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358】刘晓:基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简史”知识的“神话主题阅读”

 biyuntian392 2018-04-05

本文作者是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刘晓。刘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与经典,在整本书阅读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2017年我主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学术引领”专栏时,约了他这篇稿子。

【一】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神话阅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中以单元形式出现的神话主题阅读教学来看,主要是把经典的神话文本片段视作“文学文本”来设计“单篇精读教学”流程。教学目标往往表述为“引导学生了解并初步理解部分地区(以中国为主)的神话故事,在神话故事中感受生活于该地区的我们人类祖先(以中国为主)神奇而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他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神话思维启蒙。”


遗憾的是:教学设计流程的落实,却往往止步于对神话文本故事情节的梳理,感受“古人伟大而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或者以读促写,让儿童发挥其天然就有(却未必只有通过这几个神话文本才能激活)的想象力去凭空创作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或者改写、复述等等)。


教师很少就“感受他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神话思维启蒙”设计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创造、传承神话文本这一古老人类行为做出更深层的思考,并引发后续的自主阅读。


教学时间分配上也很少涉及这个部分。即使涉及,常见具体落实方式也是推荐阅读某本神话故事书并写读后感——多数儿童倾向对“神话”故事情节做“文学化的梳理”与价值判断上的简单品读。


且绝大多数儿童倾向于去阅读近人创作的充满“神话”元素的“小说”作品,而非原始“神话”经典——因为儿童在自主阅读状态下天然追求故事情节上的“可读性”,并将之等同于“文学性”。从“可读性”这一阅读维度看,原始神话经典反而显得没有优势了。


语文教材里都是“文学”文本吗?神话文本是“文学”文本吗?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两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再进一步具体细化——
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神话思维?
近人神话题材作品是对原始神话母题和文本的再创造——能互相简单替代吗?
初中学龄段,启蒙儿童对神话思维的关注与思考,其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何在?


思考至此,我们须达成一个共识:批判性思维的启动步骤就是“质疑”——通过暂时悬置思考过程,并对组成思考过程本身的看法与事实再做区分和思考,以此来避免惯性思维裹挟的认知盲区将我们带入偏狭的认知状态。按余党绪老师倡导的批判性思维特质来看,这是种“温和、理性、多元”的思维习惯,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更不是恶意的标新立异。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将决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表述,并进而决定了如何设计相对更合理的完整阅读教学流程。

【二】基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简史”知识做“初中神话主题阅读”的必要性
(一)、何为“神话”?
现代关于“文学”的狭义定义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428页.]。


而对“神话”的狭义定义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212页。]


若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评估上述定义的解释文本,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论:
(1)、古代人民在创造神话文本时从未把它视作狭义的文学文本,而是将其视作认知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知识与真理。“‘一般来说,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高尔基:《苏联的文学》,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3 页。]。这种说法对中国影响最大,但古人创作神话是‘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意识不到的形式,因此不是艺术概括。而且艺术概括一词过于笼统,无法体现神话的特点。”[杨娟:《浅论中学神话教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对于现代人而言,神话早已不再作为“知识、真理”而存在了。但它在被创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迷人的想象力以及与客观现实世界一一对应的令人赞叹的某些细节,都使其成为后来不少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戏剧作品)赖以生长的不竭源泉。

(3)、虽然有的文本中含有大量神话元素,但这些文本在被创造时,已经不再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和美丽向往”。对同样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我们现代人有了更为“科学”的认知,更新为不同于古人的知识与真理。此时,神话已经退居为文学的重要源头,又或者成为传统习俗、宗教的深层内核。这些文本,是对神话元素在文学意义上的重新组合以及艺术化地再创造——我们理应把这些“文学文本”和之前的“神话”文本区分开来思辨阅读,不能简单等同。

(二)、何为神话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儿童的思维与神话的思维是相通的” [李竹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之神——中国神话教学新思考》,《江西教育》,2016年第4期,第31页。]。这意味着儿童天然适合阅读神话文本,且儿童在系统接受现代知识教育之前,其认知世界、自身的心理机制与我们现代智人的祖先极其相似。低幼龄儿童会倾向用自身感受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属关系、社交规则来“投射”、理解其正在凭借人类本能去认知的事物,他们会无意识地将非人的存在“拟人化”成与自己类似的“存在”;运用联想、想象将看上去类似的局部特征对应起来,将局部所代表的事物整体联系起来,有时还会尝试通过施加作用于一方而去影响与之相联系的另一方——这种弗雷泽在《金枝》中称为交感巫术、模拟巫术的智人行为背后,就是“神话思维”。


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提出这样的看法:智人祖先之所以能跳过需要漫长“生物基因进化”才能弥补的劣势,从非洲走出,甚至在第二次走出非洲时消灭了定居欧洲的脑容量、体格远高于智人的尼安德特人——那是距今六万到七万年前,智人祖先第二次与尼安德特人在丛林法则下竞争生存资源,这次他们带来了相对精密的语言、精良的石器、过人的免疫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距今两万五千年前到三万年前,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死在了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境内)。后来,智人一跃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正是缘起于一场足以被称为“文化进化”的“认知革命”——智人擅长凭借神话思维、巫术思维“建构虚构的故事”并“传颂、改写它们”,对于虚构故事的文化认同使得早期智人能有效大规模合作,因应快速改变的挑战,调整社会行为。


儿童思维(children's thinking)是指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青春期结束这个阶段的思维活动。西格勒在结合自己对儿童大脑结构阶段性发育的研究、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阶段性发展的建构理论以及与其同时期的俄国心理学家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社会认知”学说后,提出儿童认知世界及自身的思维特征有着阶段性发展的规律,除了受到大脑结构阶段性发育变化的影响外,其与特定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也会影响儿童思维的阶段化发展。[[美]西格勒(Siegler , R . S)著;刘电芝等译:《儿童思维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9月第1版]

大多通过口头创作(尤其是在文字尚未被发明的“史前时期”)的神话文本,其本质是古人类集体无意识创造并在传承中不停嬗变的原始认知记录和原始史话,其中结合了大量的想象与联想。这些原始认知记录和原始史话之所以在被创造及传播过程中,会被不停地编辑、修改,是因为不同的生活经验背景促使古人很可能无意识地将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添加进去,把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置换、变形、压缩或者干脆移除,这使得神话文本和梦境的产生极其类似。[注: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指出人类无意识领域的思维活动为了能通过“梦的审查机制”在意识领域符合文化道德标准地表现出来,也会通过“置换、变形、压缩或者干脆移除部分信息”的策略来逃避审查机制的道德审查,最终形成梦境本身。有时,梦境似真似幻,让人很难区分梦境与现实。]当然,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关于同一位神祇或古代英雄的神话会有不同版本的文本流传至今。神话这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梦幻特征,极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特定文化区域长期形成的习俗、文化、思维习惯、传统价值观等也就传承于无痕了。

相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低学龄段的绝大多数儿童更喜欢阅读神话故事神奇的特质,这也是因为低学龄段的“儿童的思维与神话的思维是相通的”,他们更在意神话神奇的一面,而不会质疑文本叙述非理性的一面。可是初中生则不然。

这意味着:
(1)神话思维、巫术思维是智人祖先一种本能的思考习惯,如今依旧影响着我们;
(2)初中学龄段,启蒙儿童对自身神话思维的关注与思考,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习惯的有利的切入点;
(3)近人神话题材作品不能简单替代原始神话文本在神话思维启蒙上的教育作用,也只有尽量多阅读不同地区古人创作的经典神话文本,才能更真切地体会依附于不同地缘文化的智人是如何创造性地认知世界与自身,建立起智人文明,并如何进一步影响作为现代智人的我们的;
(4)初中学龄段,不能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经典神话文本视作一般的“文学”文本。而应置于创造、传播它们的初始语境中去解读它们被赋予的意义,这就要为初中生提供足够的“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简史”知识作为合理解读神话文本意义的“必要支撑”;
(5)设置必要的驱动问题,促成课后自主阅读的发生,在神话文本的种类、数量上保证阅读体验的丰富性。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一直主张“不要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初中阶段,培养基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简史”知识做“初中神话主题阅读”的读者,才更可能做好“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的准备,即批判性思维习惯所具备的“温和、理性、多元”。

【三】关于“神话主题式阅读”的理论阐释及步骤设计说明
(一)、何为主题阅读?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在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二章[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8~21页。]中提出:阅读是分层次的,且高层次阅读同时也包含低层次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按照从低到高排序,“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 ,分别是——


第一层“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第二层“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第三层“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比前面两个层次的阅读更复杂、更系统化。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分析技巧,十分专注地追寻理解。与检视阅读相比,也可以说是在无限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第四层“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层次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阅读。有时也被描述为“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读者会读不止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涉及到的主题。最终甚至能够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及过的主题分析。这是最主动、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最值得你去努力学习如何做到的阅读。



(二)、神话主题式阅读的步骤设计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罗列了“主题阅读”的基本步骤,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初中学龄特征与大致匹配的阅读能力,可做如下设计:
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A、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⑴针对你要研究的神话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目。可从“语文阅读课学习手册”中本单元推荐书目中选取,也参考图书馆目录做调整。遇到寒暑假,则鼓励选择超过两本,便于展开对不同地区神话做类似章节文本上的比较阅读(通常是群文阅读形式)。
⑵快速浏览这份神话书目上所有的书的目录,确定哪些章节与你的神话主题相关,并就你的神话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1)、查找、整理:什么是“神话”?(2)、古人为何创造神话?(3)、你有喜欢的神话故事吗?尝试列出几条你喜欢它的理由。


B、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⑴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具体主题关键词有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⑵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比如按照神话种类来分,我主要集中阅读不同神话文本中的“创世神话”( 也可替换成“大洪水神话”、“部族战争神话”或者“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与传说”等 ),尝试尽可能找到文本中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尽力用中立的词汇去表达。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⑶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比如:都是创世神话,为何盘古创世有不同版本的细节描写?为何女娲造人、盘古造人的神话文本都存在,但后者却不像前者一样广为流传?同为大洪水神话,文中人物不同反应很可能表达了一种当时先民怎样的认知观念?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习惯还有什么影响……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⑷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比如:都是创世神话,主要议题:为何造人的材料有的是土石(中国、古希腊),有的是食物(玛雅人)?次要议题:玛雅神话中造人用的玉米粉究竟几种颜色?通过这样虚构的故事情节可以了解释玛雅人当时怎样的认知?


⑸   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对话来并列。[[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88~289页。]比如:关于神话文本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须尽量使用原文词汇,以保证减少误读的可能。

(三)、神话主题式阅读的配套资料
1、推荐合适的神话版本和阅读书目
(1)推荐合适的神话版本很重要
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将课外同步阅读的时间纳入考量,以便课堂上分阶段交流、讨论并生发下一阶段自主阅读的动机(基本设定为四周左右);
同时,必须预备推荐兼顾中外的、容量更大的神话文本以供阅读。





2、阅读手册的设计及使用——初步尝试
主题阅读时间跨度大,初中生需要要有一份类似“地图”的指南文件来支持自主阅读,现将我校“语文阅读课程”设计的“阅读手册”分享在文末,还请方家多批评指正。
大致流程如下——
A、课前完成预习问题的书面表达,力求清晰、准确;


B、课上:


(1)分享自己喜爱的神话故事及喜爱理由;

 

(2)倾听他人的故事及理由,并尝试归纳一共有几种理由(反思自己的阅读倾向,同时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若有新想法,可用关键词简洁的增补于预习题目边;就古人创造神话的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合理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意见后的新看法;若有新想法,可用关键词简洁的增补于预习题目边;讨论“什么是神话”,提示查找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并尝试用思维导图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定义语句内部的逻辑结构,把握神话核心特点,尝试区分神话与非神话。若有新想法,可用关键词简洁的增补于预习题目边;教师简介推荐阅读书籍特点,要求尽量整书阅读一本,并至少再选一本挑着泛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