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2018.04.05 文/韩霞 壹 昨天和一个读者聊天,谈起了小时候的事情。 她有两个哥哥,小学毕业的时候考上初中,家里没有钱,就辍学了。 爸爸很爱她,妈妈不是太喜欢女孩子。她13岁就开始在家干农活,十四五岁干农活一个人能顶三四个人。 17岁,自己一个人去广州打工。 第二年认识了男朋友,半年后结了婚,19岁就有了孩子。 尽管已经当上了妈妈,感觉自己还是个长不大的小孩子。 22岁,父亲走了,感觉天塌了。 从父亲走的那一年,才感觉到自己长大了。 受了委屈,有了麻烦,不知道找谁去说。感觉没有人关心她了。 和母亲说,除了增加她的担忧和烦恼,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原本和母亲的关系就不是太好,所以她遇到什么事也很少和母亲提及。 没有了父亲,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拿主意了。 当上了母亲没感觉自己长大。父亲的离去,让她感觉从孩子变成了成年人。 就算是我们成为了父母,只是比以前辛苦一些,劳累一些。 可在精神上,因为有着父母,还有地方任性,撒娇,有了事还能找父母商量,受了委屈还有地方倾诉。 特别是女人在婚姻里受了委屈,除了回自己的娘家找爸妈,还能去哪里? 其他的人,谁还会如此的在意你的幸福与快乐? 其他的地方,除了有父母的自己家,哪里能够来去自如? 没有了父母,所有的一切,只有自己承担了。 贰 我和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却都承受着亲人离世的悲伤。 她22岁经历了丧父之痛,感觉天塌了。 我25岁失去了母亲,天没塌,家没了。 那一年回老家,隔壁的奶奶问我:“孩子,以前每年回来都有娘在,今年娘没有了,是不是感觉很扫兴。” 听到这句话,我立马哭了。 何止是扫兴,感觉自己以后再也没有家了。 虽然有父亲,可没了母亲,家已经是残缺不全了。 很多事,有关还是无关,也都会和母亲的离开扯上关系。 第一次去婆家,受到了冷遇。 坐了汽车再坐火车,从河南到山东,哭了整整一路。 那时候认为:他们都欺负我,欺负我没妈了。 那是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春节。 后来才懂得了,他们怎样对我,和母亲的离去并无太大关系。 欺负与否,也在于自己怎样理解。 不管是失去了父亲,还是失去了母亲,都会感觉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孩子。 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年龄段,20岁,30岁,还是40,50岁,我们还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在以父母为核心的家里,我们会得到照顾,呵护,疼爱,关心。 只有父母,才会无所求无条件的对我们好。 在自己的小家里,对孩子,同样是亲情,更多的是承担责任与义务。对另一半,更多的是相互扶持。 所以,我们贪恋大家庭的温暖。不管会不会一起生活,父母在,我们的心里就踏实,就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家就散了。的确是这样。我们想当一个孩子,却没有了资格。 叁 母亲的离开,是我一直不敢触碰的伤痛。 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我不上学,家里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些? 如果毕业后我能很快的挣到钱,会不会给母亲一些安慰? 如果母亲能多活几年,该有多好。母亲的一生,太辛苦了。 世上没有如果。 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前些年,所有关于母亲的文章,一概不看,更不要说写。 其实一直想写自己的母亲,但每次一提笔,便会泪流满面,无法继续。 母亲离开的伤痛淡一些了,父亲又走了。 有时候睡梦中醒来,走在路上,坐车时,吃饭时,聊天时,想起来,感觉都是恍恍惚惚的,不真实。 父亲真的是再也见不到了吗? 一年前,还是好好的。 三八节回老家,父亲第一次生病住院,那时候认为父亲的身体并无大碍,再有个十年八年的好时光没问题。 暑假回老家,父亲又生病住院。病情得到了控制缓解,出院的时候,还认为父亲最少能坚持个五六年。 可是只隔了两个月,父亲的病情便加重了。 国庆节回去,父亲连走路都有些困难了。去了医院,再也离不开氧气了。 又过了两个月,父亲就永远的走了。 我有一个世上最爱我的母亲,还有一个天底下最好的父亲,可是他们都不在了。 当我们还没长大的时候,他们就老了。 当苦日子过完,好日子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却都走了。 肆 我想一个人的长大,不再是一个孩子,应该是从父母都离开的那个时候吧。 家里有父亲,有母亲,我们仍然会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个幸福温暖的家,随时为我们敞开着大门。 他们也一直会等着我们回来。 我们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给不了我们多少物质上的财富,却可以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温暖,给我们一个家,一个避风的港湾。 我们总以为父母还有很多很多的时光,陪我们走很远很远的路,看很多很多的风景。 看着我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却从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会都不在了。 父母都离开了,我们从孩子变成了大人。 没有了父母,没有了避风的港湾,我们被迫长大了。 -作者简介-韩霞,专栏作者,多撰文两性情感,婚姻家庭。爱听故事,更爱讲故事。写风花雪月,过平凡生活。世间的悲欢离合,让我细细讲给你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