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8易武茶(说茶网主编艾文华摄) 喝茶,是训练出来的嗜好性习惯,研究研究小孩最早对“甜”的偏好,不难发现“甜”是一种近本能的需要,因为人类大脑活动离不开糖分。而对“苦”、“涩”的习惯,是需要训练的。从学喝茶到会喝茶再达到“嗜好”,要走一段路,所以茶客们对“好茶”的感受是有差异的,没有必要统一起来。 我认为,中国人喜好春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祖上传下来的观念习惯,二是春茶固有的优质特性。 在我国祭祀文化的祭品里,早在周朝,就有“三牲三诧”的记载。所谓“三牲”分为“大三牲”和“小三牲”,大三牲指羊头、猪头和牛头;小三牲指鸡头、鸭头和免头(有的指鸡、鸭、鱼),后来把鸡、鱼、猪也称三牲,是夏、商、周三代所用牲祭的统称,重要的祭祀都是大三牲。所谓的“三诧”,指的是酒、茶、水三种“液体”饮料。“诧”是古代对茶的别称。民俗里的“牲醴”,“牲”是动物(牲口),“醴”是甜酒。用“诧”为名统领“三诧”,足见古代对茶的重视程度。 以茶为祭的正式记载,至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才始见及。该书《武帝本纪》载,永明十一年(493)七月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祭祀时的“茶祭祀”文化,是中国茶图腾的一个缩影。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三牲”和“三诧”(“三诧”中的水液,后来演变成了“水果”、“果实”),都是非常难得的稀罕物,表明祭祀的精神实质是“拿出自己最好的奉献出去”。这一点,成为后来宗教“舍得”的哲学思考。在心理和习俗的双重作用下,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便虔诚的奉献出最好的东西来表达诚意。 “春祭”是中国祭祀文化十分重要的习俗。古代春祭,于二月春分时节开始扫墓祭祖。扫墓前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祭完之后,才分房(支系)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从春分或更早开始,最迟至清明要完成。这种习俗,使早春茶成了十分重要的祭祀用品,各地都有需求,总量巨大,供不应求。 历史上春祭用茶,在皇帝和士大夫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唐代将皇家贡茶园设在浙江的顾渚,宋代贡茶基地扩大到南方的福建建安,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寒冷年景顾渚茶晚发耽误了祭祀活动。卢仝“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宋代将贡茶分为细色十纲和粗色十纲,扬鞭催马送早春茶进宫,确保皇帝春祭之用等等的史料记录,都表明了当时“贡茶优先”的社会背景。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千五百多首古代茶诗里,许多都是赞美春茶或表现春茶的。更加说明,中国人爱春茶,是一种观念,一种传承,一种社会风气,渐渐慰为习俗,成为千百年来众多农谚、歌曲、文学作品表现的对象。 有的书籍里,甚至说古代只采春茶,不用夏秋茶。是不是古代就真的不利用夏秋茶呢? 回答是否定的。我国利用夏秋茶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大家知道,今茶者古作“荼”,“荼”是古代对茶的称呼。在《诗经》里,有“荼”字出现的有五首诗歌。其中《豳风·七月》这样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记录了七月“采荼”的劳作情景,说明从周朝至春秋时期,古人是采摘利用夏秋茶的。 茶在古代还有一个称呼是“荈”。晋代杜育的《荈赋》,是我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著作,比唐朝陆羽《茶经》早四百多年,被陆羽三次引用入《茶经》,可见其在茶史研究中地位之高。《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描述了一幅秋茶采摘的画面,说明汉晋及至唐代,一直都在利用秋茶。我们在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时,不应排斥夏秋茶,只有这样,中国茶史和民族茶文化才是完整的,一体的。 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看,春茶确有优质的基础,“外形美、香高鲜、味醇厚、韵持久”四大特点,几乎六大茶类都有规律性表现。 茶的品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外形,主要包含嫩度、条索(形)、色泽、匀净度四个要素,它们共同构成春茶的“品相”。且不论嫩度和匀净度,因为不同的茶类,有各自采制的标准要求,有单芽的、单片的(瓜片)、一芽一叶的、一芽二叶的、一芽三叶的、也有用“开面”的(铁观音、乌龙茶),各有至妙,强求不妥。 故知,嫩度不能代表春茶的优质。采摘是否匀整,属农艺措施问题,并非春茶这个季节的专利。因此,春茶的形体美,与时空优势有关,是春季特殊的自然条件,凸显了春茶“形体肥壮、色泽润泽”两大特征。 《茶树生理学》揭示了一个规律:多数茶树在气温回升到10℃、土壤温度回升到12℃以后,就会缓慢萌动生长。在10~25℃范围内,茶树的生育速度随气温、土温升高而加快,其中,大部分茶树品种在18~25℃范围是最佳的生育温度。 当气温超过28℃以后,茶树生育速度放慢;当气温超过30℃,茶树会出现呼吸气孔关闭的“午休现象”;当气温超过32℃,能引发茶树的“热害”;高温还往往伴随着“干旱”,引发“旱热害”。 不难发现,春季的气温土温条件,基本处于茶树生育的最佳温区。茶树白天光合作用强、光合效率高,生长快;春季夜间低温,减少了茶树的“呼吸消耗”,茶树的净光合产物积累多,这就是春茶“肥壮”、内含物质丰富的根本原因。这个优势,是其它茶季无法比拟的。 就茶品的色泽而言,春茶是全年最“油润”、最具有“光泽”感的。导致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茶里的果胶含量以春茶含量最高。 不管哪个茶类,做过手工茶的师傅都知道,春茶在杀青揉捻时,是最粘手、最容易成条甚至结成团块的,到了春尾茶、夏茶、秋茶,成条性减弱,甚至无法揉捻成条。这是春茶鲜叶果胶含量多的有力证明,也是春茶“光润华美”的原因。许多陈年普洱茶,无论生茶熟茶,表面有“油光感”,其实是采用了春茶的表现。这个特点,也是鉴别普洱老茶品质是否优异的技巧之一。 其次,春茶香气高而持久,清馨鲜爽,是其它季节的茶无法比肩的。大家知道,影响茶叶鲜爽度的物质,是茶里的含氮物质总量,主要是氨基酸。 氨基酸是一个大家族,起关键作用的是茶氨酸。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决定于茶树自身的生理代谢。茶树生理代谢主要有氮代谢(N代谢)和碳代谢(C代谢)两种。氮代谢的产物是含氮物质,碳代谢的产物主要是糖分。 就是说,若要茶叶鲜爽,就要增加茶树体的氮代谢。氮代谢旺盛的结果是树体上形成大量的枝叶;碳代谢旺盛的表现是出现大量的花果。春季不是茶树的开花结果期,树体上是没有多少花果的,表明春季的茶树氮代谢旺盛,优于碳代谢。所以加工出来的茶品自然就会鲜灵高香。 每年夏天,我们能看到茶树上一年的茶果正在成熟时,当年的茶花也开始缓慢分化发育,到6月底7月初,开始现蕾,8月左右能看到茶树开花,9月以后进入盛花期,茶果也同时开始灌浆,至11月完全成熟。换句话说,从6月到11月,茶树上主要是三种器官在生育:一是芽叶、二是上一年的茶果、三是当年的茶花。可见,夏秋季是茶树碳代谢比较旺盛的季节,其结果,导致了夏秋茶鲜爽度不如春茶。 第三,春茶优在“滋味醇厚”。这一点,无须多加赘述,因为千人千味,滋味浓淡各有所好,也可以通过调整冲泡方式来获得各自喜爱的口感。我们用“醇”来表述各种呈味物质之间的协调度好的共性;用“厚”,来强调内含物的多,以区别于秋茶的“淡”。 我们没有用“浓”或“强”来突出春茶的内含物,是因为茶汤水浸出物的多少,更多取决于采摘等级和揉捻程度。同等级茶品,茶条紧的味道浓,茶条松泡的味道淡。 总体说来,茶树经过越冬期的调整和休养补充,春茶营养物质较为丰富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与春茶不是根系生育全年最高峰有关,茶树根系需要留用的营养不多,消耗少,根的营养贡献率最大。加之春季花果代谢弱,花果消耗的营养少,所以春天的枝叶得到的营养供给是最充分、最集中、最有保障的。这也是导致春茶形美肥壮的又一原因。 最后,新茶热饮,别有风味,春茶的美,还在于韵致诱人。这是人们心理对春茶美好的整体感受,黄庭坚《品令·茶词》所咏的春茶韵致美,是最耐人寻味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的确,读懂了黄庭坚的《茶词》,不爱春茶都难。(作者:徐亚和,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著名学者、茶叶专家,来源:普洱老爷) 关于更多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红傧微信: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