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阿庆1120 2018-04-05

魏晋时代的书体,因玄学的兴起,时代审美认识发生了变化,加上在汉末隶书因程式化已丧失活力,所以急剧地衰退下去。

在汉代已成熟的章草,到汉末魏晋开始向今草转化。作为今草的母体。文人书家仍将章草作为学习的重要传统,如皇象、索靖都有杰出的章草作品传世,文献记载王羲之也是善章草者。但随着行书和今草的风靡,章草退到了幕后,并逐渐衰落。

西晋之后,北方的十六国和北朝的书体发展,因文人介人甚少,加上文化中心转移至南方.掌权的少数民族帝王又大多一介武夫而不通文墨,所以新体的进展远不如江南迅速,且显得保守。在民间书写中,尚沿用着汉代质朴滞重的用笔方法,书体演化的尾声在北方久久地存留着。

民间在书体运用上这种保守、落后的现象,与汉代民间书体的活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究其因,一是从汉末以来文人书家就十分重视新书体的研究和练习,发展速度甚快,二是南北朝时代动荡.民间工匠在新体运用上落后于优闲的士族文人,加上汉代石刻发达,传统的刻石程式对刻工有相当的约束,所以从民间以石刻体系为主流的作品和经籍抄书手的作品中,仍可看到残存着的篆、隶旧体用笔与楷书新体用笔的交叉和混合。风行于当时的新体草书和行书在石刻作品中几乎没有痕迹。

由于时代的动荡变迁,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魏晋玄学的风行与道教、佛教思想的传播,对书法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自汉末书法进入自觉时期以来,文人流派书法更加朝个性化、艺术化的方向迈进。文人流派书法的勃兴使书法理论与技法日趋成熟,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晋之后,南北分裂的局面,客观上造成了南北书法发展的不一致,这种现象也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包山简“全”“ 夫”、清华简“王”字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元和四年简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熹平元年瓮题记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居延新简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还所掠记简 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永寿二年陶瓶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诣鄯善王检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朱然名刺 ▲ 南疆丘男子木简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魏晋南北朝民间墨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