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1)——太阴病之四逆辈腹部寒痛方证

 庆萌堂 2019-03-25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1

章、太阴

第二节 太阴病方证

一、四逆辈、腹部寒痛

2、四逆加人参汤

【组方】:炙甘草二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证见里虚寒、津血虚,利虽止而四肢厥逆、恶寒倦卧、脉微余症仍在。

本方含甘草干姜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大半个人参汤、大半个理中汤,以干姜附孑汤为方干,急复其阳,辅以甘草人参补其阴,阳复而后阴长,此本方之大势也。方中附子生用,入太阴层面。附子炮用,入少阴层面。

伤寒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注】:本条承接383、384条。

383条指出霍乱的吐泻停止了,有两种可能,一是精气内竭无物可利的利止,二是胃气渐复,里和而利止。384则指出霍乱利止后,究竟是精气内竭还是里和向好,还要观察利止之后「四五日」是「转阴必利」(即385的「复利」)还是「欲似大便而反矢气」,这才能真正决定走向。而本条385接着384的前一种情况(「复利」)继续讨论。

384指出,本是霍乱,呕吐而利,津液大伤,如果是无可吐可利之境的利止,此非病愈,实因亡血而利止也,恶寒、脉微,所谓「今是伤寒」(有表证),虽利止,过四五日,腹中又有供下利的东西了,「转入阴经必利」。

385的「复利」显然就是384 的「转入阴经必利」,而「利止」就是383的霍乱吐利止,而不是「复利」后再次「利止」。这个关系必须清楚。因此,胡老指出385是倒装句。

问题在于,使用四逆加人参汤是在「利止」时呢,还是在「复利」时呢?在讲课和讨论中有不同意见。先说利止即服的意见。

如果确定是倒装句,条文可以改写成:「霍乱吐利止,仍恶寒、脉微,此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其后四五日复利, 不可治也。」应当在「利止」时服用,这就和384一致了。利止时「恶寒、脉微」,而且是否后续好转还得看「四五日」后,所以,「利止」就当救里服用。何况,384还说了,等到转阴经「复利」,「不可治也」,所以不能等那么久。「复利」后,更加虚寒了,要治也不能加人参。

再说赞成复利时服用的意见。认为霍乱初起之下利,是既有里虚又有里热,利止既是因无可下利,也是因里热随下利而去,但里虚依然还在。再发展下去,转入阴经,成里虚寒之太阴病,故复利。此时人参对治的是里虚,干姜附子对治的是里寒。

胡老也说复利时服。但和他前面说的「真正虚寒不能加人参」有点矛盾,也不符合384的「不可治也」的论断。历代注述意见中赞成利止即服者是多数,还有成无己、集注、柯琴、黄元御、刘度舟等;赞成复利时服的还有医宗金鉴、曹颖甫等;而惟子恒试注认为复利再止时服,显然不合理。这些皆可供参考。

至于胡老所说真正虚寒不可加人参,讨论中也提出古之人参即党参为微寒,今之人参还有辽东参、沙参,可以三者合用,就不再具寒性。此亦可供参考研究。

本条文中「亡血」二字引发千古疑问,世人皆知血为阴,亡血即亡阴,如何还能再投辛温大热之品。故《医宗金鉴》将「亡血」改为「亡阳」,如此似乎顺理成章。然若依此理,伤寒论中多数涉及亡阳亡血之处皆须改之,此安可谓仲圣之本意乎?!究其理,后世所谓阴阳是二,仲圣所谓阳是一,一能生二,二不能生一,一即津液,津液化生温洫防御功能即阳,津液化生濡养滋润功能即阴,阴阳即津液之两面,津液之输布即表里观,津液之虚实即正邪观,此三观乃经方体系之基石,而津液观是基石之基石。(此观点来自许家栋)

3、干姜附子汤

【组方】: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约10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里虚寒、津虚(烦躁),证见脉沉微,无表证无大热,不呕不渴,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顿服量较重,是四逆辈温中逐寒的重剂。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伤寒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61是接着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来说的。多了「昼日烦躁不得眠而夜安静」。根据脉沉微,可以判断60条说的「振寒」这里也有。

其他用排除法来确定。

六经皆有烦躁,最厉害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之昼夜烦躁,这条夜安静,排除栀子豉汤证。「不呕」排除少阳,不渴排除阳明。当然这都是简语。又「无表证」。

从「脉沉微,身无大热者」,知道指里虚寒,是阴证烦躁,乃虚热脱于外也。

阴证的烦躁最坏,轻者正不胜邪,重者阴阳绝离。由于汗下失法,虚其表里。汗出而虚阳将脱,外见假热,故烦躁也。夜则安静,知里阴不甚虚。故只用干姜附子救其阳也。

干姜、附子全是温性热药,在伤寒论中,干姜配伍生附,生姜配伍炮制附。附子偏于治下(如下利),干姜偏于温上(如呕)。两个药放在一起,彻上彻下对付里阴寒,回阳效果很好。本方加甘草就是四逆汤,没有急迫证候故不加甘草。象四逆汤的下利清谷等,都有急迫的证候。这个组方在太阴温法中力量最重,因为它是顿服。

4、附子汤

【组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机寒湿、寒饮,证见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恶寒肢冷,或有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等。

附子温中驱寒,人参健胃补虚治心下痞(里虚有寒饮可有心下痞硬的表现),茯苓白术利水,和附子搭配解湿痹,芍药缓解挛急治腹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者。

伤寒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少阴病得病一二天,口中和(口不干、不苦、无黄苔等)是里有寒的表现,背恶寒是胃有停饮的表现(根据《金匮要略》「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得知),里虚饮聚的为候已显,病虽仍有少阴,却亦有太阴之饮,很快就会完全进入太阴,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舍表救里、温中逐饮、止吐利于未萌。至于灸何穴,书中没有明文,诸家有谓膈关(第七椎下两旁三寸陷中)及关元穴(腹中线任脉脐下三寸),存以待证。又白虎汤证也有背恶寒,但白虎汤证以热、口舌燥;而本方证以寒、口中和,是亦不难分辨。

讨论:附子汤与真武汤两者共同点:里有虚寒,有水,小便不利,心下悸,四肢痛或腹痛。只有一味药不同,附子汤中有人参无生姜,偏于胃虚有心下痞硬;真武汤有生姜无人参,偏于有呕、恶心、水气重(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

伤寒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身体痛,骨节痛为痹证表现(属少阴),手足寒(亦属少阴)是胃气虚无法温煦四肢,而脉沉当责有水,则里虚寒已现,虽有表也舍表救里,故以附子汤温中逐饮主之。附子汤与四逆汤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更能处理寒饮。

思考:1、附子汤当属少阴太阴并病而主要在太阴,是舍表救里之方证。2、茯苓白朮常合用也常分用,它们都能去饮,但茯苓更利于解决饮产生的悸或烦,而白朮更有利于解决饮产生的眩晕。3、人参重在补脾胃之虚,特别是解决寒饮的心下痞硬(胡老称之为「人参证」)。4、芍药在附子汤中的作用更主要在于缓解痹痛,但在特别里寒之时就不用芍药了,正像特别里寒之时也不用人参一样。5、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为「发热脉反沉」,后者是表里兼治。

5、茯苓四逆汤

【组方】:茯苓四两,人参一两,生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证见里虚寒且心下悸、烦躁而小便不利者。

伤寒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这段话所讲的症状和治疗太过简略了,应当是发汗、下之后进入虚寒的阴证,又加上有烦躁,注意条文中并未说明是阴证,必须有其它证作为佐证,就像61条那样。而阴证烦躁属于假热真寒。附子温阳更振兴机体功能,人参甘草生津,关键是重用茯苓,隐去有饮,茯苓下行去饮是主要作用,而下行也必然去烦。

讨论:汗下伤津入阴证,本方证与干姜附子汤证(见61)、芍药甘草汤证(见68)有什么区别?三者都既虚且寒,但芍药甘草汤偏于津虚(寒饮并不明显,不用人参),干姜附子汤偏于寒且烦躁(因寒重而不用人参),而茯苓四逆汤既有津虚又有寒饮亦有烦躁,但其里寒轻于干姜附子汤而寒饮重于芍药甘草汤(故用人参、茯苓)。

6、通脉四逆汤

【组方】:甘草二两,炙,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里虚寒脉微欲绝,证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此即四逆汤而增加姜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汤证虚寒更剧者。

伤寒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说明已由少阴入太阴并且阳虚而寒已到了极点。阴阳发生格拒,不相顺接,就会表现为「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就是格阳。寒为真寒,外热为虚热,即所谓为无根之火,虚浮上泛者是也。这个病很严重,如果出一身大汗,或者再一喘,无根的阳气就外越了。这个证也有或见之证,「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不问其有无,均宜以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加量。

对「加葱九茎」,必须是少阴太阴并病,一定要有表证,且寒不太甚、尚可表里并治时方可使用。葱白有发汗作用。有人说葱白起通阳破阴的作用,纯系无端之说。

伤寒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这是假热真寒,外热不是好现象,此时出汗是虚脱现象。寒是真寒,热是残阳欲脱,其「厥」必伴脉微欲绝,赶紧用通脉四逆汤通脉。注意此时虽必有虚却因寒盛没有用人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