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脉四逆汤--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通脉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12g 干姜9g 上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医家对本方药味组成持不同看法,如柯韵伯、钱潢、汪 琥等人认为本方条文中已明言有“脉微欲绝”、“百色赤”等症, 故人参、葱白两味药势在必用,不应附于方后待证而用。如方中 无人参、葱白,则不得名“通脉”,此说应从之。 (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主治] 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色赤,身反不 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临证加减) ,
1.原方后载之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 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呕者,加生姜二两(6g);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 两(6g)。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按:后世医家对此“加减法”有异义,乃非张仲景原意.如 钱潢曰:“加减法,揣其词义浅陋,料非张仲景本意,原文中已 先具诸或有之证,然后出方立治,则一通脉四逆,其证皆可该 矣。岂庸续用加减耶,况其主意陋劣,要皆出于鄙俗之辈,未敢 竟削,姑存之。以备识者之鉴云。”此说应从之。
2.少阴咽痛:加桔梗。[江苏中医,1965,c8,:93
3.少阴格阳证:本方加芍药、麦冬、知母。[中医杂志,1962, (2);143
4.本方加生石脂、人参、茯苓,治阳气欲脱之下利。
5.本方加党参治寒湿霍乱。 6.本方加党参、茯苓、葱白治少阳寒化证。 7.本方加葱白治戴阳证。 8。本方加威灵仙,羌活治痛痹。

)通脉四逆汤证(370) [原文] 下利清谷,衷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提要] 虚寒下利,阴盛格阳证治。 [释义] 里寒外热,即里真寒外假热,为本条证候病机之所在。里寒乃指脾肾阳衰,阴寒内 盛。真阳衰微,火不暖土,故见下利清谷;阳不摄阴,故见汗出;阳衰四末失温,故见 肢厥。其外热乃因阴盛格阳所致,据少阴病篇317条通脉四逆汤证,其症当有身热反不 恶寒,其人面色赤等。证为脾肾阳衰,阴盛格阳,故治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 外。方义与临床应用等皆见少阴病篇。 . [选注] 成无己: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 出而厥者,阳气大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注解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法)) 方有执:下利,故日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阳不固也。通脉四逆救表 里,通血气,而复阴阳者也。(<伤寒论条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程知:前少阴篇中,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 人面色赤者,用通脉四逆矣。此虽面未戴阳,而汗出有亡阳之虞,安得不主用姜附也。 ((伤寒经注.厥阴证治)) 钱天来:此又主外热非表证之辨也。言下利清谷,则里寒已甚,而又外热,似有表 邪,然犹自汗出而四肢厥冷者,乃冱寒在内,逼阳于外,其外热非表证也。真阳大虚, 卫气不密,故汗出而厥,非前郁冒之汗也,当于四逆汤内倍加干姜,名通脉四逆汤主 之。((伤寒溯源集。厥阴篇)) (医宗金鉴):下利清谷,,里寒也;身有微热,外热也。……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 之变矣,故主以通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厥 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评述] 本证里寒外热,即真寒假热,注家认识一致。钱氏“外热非表证”之言. 尤为明确。对外热的表现。成氏认为是“身热不解”, (金鉴>言“身有微热”,皆是。 对汗出的病机,方氏言“阳不固也”,钱氏言“真阳大虚,卫气不密”,从阳不摄阴立 论;而程氏言“有亡阳之虞”, (医宗金鉴)言“已露亡阳之变”,乃从阳气外亡解释。 其实两种认识的本质还是一致的。
三、通脉四逆汤证(317)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衷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 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五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提要] 阴盛格阳于外的证治。 [释义] 本条的辨证眼目是“里寒外热”。 “里寒外热”既是对下利清谷、手足厥 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等症状的概括,亦是对病的概括。其“里寒”是肾阳虚衰而 阴寒内盛,故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证;其“外热”是虚阳被格于外的假 热,阳虚阴盛,证当恶寒而不恶寒,故曰“身反不恶寒”,是虚阳浮越于外的表现。综 言之,“里寒外热”实为里真寒而外假热。“里寒外热”正是本条病机和证候特点。 “其人面色赤”一证,虽是阴盛格阳证的临床主要表现,从条文文字叙述来看,紧 接“身反不恶寒”之后,属“外热”之象。但细观之,通脉四逆汤的方后注中,有“面 色赤者,加葱九茎。”可见“加葱九茎”是属随证加减之列,故而“其人面色赤”亦当 属或有之证,不得作为通脉四逆汤证的主证。阴寒内盛而见“面色赤”后世称之为“戴 阳证”,即阴寒内盛而虚阳被格于上,与阴寒内盛而见身反不恶寒的阴寒内盛而虚阳被 格于外,同为格阳证。其证治,格阳于外者,治以通脉四逆汤;格阳于上者,治以白通 汤。 由于本证属阴盛格阳之证,证情多较重笃,变化亦较多,是以多或然之证。若阴寒 内盛而虚阳被格地上,则可见面色赤之证;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可见腹痛;阴寒犯 胃,胃失和降,则可见干呕;虚阳上浮,郁于咽嗌,则可见咽痛;阳气大虚,阴液内 竭,其利止非为阳回而为阴竭,故可见止脉不出之证。 本证之身反不恶寒、面色赤、咽痛等证皆属虚阳浮越之象,与阳热实证不同,临床 须善于鉴别。阳浮于外的身热或身反不恶寒,必有众阴寒内盛之证,病人虽觉热而热必 不甚,并且久按之则不热;阳热实证之热,多为里热熏蒸,按之灼手,必有口舌干燥、 大渴引饮之证。虚阳浮越之面色赤必红而娇嫩,游移不定,且必伴有其他寒证;阳热实 证的面赤,是面部通红而不游移,如阳明病的“面合赤色”,且必伴有其他热证。…… [选注] 成无己: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 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注解伤寒论.辨 少阴病脉证并治>) 张隐庵:此言通脉四逆汤治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也。下利清谷,少阴阴寒之证,里 寒外热,内真寒而外假热也。手足厥逆,则阳气外虚,脉微欲绝,则生气内陷,夫内外 俱虚,身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乃真阴内脱,虚阳外浮,故以通脉四逆汤主之。夫四逆 汤而曰通脉者,以倍干姜.土气温和,又主通脉也。(<伤寒论集注。辨少阴病脉证篇)) 喻嘉言:下利里寒,种种危殆,其外反热,其面反赤,其身反不恶寒,而手足厥 逆,脉微欲绝,明系群阴隔阳于外,不能内返也,故仿白通之法,加葱入四逆汤中,以 入阴迎阳而复其脉也。前条云脉暴出者死,此条云脉即出者愈,其辨最细。盖脉暴出已 离根,即出则阳已返舍,繇其外反发热,反不恶寒,真阳尚在躯壳,然必通其脉而脉即 出,始为休征。设脉出艰迟,其阳已随热势外散,又主死矣。((尚论篇。少阴经前篇)) 尤在泾:此寒中少阴,阴盛格阳之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阴盛于 内也;身热不恶寒,面赤色者,格阳于外也。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 散于外,故显诸热象,实非热也。(<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陆渊雷:四逆汤为少阴主方,本方即四逆汤倍干姜,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与四 逆证同,更有不恶寒面赤等格阳证,比四逆尤重耳。其或然诸证,亦皆本方所主,腹痛 者,肠寒而蠕动亢进也;干呕者,胃中枯燥之故;咽痛者,咽喉枯燥之故,皆阳亡而津 不继也;利止脉不出者,因腹痛下利时,肠蠕动亢进而腹腔充血,上肢为之贫血故也。 (<伤寒论今释.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通脉四逆汤证,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性质为真寒假热,证情较四逆 汤证重,所以治以通脉四逆汤。本证可治的关键,全赖尚有一线残阳。若无面色赤,身 反不恶寒等象,则属纯阴无阳之死候。((伤寒论译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刘渡舟:本条所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少阴阳气大衰,阴寒内盛的 反映。阳衰亦必导致营血不足。阳衰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营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故 “脉微欲绝”。由于阴寒太盛,将衰弱之阳气格拒于外,因而出现了“身反不恶寒,其人 面色赤”的内真寒、外假热的阴阳格拒之势。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出现手足 厥逆。……少阴阳衰寒盛,寒凝气滞则或可见腹痛;阴寒气逆, 胃失和降则或可见于 呕;少阴虚阳循经上浮,或可见咽痛;阳衰阴竭,化源已断,或可见利止、脉不出之 证,举诸多或见证,以示阳衰阴盛证候变化之多端。综上所述,证为阴盛格阳,虚阳外 浮,甚是危重。若不及时救治,恐有大汗亡阳之变。当急用通脉四逆汤,以宣通内外, 破阴回阳为治。(<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程昭寰:本条应与370、390两条合参。但本条是论少阴阴盛格阳的主要条文。所 谓主要条文是说叙证清楚。“里寒外热”是本证眼目。“里寒”是“下利清谷,手足厥 逆,脉微欲绝”。其阴寒内盛的程度远较四逆汤为重。下利发展到完谷不化,肠胃已丧 失腐熟水谷之力;因阳虚已极,手足冷发展到既厥又逆,阴寒极盛;脉象由“微”而变 得“微而欲绝”,几至无脉,阳虚鼓动无力,阳虚之程度可想而知。“外热”,是指“身 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因阴阳几将离决,真阴内脱。虚阳外浮。 “反不恶寒”的 “反”字,说明本应恶寒,现“不恶寒”是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出现阴阳格阻之象。 “其人面色赤”,显然有别于阳明“面合赤色”,乃虚阳外浮之证。由此可见, “里寒外 热”是辨证关键,里寒外热的含义也就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所致。(<伤寒心悟.辨少阴 病脉证并治)) [评述] 诸注皆认为本证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陈注言简义赅,一语中的。程氏示 人应与370、390两条合参,这对全面了解通脉四逆汤证颇为重要。 [治法]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 通脉四逆汤方。 [方义] 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倍用干姜而成。重用附子、倍用于姜,加 强了破阴回阳的作用,使温阳驱寒的力量更强,能治脉微欲绝,故方名通脉四逆汤,亦 以区别于四逆汤。 其加减法是:若见面色赤者,是阴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当加葱白以通格上之阳;若 见腹中痛,是寒凝气滞而血脉不和,加芍药以利血脉,缓急止痛,去葱白,即无须加葱 白之意;若见干呕者,是中焦寒盛, 胃气上逆,加生姜以和胃降逆;若见咽痛,是虚阳 郁于咽嗌,加桔梗以利咽开始,芍药酸敛,故去之;若见利止而脉不出者,是阴阳俱竭 气血大衰,前所加之桔梗已不适宜,故去之,加人参以补益气阴而复脉,与四逆加人参 汤相类。 方后提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是示人处方用药,包括随证加减,都必须 与病机相符,药随证变,随证化裁,才能收到预期疗效。 [方论选] 汪苓友:武陵陈氏云,通脉四逆,即四逆汤也,其异于四逆者,附子云大,甘草、 干姜之分量加重,然有何大异,而加通脉以别之,曰四逆汤者,治四肢逆也。论曰,阴 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阳气虚也,故以四逆益真阳,使其气相顺接而厥逆愈 矣。至于里寒之甚者,不独气不相顺接,并脉亦不相顺接,其证更剧,故用四逆汤而制 大其剂,如是,则能通脉矣。同一药耳,加重,则其治不同,命名亦别,方亦灵怪矣 哉。琥按:据(条辨)云,通脉者,加葱之谓,其言甚合制方之意,况上证云脉微欲绝 云云,其人面色赤,其文一直贯下,则葱宜加入方中,不当附于方后,虽通脉之力,不 全在葱,实赖葱为引而效始神。琥又按:葱味辛,入手太阴经,故能引诸药料以通脉, 盖两手之脉,实属手太阴肺经也。又入足阳明经,故能上行于面而通阳气,以足阳明之 脉循鼻外,上耳前,实面部也。原方中无葱白者,乃传写之漏,不得名通脉也。……或 问腹中痛。系里寒甚,何以加芍药,余答云,芍药之性平,用入芩连等剂,则和血分之 热,用人姜附等剂,则和血分之寒,在配合之得其宜耳,且上文云,腹中痛,系寒伤 营,少阴之邪进入中焦,脾气虚寒,故加白芍药于四逆汤中。(《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 脉证》) 钱天来:以四逆汤而倍加干姜,其助阳之力或较胜。然既增通脉二字,当自不同, 恐是已加葱白以通阳气,有白通之义,故有是名。疑是久远差讹,或编次之失,致原方 中脱落,未可知也。(《伤寒溯源集。少阴篇》) 王晋三:通脉四逆,少阴格阳面赤,阳越欲亡,急用于姜、生附夺门而入,驱散阴 霾,甘草监制姜附烈性,留顿中宫,扶持太和元气,藉葱白入营通脉,庶可迎阳内返。 推仲景之心,只取其脉通阳返,了无余义矣。至于腹痛加芍药,呕加生姜,咽痛加桔 梗,利不止加人参,或涉太阴,或干阳明,或阴火僭上,或谷气不得,非格阳证中所必 有者也,故仲景不列药品于主方之内,学者所当详审。(<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柯韵伯:恐四逆之剂,不足以起下焦之元阳而续欲绝之脉,故倍加其味,作为大 剂,更加葱以通之,葱禀东方之色,给行少阳生发之机,体空味辛,能入肺以行营卫之 气,姜附参甘,得此以奏捷于经络之间,而脉自能矣……按本证以阴证似阳而设,症之 异于四逆者,在不恶寒而面色赤,方之异于四逆者,若无葱,当与桂枝加桂加芍同矣, 何更加以通脉之名?夫人参所以通血脉,安有脉欲绝而不用者?旧本乃于方后云,面色 赤者加葱,利止脉不出者加参,岂非抄录者之疏失于本方,而蛇足于加法乎。(<伤寒来 苏集.伤寒附翼.少阴方总论)) 陈修园:参各家说,阳气不能运行,宜四逆汤。元气虚甚,宜附子汤。阴盛于下格 阳于上,宜白通汤。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宜通脉四逆汤。盖以生气既离,亡在顷刻,苦 以柔缓之甘草为君,岂能疾呼散阳而使返耶!故倍用干姜,而仍不减甘草者,恐散涣之 余,不能当姜附之猛,还借甘草以收全功也。若面赤者,虚阳上泛也,加葱白引阳气以 下行;腹中痛者,脾络不和也,去葱加芍药以通脾络;呕者,胃气逆也,加生姜以宣逆 气;咽痛者,少阴循经上逆也,去芍药之苦泄,加桔梗之开提;利止脉不出者,谷气内 虚,脉无所禀而生,去桔梗加人参以生脉。(<长沙方歌括。少阴方)) (伤寒论方解):本方姜、附的剂量殆较四逆汤加重。但四逆汤方后也曾说到:强人 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可见本方如不用葱白,便和四逆汤没有分别了。原书将葱白 列入加减法中,当是传写之误,似应根据前贤如汪琥、钱璜诸氏的意见,将葱白列入方 中为是。否则药味与四逆汤全同,剂量亦同,就不应另立名称。究竟加葱白是什么意义 呢?张元素说葱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李时珍说是“取其发散通气之功……气 通则血活矣。”审此,可知葱白是为气血不通,脉不出者设。雉间焕说: “加葱白大有 验,不拘面色。”这是经验之谈,可供参考。(<伤寒论方解。四逆汤类)) 陈亦人:本方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姜附的用量较大,这是因为证势较四逆汤证严 重,所以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分量加倍,以大剂辛热振奋阳气,急驱在内之阴寒,使 被格于外的阳气得以内返,则脉不出的亦可回复,故名通脉四逆汤。(《伤寒论译释.上 编。伤寒论综述。少阴篇》) 刘渡舟: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倍用干姜,加强了破阴回阳的力量。若 见面色赤者,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应加葱白九茎,通阳破阴,宣通上 下,引浮越之阳气归于下焦。若证见腹中痛者,则为寒凝气滞,血脉不和,治疗当去掉 辛滑走阳而不利于血的葱白,加芍药以利血脉,缓急止痛。若兼见干呕证者,是为中焦 寒盛,胃气挟饮邪上逆而呕,治当加生姜化饮止呕。若兼见咽痛喉痹者,去芍药之酸 敛,加桔梗以开喉痹。若见止,脉不出者,是阴阳俱竭,气血大衰,去桔梗以防耗散真 阴,加人参以益元气而复脉。((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点评] 汪苓友、王晋三、钱天来、<伤寒论方解)等皆认为通脉四逆汤中应有葱 白,并列举葱白作用作为佐证,颇有见地。柯韵伯不仅认为方中应有葱白,而且应有人 参,亦有理致。考张元素曾有葱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的论断。李时珍也曾进一 步指出:“取其发散通气之功……气行血活矣。”是否应有葱白,确实值得研究。陈修园 综合各家意见,举白通汤、附子汤与本方比较,得出诸方的异同点,对于掌握诸方的运 用尤有帮助。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治疗阴盛于内而虚阳被格于外,证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 恶寒之“里寒外热”证,见317条。 2)治疗阴盛于内而虚阳被格于外,阳气行将外亡,证见下利清谷、汗出而厥之 “里寒外热”证,见370条。 3)本方加猪胆汁,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疗霍乱吐利阳亡阴竭,证见“吐已 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见390条。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霍乱治略):下利转筋益甚,厥冷过臂膝,精神衰弱,脱汗缀珠,脉微细,或 沉伏者,通脉四逆汤。 2)<方机):通脉四逆汤,治四逆汤证而吐利厥冷甚者。又:吐利汗出,发热恶寒, 四逆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通脉四逆汤主之。 3)<方极):通脉四逆汤,治四逆汤证,而吐利厥冷甚者。 4)雉间焕:此方,干姜君药也,干呕不止者,加粳米。又,加葱白大有验,不拘 面色。 (3)现代应用 1)治阴盛格阳。许氏用通脉四逆汤,或加芍药,或加麦冬、知母,治疗少阴格阳 证16例,全部治愈。并观察到此等病人,如误作太阳病处理,用发汗解表剂,或注射 西药退热剂,则发汗后反见体温升高,有的发汗当时亦不见体温暂时下降,而多次发汗 则引起不良后果。若在方中加入苦寒药,一般要使病程延长数日。傅氏介绍,治一 真寒假热证,用通脉四逆汤,重用附子达30g,以求破阴回阳之功,服药1剂,诸症大 减,续进3剂,诸症若失。 2)治疗咽痛。许氏以本方加桔梗治少阴咽痛;李氏用本方治少阴咽痛失 音。 3)治吐利。日人矢数道明治某男子卒发呕吐、下利;下利为水样便,其量甚多。 下利数次后,突发失语,腓肠肌痉挛,额流冷汗,脉微。以大剂量通脉四逆汤,以回阳 救逆,服药后l小时,下利、痉挛止,遂饮米汤未吐。翌晨,自发病以来初次小便。知 病脱离危险。(《汉方治疗实际》) (4)医案选录 1)伤寒:喻嘉言治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 大躁,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即治承气将服,喻诊其脉,洪 大无伦,重按无力。乃日:是为阳虚欲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饮,而 尚可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即以附子、 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裹 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者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古今医案按。 伤寒门)) 2)感冒高热:男性患儿,1岁,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烧7天就诊。其母代述: 7天前发烧,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用百乐定、青霉素、链霉素等烧终未退。检查体温 39.5℃,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化验白血球19800/mm,,中性80%,淋巴15%。望 诊:眼睛无神,欲睡懒言,但欲寐,四肢逆冷,脉浮大无根。诊断为少阴病的里寒外 热,阴盛格阳证。法宜宣通内外,破阴通阳。方用通脉四逆汤。处方:干姜2.4g,附 子1.5g,甘草1.5g。水煎,冷服。 服药后,患儿熟睡4小时,醒后精神好转,四肢转温,眼睛睁大。约两小时后,检 查体温37℃,化验白血球8400/mm3,前后6小时一切症状消失而痊愈。(<中医杂志) 1962;(2):14) 3)喘证:军官宁乡刘某之父,年六十,先患痰嗽,医药屡更,已逾一月。一日忽 手足麻痹,喘急痰涌,口不能言,身微热,汗如泉溢,星夜延诊。脉之沉微,舌苔白而 湿滑,即令以姜汁兑开水送下黑锡丹三钱。奈入口不能下咽,乃设法扶令半坐,分三次 徐徐灌下,并以吴茱萸研末,醋调炒热,敷两足心,拖住元气,逾一时,始稍苏醒,再 灌三钱,痰不涌,喘汗顿减,次晨乃以通脉四逆重加茯苓,阅三日,痰大瘳,继进六君 加姜附,调理十余剂,平复如初。(《遁园医案.卷下》) [按语] 此与白通汤同类,为少阴心肾阳虚、真寒假热之代表方,然可视作四逆汤 之重剂。故凡四逆汤重证,每可投与本方。其所主证候阴阳格拒之势,与白通汤证不 同,为虚阳被盛阴格拒于外,以身反不恶寒,甚或发热为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