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汤--回阳救逆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 干姜4.5—9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 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 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 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 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 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
(临证加减)
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 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 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本方加吴茱 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
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 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 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 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 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 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 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本方加桂枝、桑寄 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 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 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
7。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 郁金、香附。
8。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
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lo.四逆汤加黄连治疗小儿泄泻:病例,经用四逆汤加黄连 煎剂治疗后,每日排便次数在三次以下,精神活泼,食欲正常者 即为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64,c8,:14]
11.《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伤寒论》用附子回阳救逆, 则必用生者与干姜配伍,不多杂以它药,如四逆汤、干姜附子 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等,持纯阳之性,奋至大 之威,回阳于垂绝,起危于顷刻,非此等大剂难胜任。[中医杂志, 1992,(12):193
12.张仲景应用附子的探讨;通过对《伤寒论》、 《金匮要 略》二书应用附子之比较,得出结论,作急救虚脱用者,宜生附 子;作强心及局部衰弱症状用者,宜炮附子轻剂;作镇痛用者, 宜炮附子重剂.[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c6,;321 ,
13.四逆汤配伍的辨析:方中炙甘草、干姜同煎,能制附子 之毒,抑短扬长,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而熟附子的强心作用, 不但不亚于生附子,而且经炮制后,其有效成分似乎更有加强。 现时诸家对生熟附子以及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互的作用关系,见 解不一.然而,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产生不同效用,.则是肯 定的.[浙江中医杂志,1997,f5,:33]
14.四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临床应用于休克、腹泻、阳虚 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 窄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c3,;51—53]
15.、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本方去干姜加芍 药,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16。少阴厥阴腹痛,本方加吴茱萸,名茱萸四逆汤。
17.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及寒疝,脐下冷,引腰腹 痛,本方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
18.阴黄,本方加茵陈蒿,名茵陈四逆汤。
19.阴盛格阳,合生脉散加陈皮,名回阳返本汤。
20.虚寒水泻,冷汗脉微,甚者呕吐,此为急病,本方加官 桂、良姜、半夏,名浆水散(洁古方)。
2L风湿相搏,身体烦痛,及中寒发厥心痛,本方加白术、 大枣,名术附汤.
22.下后复汗,昼躁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无 大热者,本方去甘草,名干姜附子汤。又治中寒厥逆,眩仆无 汗,或自污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23。治阳微阴脱,症见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手足 厥冷者。方中四逆汤为回阳固脱,加人参以生津益血,名四逆加 人参汤。
24.本方干姜量加大一倍,附子选其大者。治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而面赤,此乃阴盛于 里,格阳于外,名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25.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治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 急不解,脉微欲绝。此乃阴竭阳亡之重症,加猪胆汁名通脉四逆 加猪胆汁荡.[伤寒论]
26.本方去甘草加葱白。治恶寒,四肢厥冷,脉微,下利, 面赤者。
27.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治下利,脉微,利不止,厥逆 无脉,干呕而烦者,名白通汤。[伤寒论]
28.本方加茯苓、人参。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者,手足厥逆,脉沉微,名茯苓四逆汤。
29.本方加人参、熟地、当归。治阴阳欲脱或命门火衰,阴 中无阳者,名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四逆加人参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9g 干姜4。5g 人参3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主治罩四肢厥逆,下利,利忽自止,仍恶寒,脉沉微,舌 质淡。 (临床加减) 1.温热病后期: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溲清等阳虚证; 又有舌红少苔,口渴烦躁,脉细等阴虚证者,用本方加石斛、麦 门冬、沙参常获良效。 2.人参四逆针剂治疗休克及心衰的疗效;用人参四逆针剂, 每毫升含人参、熟附子、干姜各0.2g,麦冬0.312g,治疗各种 类型休克、低血压、心衰等取得满意效。实践证明此针剂对升高 血压,加强心肌收缩力,调整心率,改善末梢循环有肯定疗效, 其作用缓和,某些方面可代替升压药、扩血管药或辅助强心药。 用药中未发现副作用。埚建中医药,1980,《4,:ls] 3.四逆加人参汤回阳复阴: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风湿性心 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例均获得良效。 4.四逆加人参汤抗自由基损伤治疗冠心病心胶痛临床治疗: 药用黑附子9g(先煎),干姜、甘草各6g,红参5g(另煎)。每 日工剂,水煎服. 5.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基本方为干姜3g, 附子3g;甘草3g,人参3g。加水约200-~300ml,两沸后去渣, 入红糖少许,5%小苏打水lOml。温作茶喂,每日l剂。小儿受 药呕吐者,亦可试作保留灌肠,每次lO~20ml,日3次。守方 应用两剂,不效续进两剂。均未嘱禁食乳食。辅助治疗,zbJL腹 胀哭闹者,在用汤剂治疗的同时,也可用大葱数根焙热,手绢包 置掌中,反复揉擦患儿腹部,每次10分钟许,若见小儿重度脱 水,仍应配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及酸中毒等治疗。分型 加减,伤阴偏重型,附子易乌梅6g,加强酸敛护阴之力;伤阳 偏重型,加牡蛎6—9g,潜阳固涩;阴阳两伤型,守方应用,益 气固脱,生津滋液。临床采用此方治疗年龄3个月至3岁半的婴 幼儿秋季腹泻,结果痊愈。 茯苓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茯苓12g 人参3g 附子9g 炙 甘草6g 干姜4.5g 上5味,以水1000m[,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服2次。 (功效)回阳益阴,兼顾利水. (主治) 主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烦躁,心悸,小便不利,舌质 淡,舌苔白滑。 副证:或见四逆汤证之“或然证”。 (临证加减} L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根据报道用本方治疗“阳亡正 虚烦躁案”、“发热不愈正虚亡阳案”、“三阴疟疾案”、“虚寒眼疾 案”、“癫狂案”等均获良效。本方具有温肾燥湿,补阴回阳之 功。凡上述各证,只要具有四肢厥逆、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 黑无华、舌白多津等肾寒、脾湿、正虚、阳弱证候者,均可用本 方治之。但病有轻重,证有缓急,在用药上必须灵活加减,方能 切中病机。.[中医杂志,1965,(1):28] 2。茯苓四逆汤加减治疗心衰等疾病: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心 病、肺心病引起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 阻滞、急性胃炎、慢性胃肠炎;震颤性麻痹等有一定疗效。[浙江 中医杂志,1981,(10):422] 3.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之功效;尽管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用茯苓绝大多数是用来淡渗利水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张仲景在茯苓 四逆汤中使用茯苓就是用来利水。这不仅是因为茯苓四逆证的病 机是阴阳两虚,并无水湿内阻,或者即使有也不严重,否则果真是 水湿并重的话,张仲景当用苓术附相配的真武汤一类,而且茯苓本 身确具有良好的宁心安神除烦躁之功效。如《名医别录》谓其 “开胸腹,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安中”;《药性论》 谓其“开胃,止呃逆,善安心神”;《药证》谓其“主治悸及肉困筋 惕,旁治头眩烦躁”;《千金方》妇女产后淡竹茹方注云:“若有人 参用一两,若无加茯苓一两半亦佳.”《千金翼方》有“人参、茯苓 皆治心烦闷及心惊悸,安定精神”的记载,可见茯苓四逆汤以茯苓 为君,重在宁心安神。正如《方函口诀》所云:“此方君茯苓,以 烦躁为目的。本草云,茯苓主烦满。盖古义也。凡四逆汤证,而汗 出烦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河北中医,1996,《3,:Zol 4。重剂茯苓四逆汤加味治疗急性心功能不全:云苓60g, 制附片、红参、丹参各30g,干姜15g,炙甘草lOg,川芎24g, 泽泻40g,红花20g,制成口服液(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研制), 50ml/d,数次口服或鼻饲;并用150ml/d,2次直肠滴人。酌用 高流量吸氧、镇静、利尿及输液等。旧医论坛,1996,c6,:153 通脉四逆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12g 干姜9g 上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医家对本方药味组成持不同看法,如柯韵伯、钱潢、汪 琥等人认为本方条文中已明言有“脉微欲绝”、“百色赤”等症, 故人参、葱白两味药势在必用,不应附于方后待证而用。如方中 无人参、葱白,则不得名“通脉”,此说应从之。 (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主治] 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色赤,身反不 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 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临证加减) , 1.原方后载之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 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呕者,加生姜二两(6g);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 两(6g)。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按:后世医家对此“加减法”有异义,乃非张仲景原意.如 钱潢曰:“加减法,揣其词义浅陋,料非张仲景本意,原文中已 先具诸或有之证,然后出方立治,则一通脉四逆,其证皆可该 矣。岂庸续用加减耶,况其主意陋劣,要皆出于鄙俗之辈,未敢 竟削,姑存之。以备识者之鉴云。”此说应从之。 2.少阴咽痛:加桔梗。[江苏中医,1965,c8,:93 3.少阴格阳证:本方加芍药、麦冬、知母。[中医杂志,1962, (2);143 4.本方加生石脂、人参、茯苓,治阳气欲脱之下利。 5.本方加党参治寒湿霍乱。 6.本方加党参、茯苓、葱白治少阳寒化证。 7.本方加葱白治戴阳证。 8。本方加威灵仙,羌活治痛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方组、临床参考用量)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6g 猪胆汁lOml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加猪胆汁,分两 次温服. (功效)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主治罩吐下之后,阳亡阴脱,吐无可吐,利无可利,更见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吴茱萸、川厚朴、猪苓、川连、葱白治霍乱吐泻。 2。本方加人参、桂枝治吐泻后厥冷转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