状及分析。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脾阳不振,水蓄不行,脘腹痞胀,得热稍缓为寒水相搏,中阳不运,精神困倦,.怯寒懒动为湿邪困脾,阳气不展,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为水邪困脾,兼伤肾阳,苔白腻、脉缓为湿盛阳微之象。
  在水湿困脾的病变过程中,若脾虚及肾,出现神倦怯寒、下肢浮肿较甚,有转脾肾阳虚证之势。若腹大如瓮、四肢消瘦如柴、大肉已脱、为脾阳衰败,预后不良。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为主方
  (1)方解;白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木瓜、槟榔、茯苓行气利水,厚朴、木香,草果理气健脾燥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全方共凑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㈤加减: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便溏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气虚息短可酌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中。
  (三)湿热蕴结 .
  症状及分析。
  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为湿热互结、浊水停聚,烦热口苦,渴不欲饮为湿热上蒸,浊水内停,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为湿热阻肠,邪热内胜,小便赤涩为湿热下注,气化不利,面目皮肤发黄为湿热薰蒸,胆液外溢,舌质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为湿热壅盛。 、
  在湿热蕴结证的病变过程中,若热毒炽盛,灼伤血络,可致突然大吐血、便血,若湿痰偏盛,痰浊上蒙心窍可嗜睡甚至昏迷。出血、昏迷是鼓胀病的两大重要死亡原因。另外,本证日久或误治,亦可出现气滞血瘀或湿从寒化证。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舟车丸。
  清热利湿宜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得泄下即止。
  (1)方解:中满分消丸中,炒黄芩、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炒厚朴、炒枳实、半夏、陈皮、砂仁、干姜理气消胀健脾燥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片姜黄活血化瘀,知母清热滋阴,甘草协和诸药。全方作用清热利湿健脾理气。茵陈蒿汤中,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降泄瘀热。全方作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与中满分消丸合用则清热利湿之力倍增。舟车丸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脘腹之水,大黄、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湿,轻粉走而不守,逐水通便。全方作用攻下逐水。
  (2)加减。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或配服犀角地黄汤,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四)肝脾血瘀
  症状及分析。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瘀阻旰脾,隧道不通,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为瘀阻之征,大便色黑为瘀伤阴络,血随便溢,面色黯黑为邪阻下焦,瘀热入肾,口渴不饮为水湿内聚,滓不上承,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在肝脾血瘀证的病变过程中,络脉可突然破裂而大出血。积瘀日久,随着正气消伐而致瘀块逐渐增大,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瘀象明显加重。另外,瘀血内阻,水蓄不行,肝脾受伤曰久可致肾阳亦虚,出现怯寒肢冷,下肢浮肿,腰膝酸软等兼证,若瘀郁化热,燔灼阴津,亦可致虚热内生而出现口燥唇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等兼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1)方解: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当归活血化瘀理气,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行气利尿,官桂、细辛温经通阳助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
  (五)脾肾阳虚
  症状及分析:
  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一一脾肾阳虚。
  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一一脾阳不振、阳气不布。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一一肾阳衰惫不能蒸化水液。
  面色苍黄,或咣白一一肝脾失调,肾阳不足。
  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一一阳虚瘀阻之象。
  在脾肾阳虚证的病变过程中,若水蓄不行,气血运行受阻,可出现脐腹脉络怒张等气滞血瘀之征,若水邪泛滥,溢于肌肤,轻则下肢浮肿,重则胸腹四肢俱为之肿。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偏于脾阳虚的,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偏乎肾阳虚的,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行水,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
  (1)方解。 ’
  附子理中汤,化气行水,温中扶阳。附子,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祛除湿邪,
  五苓散,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猪苓、茯苓,甘淡利湿,通利小便,泽泻,甘寒渗泄、助二苓利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
  济生肾气丸,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山药、山茱萸、熟地,丹皮,滋阴填精。协调阴阳,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利水退肿兼以活血。
  (2)加减: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于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方中,酌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于济生肾气丸中酌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主力。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稍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六)肝肾阴虚
  症状及分析:
  ‘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小便短少一一水气停聚、血行不畅。
  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一一阴虚内热、热伤阳络。
  口燥一一阴虚于内,津不上承。
  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一一肝肾阴虚血亏之象。
  在旰肾阴虚证的病变过程中,由于阴虚生内热,极易出现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等证,由于阴虚内热是在腹中气血水瘀结病理基础上产生,故内热又极易和水邪相搏而致湿热留恋不清,出现溲赤涩少,舌质红绛,苔浊黄腻等症。内热津伤之甚,可致旰风内动,出现抽风痉厥,此为危象。 .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1)方解。
  六味地黄丸,热地、山萸肉、山药,滋养肝肾,泽泻、茯苓、丹皮,清泄湿热。
  一贯煎,生地、沙参、麦冬、杞子,滋阴养肝,当归,川栋子,和血疏肝。
  膈下逐瘀汤,五灵脂、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乌药、延胡、香附、枳壳,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o)加减,若口干、舌绛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潮热、烦躁,失眠、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心以反佐之,以行气化水。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阴亏阳亢,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版、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小便短赤涩少、湿热留恋不清者,、加知母、黄柏、马鞭草.金钱草,目肤黄加茵陈。
  以上诸证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其生理上的关联或病因病理的共性所决定。如肝脾肾之间,气血、水之间、生理相联、病理相因,由于这六方面病理在各个阶段侧重不同,所反映的临床表现各异。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鼓胀不同证型的个性亦要注煮其共性,既把握重点又全面兼顾,才能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
‘ 辨证论治筒表
┏━━━━┳━━━━━━━━━━━━━━━━━━━━━━━━━┳━━━━━━━━┳━━━━━━━━┳━━━━━━━━━┓
┃证型 ┃ 症 状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气滞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嗳气不 ┃气壅湿阻肝郁脾 ┃行湿散满疏肝理 ┃胃芩汤柴胡疏肝 ┃
┃湿阻 ┃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豚弦. ┃虚 ┃气 ┃散 ┃
┣━━━━╋━━━━━━━━━━━━━━━━━━━━━━━━━╋━━━━━━━━╋━━━━━━━━╋━━━━━━━━━┫
┃水湿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 ┃水蓄不行脾阳不 ┃行气利水温中健 ┃实脾饮 ┃
┃困脾 ┃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浮肿, ┃振 ┃脾 ┃ ┃
┃ ┃苦白腻.脉弦。 ┃ ┃ ┃ ┃
┣━━━━╋━━━━━━━━━━━━━━━━━━━━━━━━━╋━━━━━━━━╋━━━━━━━━╋━━━━━━━━━┫
┃湿热 ┃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 ┃邪热内盛湿阻气 ┃攻下逐水清热利 ┃茵陈蒿汤合中满 ┃
┃植结 ┃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溲赤涩,或面目皮肤发 ┃机 ┃湿 ┃分漕丸 ┃
┃ ┃黄,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 ┃ ┃ ┃
┣━━━━╋━━━━━━━━━━━━━━━━━━━━━━━━━╋━━━━━━━━╋━━━━━━━━╋━━━━━━━━━┫
┃肝脾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 ┃隧道不通瘀阻肝 ┃行气利水活血化 ┃调营饮 ┃
┃血,ff ┃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黯,舌紫红或紫 ┃脾 ┃瘀 ┃ ┃
┃ ┃斑,脉细涩. ┃ ┃ ┃ ┃
┣━━━━╋━━━━━━━━━━━━━━━━━━━━━━━━━╋━━━━━━━━╋━━━━━━━━╋━━━━━━━━━┫
┃脾肾 ┃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 ┃水停血瘀脾肾阳 ┃化气行水温补脾 ┃济生肾气丸,附 ┃
┃阳虚 ┃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脾紫, ┃卢 ┃肾 ┃子理中汤 ┃
┃ ┃脉沉弦无力. ┃ ┃ ┃ ┃
┣━━━━╋━━━━━━━━━━━━━━━━━━━━━━━━━╋━━━━━━━━╋━━━━━━━━╋━━━━━━━━━┫
┃肝肾 ┃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心烦失眠.齿鼻时 ┃热伤血络肝肾阴 ┃凉血化瘀滋养旰 ┃合膈下逐瘀汤,  ┃
┃阴虚 ┃或衄血,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虚 ┃肾 ┃六味地黄漏 ┃
┗━━━━┻━━━━━━━━━━━━━━━━━━━━━━━━━┻━━━━━━━━┻━━━━━━━━┻━━━━━━━━━┛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斤(去鳞及内脏),赤小豆1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的虚证。
  2。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适用于鼓胀的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服13~16粒,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泻数次,症状改善,÷般情况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连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应进无盐饮食,并忌鸡、猪头肉等食品。
  3.马鞭草,半边莲,陈葫芦、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一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腹水症。
  (二)针刺艾灸 、
  针刺穴位,可选足三里、石门、神阙、水分等,灸法可取穴脾俞、肝俞、水分等。
  (三)脐疗
  1.红商陆根,捣烂、贴脐上以布固定,用于鼓胀水邪壅盛。
  2.大蒜头、车前草各五钱,捣烂,贴脐上,一日一换。适用于气滞湿阻之鼓胀。
  (四)导引
  I.运动、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2.气胀,上法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

以上均适于鼓胀轻证患者。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避免强烈精神刺激,
  2.饮食勿饥饱失度,勿嗜酒或过食肥甘,
  3.在南方疫区水田工作应采取防护措施,
  4.患黄疸,积聚等病,必须及早加以治疗,.防止病情迁延转化。
  二、护理
  l.饮食宜忌 饮食宜清淡,因食盐有凝滞助水之弊。临床一般采用低盐饮食,在尿量特别减少情况下,给予无盐饮食,待腹胀消除,经过一定时期,酌情逐渐增加其食盐量。血瘀之征明显的,硬质食物尤在所忌。内热之征明显者,辛热之食尤在所忌。湿浊之征明显的,肥甘油腻尤在所忌。
  2。保暖 防止正虚邪袭,引起高热,而发生他变。
  3。养神 要劝说患者安心静养,解除一切顾虑,以助正气胜邪。
  [结语]
  鼓胀系腹部胀大如鼓而言,病因虽有多端,但病理总属旰、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停聚腹中所致。临床辨证,应掌握标本虚实。实证当以疏旰运脾为原则,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理气、化瘀、行水等法。虚证当以补正为主,根据脾肾阳虚与旰肾阴虚的不同,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旰肾之法。注意虚实之间的错杂与转化,重视调理脾胃,把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只看到腹胀有水而不顾整体,妄用攻逐伤正。
  由于本病虚实错综,先后演变发展阶段不同,故临床表现的证型不一,一般说来,气滞湿阻症多为早期,湿热蕴结证为水邪壅盛的实证,寒湿困脾与脾肾阳虚,多为由标实转为本虚的两个相关证型,肝脾血瘀和肝肾阴虚两证最重,前者经脉瘀阻较著,应防并发大出血,后者常为本病晚期,较其它证更易伴发昏迷。
  此外,必须注意,病情向愈以后,还须抓紧时机,进行善后调理,培补正气,以免反复,前人把鼓胀列为风、痨、鼓、膈四大疑难证之一,说明本病在治疗上较为艰巨。但是,只要能够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药物治疗同时加强既病防变和护理保健,多能逐步取得效果。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脐心突起、四肢瘦削甚或出现昏迷,大量呕血,便血者,则多标志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文献选录]
  《素问.腹中论》。。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
  《丹溪心法。鼓胀》。。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医学入门。鼓胀证治》。“虚胀阴寒为邪,吐利不食,时胀时减,按之则陷而软,实胀,阳热为邪,身热咽干,常胀内痛,按之不陷而硬。大概肥人气虚,多寒湿,瘦人血虚,多湿热,都缘脾湿失运布之职。盖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阳,降旰肾之阴。今内伤外感,脾阴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布,上输于肺,下注膀胱。故浊气在下,化为血瘀,郁久为热,热化成湿,湿热相搏,遂成鼓胀。”

  《伤寒杂证保命歌括.胀满》;“如曾因积聚症决,久而成胀者,宜消其积块,则腹胀自平。”
  《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诸如此类,便非培补中气,速救根本,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矣。”
  《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盖治病用药,贵得其宜。病有气结而不散者,当散其结,甚有攻下荡涤,而其气之结仍未遽散者,渐积使然也。今胀病乃气散而不收,更散其气,岂欲直裂其腹乎7收之不能遽收,亦渐积使然,缓缓图成可也。。
  石室秘录.鼓胀治法》。。鼓胀数年而不死者,必非水鼓。水鼓之证,不能越于二年,未有皮毛不流水而死者。今二三年不死,非水鼓,乃气鼓、血鼓、食鼓、虫鼓也。但得小便利而胃口开者,俱可治。”
  《医镜。肿胀》。。鼓胀一症,东垣主寒,河间主水,丹溪主脾虚,论似有异,然各发明内经,同出一源。经曰,脏寒生满病,又曰,胃中寒主胀满。盖人身之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凝结则胀满生焉。。
  《时方妙用.鼓症》。。鼓症属实者,其来必暴……属虚者,其来必渐。。
  《沈氏尊生书。胀满症治》。。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不及,每病根深痼,必三五年后成。治肿补中行湿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更断盐酱音乐妄想,不责速效,乃可万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