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芍药12g 炙甘草12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300ra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益阴荣筋,缓急止痛。 。
(主治)
主证:脚挛急,筋脉挛缩,脉迟,舌淡。
副证:脘腹疼痛。
(临证加减)
1.营养不良者;本方加党参、怀山药、当归、黄精、黄芪
之类,以补养气血。
2.下肢受凉:本方加肉桂、附子、桑枝、巴戟天之类,以
温补肾阳。
3.食欲不振,胃脘痞满:本方加厚朴、枳实、谷麦芽、莱
菔子、鸡内金之类,以消食导滞。
4.少腹疼痛,拘急胀满:本方加香附、大腹皮、乌药,以
理气止痛。
5。下肢疼痛:本方加牛膝、独活、羌活,以引经下行,通
络止痛。
6。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用白芍15g,
炙甘草、黄连各5g,姜半夏、陈皮各9g。脾胃虚寒加炮姜、吴
茱萸;湿热便秘加黄芩、大黄;脾胃气虚加党参、淮山药、茯
苓;腹痛甚加元胡;脘腹痞闷加厚朴、枳壳、大腹皮;湿重加苍
术、薏苡仁;嗳气、呕恶加旋覆花、代赭石;泛酸加瓦楞子、煅
海螵蛸。每日1剂,水煎服,21日为工疗程。忌烟酒及油腻辛
辣之品。[吉林中医药,1997,t6,。7]
7.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脘腹痛:药用白芍20g,甘草、茯苓、
党参各15g,良姜、佛手各10g,黄连、吴茱萸各5g,香附15g。
若脘腹胀痛甚者,加青皮、枳壳、川楝子以行气止痛;痛有定处
者,加丹参、郁金、失笑散以活血化瘀;胃脘阵发性剧痛伴呕吐
频繁者,加重芍、甘剂量,可用至50~75g,再加白术50g,煎汤
频服,症缓则减量;吐酸重者,加重甘草量,再加乌贝散,此时
气滞不显著者可去佛手;胃中有停饮,时有呕逆者,重用茯苓,
加姜夏、莱菔子以行气降逆止呕;胃脘部隐痛,四肢不温,吐清
水,遇寒加重,甘草改用炙甘草,加干姜lOg,制附片lOg,以温
胃祛寒止痛;大便黑者,加乌贼骨、白芨、阿胶,也可加三七粉;
若有实热,去高良姜、佛手、吴茱萸,加生军工O一工5g;萎缩性胃
炎,胃阴不足者,去热药加养胃阴之品。
二、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9)
[原文]
伤寒脉浮。 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
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谶语者,少与调胃承气
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甘草乾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乾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杨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雨.炙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乾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姜三
两。
[词解]
(1)挛急:筋肉拘急,伸展不利。
(2)桂枝:<玉函)卷七、<注解伤寒论)卷二下有“汤”字。
(3)厥:手足发冷。
(4)谵语:疾而寐语也,见(集韵)。即神昏妄言。
(5)清酒:陈米酒。
[提要] 伤寒夹里虚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之法。
[释义] 本条论述了虚人外感误用桂枝汤致阴阳两虚证的救误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其
他两种变证与治疗。误治后致阴阳两虚证,其主证是厥逆、脚挛急、咽中干、烦躁、吐
逆。病因病机是虚人外感,误用桂枝汤致阳气阴液更伤。治法是先复其阳,后复其阴。
方药:复阳用甘草干姜汤,复阴用芍药甘草汤。
本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病在表,属太阳表虚证;小便数为阳虚不能
摄敛津液;心烦,脚挛急是阴虚、心神不安、筋脉失养之象,证属阴阳两虚复感外邪,
治当扶阳解表为主。若反与桂枝汤攻其表,是为误治。误治后,表证不复存在,而阴阳
更伤。阳虚不温则手足厥逆;阴伤不润则咽中干燥;阳虚则阴寒气逆,故生烦躁吐逆。
证情错综复杂,治法当遵先后缓急之序,因本证以阳虚为急,故以复阳为先,.冀其阳生
阴长,因为无形之阳可以速复,有形之阴难以骤生,是以先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待
阳回厥愈足温之后,再投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使筋脉得以濡润,挛急得以缓解,其脚
胫自能伸展自如。 . ,
由于体质差异,药物的偏性,在救误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如温药
复阳太过。加之先伏阴虚之机,故易伤阴燥化,出现胃燥成实,以致胃气不和而谵语.
是病转属阳明,可少与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以止谵语。若在阳虚基础上,再次发汗,
又加烧针.更劫其阳,出现肾阳虚衰转入少阴,而见厥逆吐利等证,当急以四逆汤回阳
救逆。
本条以举例形式,设法御变,详尽地论述了虚人外感误治后的种种变化,如虚实并
见,寒热互呈,阴阳转化等,处处示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
治精神。
[选注]
成无己: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
也。阴阳气血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以桂枝攻表,则又损伤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
汤,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
胃气。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行”。重
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
治法上>) .
赵嗣真:脉浮、虚也。汗自出微恶寒者,阳虚无以卫外也。小便数,为下焦虚寒不
能制水也。心烦,为阴虚血少也。脚挛急,乃血为汗夺,筋无以润养也。此初得病便
自表里俱虚,外无阳证,邪不在表,故不得与桂枝同法。设若误用桂枝攻表,重发其
汗,是虚虚也,故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厥为亡阳,不能与阴阳顺接,咽干为津
液寡,烦躁、吐逆,为寒格而上也,故宜干姜以温里复阳,甘草、芍药益其汗夺之血,
然后可以复阴阳不足之气,得脚伸后,或谵语者,由自汗小便数, 胃家先自津液干少,
又服干姜性躁之药,以致阴阳内结谵语,然非邪实大满,故但用调胃承气汤以调之,仍
少与之也。以上用药次第,先热后寒,先补后泄,似逆而实顺,非仲景之妙,孰能至是
哉。(<伤寒论集注))
程郊倩:伤寒脉浮, 自汗出,小便数,阳虚可知,纵有心烦之假热,而有微恶寒脚
挛急之真寒以证之,即此时而温经散寒,当不嫌其暴也。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非误而
何?里阴跟表阳而出,阴霾骤现矣,得之便厥者,真寒也;咽中干,烦躁者,阳浮而津
竭,假热也,吐逆者,阴盛而上拒也……作甘草干姜汤,散寒温里,以回其阳,阳回则
厥自愈,足自伸。其有脚未伸者,阴气未下行也,更作芍药甘草汤,从阳引至阴而脚
伸。其谵语者,缘胃中不和而液燥,非胃中实热者比,仅以调胃承气汤少少与和之。若
前此重有发汗烧针等误者,则亡阳之势已成,而阴邪将犯上无疑,直以四逆汤温之而
已。(<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
顾尚之:桂枝附子汤证,误在不加附子,阳气以辛散而上越故用甘草干姜以复之,
阴气以辛温而内耗,故用芍药甘草汤以和之,阴耗而邪入阳明,则宜调胃;烧针以重亡
阳,则宜四逆。((伤寒杂病论会通。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陈修园: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此与桂枝证相近,但
脚挛急不似,考少阴之脉斜走足心,上股内廉,凡辨证当于所同处得其所独,今据此挛
急之一证,但知太阳之标热合少阴之本热,为阴阳热化之病,热盛灼筋,故脚挛急,并
可悟脉浮, 自汗,小便数皆系热证,即有微恶寒一证,亦可知表之恶寒渐微,则里之郁
热渐盛,其与桂枝证貌虽相似,而实悬殊,医者仅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病人阳
盛于内得此辛热之药, 《周易》谓亢龙有悔阳亦外脱而亡,便见厥证。水涸而咽中干,
水火离而烦躁,火逆而吐逆者,此时投以苦寒之剂不受,惟以干姜炮黑变辛为苦,同气
以招之,倍用甘草以缓之,二味合用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从治之法复其阳。若脚愈足
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滋阴以退热,热退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是前此
辛热之毒,留于阳明而不去,少与谓胃承气汤,荡涤其遗热,取硝黄以对待乎姜桂也。
它若太阳之本寒合少阴之标寒为病,阴阳俱虚,重发其汗,则汗不止而亡阳,复加烧针
者,更逼其汗而亡阳,必用四逆汤主之。((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篇))
[评述] 诸家所见大同小异,成氏主阴阳气血俱虚。赵氏主表里俱虚,且认为咽干
烦躁、吐逆为寒格所致。程氏提出专属阳虚,咽干烦躁等是假热。顾氏主表证兼阴阳两
虚,应是桂枝加附子汤证,笔者以为此说平正通达,可从。陈氏则主阴阳热化之说,观
其言词,似难理解,而会其大意,不过依六经气化学说,主张表(太阳标热)里俱病,
而阐述与诸家略有不同已。综上所述,其要有二:一主表里阴阳俱虚,尤以阳虚为主;
一主太少热化,以里之郁热为主,其说有失偏颇,而将阴阳转化证候,悉归热化一途,
尤为不允。本条所列救治诸法,是设词御变之词,以昭“辨证论治”之义,不可不知。
[治法] 先温中以复阳,后酸甘以复阴(泻热和胃与回阳救逆法,分别见于阳明及
少阴病篇)。
[方药] 甘草干姜汤方、芍药甘草汤。
[方义] 甘草干姜汤为辛甘温中复阳方,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复阳,二药配
伍,辛甘合化为阳,得理中汤之精要,重在复中焦之阳气。且甘草倍于干姜,是甘胜于
辛,故能守中复阳,中阳得复,则厥回足温。
芍药甘草汤为酸甘化阴之剂。芍药酸苦微寒,养营和血,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
二药相伍,酸甘化阴,养阴复液,缓解筋脉拘急。
[方论选]
成无己:甘草味甘平;干姜味辛热,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
以复阳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张路玉: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腹中之阳气。((伤寒缵论。正方>) ,
王晋三: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同为辛甘化阳,而有分头异治之道;桂枝走
表。治太阳表虚;干姜守中,治少阴里虚。病虽在太阳,而见少阴里虚证,当温中土,
制水寒以复其阳。至于二方分两,亦各有别,彼用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是辛胜于甘;
此用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为甘胜于辛。辛胜则能走表护阳,甘胜则能守中复阳,分两
之间,其义精切如此。(V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陈恭溥:甘草干姜汤,温脾土而生阴津之方也。凡手足太阴之阳气不足,以致阴津
不生者,皆用之。((伤寒方解.卷上))
钱天来:重与芍药甘草汤,以和阴养血,舒其筋而缓其拘急,胫乃得伸矣。(<伤寒
溯源集。太阳下篇))
陈蔚:芍药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
筋有所养而舒,安有拘挛之患哉?(<长沙方歌括.太阳方>)
章虚谷:“前方辛甘化阳,此方酸甘化阴,皆是脾胃之药。前方甘多于辛,辛从甘
而守中助阳,此方酸甘并用,故专入营和阴,厥逆既回,阳气已达,故和营血,其足挛
即伸也。((伤寒论本旨.太阳篇方))
[点评] 甘草干姜汤辛甘合用,专复中阳,诸家多以此立论。张氏称此为“四逆汤
去附子”,王氏称本方与桂枝汤“同为辛甘化阳,而有分头异治之道”,语皆精要。陈
蔚、章虚谷二氏对芍药甘草汤性味配伍有酸甘与甘苦之异,但结论是一致的,都是大补
阴血。其治脚挛急之机制,陈恭溥氏从脾为胃行津液立论,钱天来氏着眼肝与筋关系。
诸注可互参。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甘草干姜汤共两见,一见于(伤寒论>。一见于(金匮要略)用此方治疗虚寒肺痿:
“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备急方)载:疗吐逆,水米不下,甘草干姜汤。
<直指方)载:甘草干姜汤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还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
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
<朱氏集验方)载:二神汤(即甘草干姜汤)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妇人吐红之疾,
盖是久病,或作急劳,损其营卫,壅滞气上,血之妄引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黄等
凉剂治之,必求其死矣。每遇患者,用药甚简,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七沸,带
热呷、空腹日午进之,和其气血荣卫,自然安痊,不可不知。
又载:去杖汤、(即芍药甘草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友人戴明远用之,有验。
(证治准绳)引<曹氏必用方)载:“吐血,须煎干姜甘草,作汤与服,或四物理中
汤亦可,如此无不愈者。
<血证论)载:吐血之证属实者十居六七,……属虚者十中一二。……寒证者,阳
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溏遗溺,脉微细迟涩,面色惨白,唇淡
口和,或内寒外热,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甘草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载:“此言肺痿之证,身当吐涎沫,然必见咳渴不遗尿,目不
眩。乃为肺痿证也。而吐涎沫不咳,又不渴,必遗尿,小便数,以肺阳虚不能制下,此
为肺中冷,不当作肺痿治矣,宜甘草干姜汤以温肺。若作肺痿而用清润,则反误矣。
(内科摘要)载:(芍药甘草汤)治小肠腑咳,发咳而失气。
<医学心悟)载:(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古今医统)载: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肚痛。
<魏氏家藏方)载:“六半汤(即芍药甘草汤加无灰酒少许再煎服),湿热脚气,不
能行步。
<类聚方广义)载:“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
者,亦奇效。
<类证治裁)载:“芍药甘草汤,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气,加黄芪、大
枣;脉涩伤血,加当归。 .
(建殊录)载:“云州医生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
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有一疡医,以为当有脓,刀擘之,亦无效矣。于是迎先生,诊
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
(生生堂医谈>载:城州山崎,一翁五十余岁,闲居则安静,聊劳动则身体痛不可
忍,家事坐废,殆三十年。医药一无验。来请予,予诊之,周身有青筋,放之,进出毒
血甚夥,即与芍药甘草汤,约十次而复常,任耕稼矣。
(伤寒总病论)载:芍药甘草汤主脉浮而自汗,小便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
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更用桂枝汤,宜补虚退
热。通治服汤后,病证仍存者。
(伤寒分经)载:芍药甘草汤,甘酸合用,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
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过汗伤阴,发热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荣血,不受补益
者。并宜用之,真血虚挟热者之神方也。
<传统适用方)载:中岳汤(赤芍药六两,甘草半两炙)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及
胸膈痞满气不升降,偏身疼痛,并治脚气。
<事林广记)载:脚气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煎服。
(圣济总录)载: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玉机微义)载:芍药甘草汤治小肠腑发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怪疾奇方)载:大腿肿痛,坚硬如石,足系梁上差可,否则其疼如砍,肿渐连臀,
不容着席。用生甘草一两,白芍三两,水煎服,即效。
(3)现代应用
甘草干姜汤
1)内科:刘氏介绍治急性胃肠炎,中医辨证为寒邪犯胃,气机受阻者,予甘草
干姜汤加陈皮、生姜、蔗糖水煎服,半小时即汗出痛减。陶氏拟甘草干姜汤(各
lOg)煎服代茶,治中阳失运,下焦阳虚之消渴症,1月后病瘥。
2)儿科:胡氏E7]以甘草干姜汤加茯苓治小儿咳则遗尿,温补睥肺以制下元,3剂
而愈。另有报道(8)急煎甘草干姜汤治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辨证为中阳衰、阴寒内盛
者。
3)五官科:彭氏以甘草干姜汤加白芍治鼻渊,每遇寒凉即鼻塞流清涕如水漏
者。6剂鼻渊愈。李氏与甘草干姜汤加黄连、吴茱萸治疗复发性口疮,证属胃虚阳
微,气不化津,虚火上炎者获效。
4)妇科:吴氏用甘草干姜汤加吴茱萸、当归、阿胶治阳虚血亏寒凝之痛经有
效。
5)其他方面:急慢性胃炎、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支
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
炎、宫颈糜烂等,只要符合中阳不足,阴寒内盛之病机,皆可使用。
6)陈亦人介绍本方应用范围:中焦虚寒之胃痛,脾胃阳虚的吐血,肺金虚寒的
肺痿,咳嗽吐涎沫、肺气虚寒之遗尿。
芍药甘草汤
1)消化系统:王氏报道用芍药甘草汤治胃痉挛,3剂疼痛消失。李氏用芍药
甘草汤加柴胡、郁金、金钱草、生大黄(后下),治胆石症获效。
2)呼吸系统:李氏介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
显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8.6%。
3)泌尿系统:高氏用芍药甘草汤加冬葵子、滑石、车前子(包)治疗泌尿结石
30例,治愈19例,有效10例,加减法:气滞加乌药、木香;血瘀加益母草、王不留
行;脾虚加党参、白术、茯苓;肾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霜;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
草;腰痛甚,加桑寄生、川断;血尿,加公英、地丁;结石不行加牛膝、威灵仙。
4)妇科:程氏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阴道痉挛5例,全部有效。伴肝气郁结
者,加柴胡、制香附、僵蚕;肾阴虚加生地、女贞子、枸杞子;伴湿热下注者加龙胆
草、土茯苓、泽泻、黄柏。贺氏用赤芍甘草汤治疗急性乳腺炎102例,疗效显著。
本方用赤芍、甘草各50g,脓性分泌较多者,加黄芪30g;湿疹瘙痒者,加地肤子30g;
乳房结核者加穿山甲10g,昆布20g,服药2—7剂,全部治愈。
5)骨伤科:赵氏介绍用芍药甘草汤加桂枝、木瓜,治疗腓肠肌痉挛85例,经
服药3—5剂后全部缓解。
6)关氏L2”统计芍药甘草汤临床医案205例,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
各科疾病,共同特点为骨骼肌、平滑肌抽搐或痉挛。.临床见有疼痛、痉挛、舌红或淡、
苔薄白、脉弦、细、数或三脉相兼者,皆可运用。
7)陈亦人综合本方应用范围:阴伤、血虚之热,湿热脚气,脚弱无力,心绞
痛,胃肠痉挛脘腹痛,胆结石、肾结石等引起的绞痛,腓肠肌痉挛,面肌痉挛,三叉神
经痛和眶上神经痛,小儿夜啼,颈椎病配合活血药,全身抽搐症加全归、钩藤、木瓜,
重症肌无力加党参、黄芪、乌梅。
(4)医案选录
1)冷哮 张×,女,21岁,1986年10月初诊。主诉:哮喘发作三天,喘不得卧。
现病史:缘于3岁时患麻疹后,突发喘促,经治转安。但此后每至春秋必犯哮喘,遇
风、遇冷为明显诱因。曾服用各种中西药物治疗未效。3天前受凉后,又突然发作。症
见哮喘,喉中漉漉有声,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则汗如豆下,伴有食少纳呆,腹部胀
满,四肢欠温,大便略溏。喘坐呼吸,面色淡白,舌质淡,舌苔白黄略腻,脉细滑数。
检查:736。8℃,P86次/分,R46次/分,WBC8×10,/L、嗜酸性白细胞0.08。西医诊
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肺脾不足,痰浊蕴肺,外感风寒,肺失宣降,发为冷哮。
治则:健脾温中, 回阳补肺,疏表散寒,降气化痰定喘,甘草干姜汤加味:生甘草
30g、干姜30g、茯苓30g、麻黄6s.炒莱服子15g。3剂,水煎服。药后哮喘已止,继
服以巩固疗效。自按:甘草干姜汤中原用炙甘草,本方改用生甘草,是因为病为本虚标
实之证。故用生甘草补中寓泄之功,补中而下气,降逆而化痰。因其气薄味厚,可升可
降,其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清热,入汗剂可解肌,入峻剂可缓正气,入润剂则养
血,更可缓标之急。方中干姜,温中祛寒,燥湿消痰,以治胸满咳逆上气。与甘草合用
而辛甘生阳,培土生金,为本方之主药。麻黄乃肺经之专药,气味俱薄,轻清上浮,通
利九窍,宣达皮毛而疏表,为定喘之品;炒莱服子下气定喘,消食化痰,其治痰有推墙
倒壁之功,长于利气,炒之降气之功尤最,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调畅气机,又有行
水消痰之用,以缓标急,为本方之辅药。茯苓取其渗湿利痰之功,因其性纯良,泻中寓
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为本方之使。支气管哮喘属于顽疾,反复发作,很
难痊愈。故本病的治疗要点在于培土生金,中土旺,阳气生,气化复常,以绝其生痰之
源;中土旺则肺得生,肺气以复,宣降得职,此为治本。然哮作标急,又急需利气以通
畅气机,既要宣又要降,而终归要降多于宣。但所言之降,又非直接降肺气,而应以胃
气为先,因胃气降则肺气随之降矣。虽然痰盛为其标,但又非着重于祛痰,而着重于降
气,实因气顺则痰消也。<北京中医杂志)1991;(4):43
2)眩晕 何××,男,80岁,农民。素患慢支炎,年老体弱,卧床已半年,最近
出现头晕耳鸣,如坐舟车之中,感觉房子、桌椅旋转,耳鸣如潮水,不能起床,不敢张
目,同时伴咳嗽气急,咳唾涎沫和胸闷不适感,听诊右中下肺里有散在中小水泡音,曾
用四环素、磺胺嘧啶、T.M.P、麻杏止咳糖浆、咳必清等消炎止咳药,无效。又用
天麻钩藤饮、百合固金汤等加减方,治疗亦无效。眩晕日见加重,咳唾涎沫不止,思热
饮,不欲食。请余诊治,症如上述,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沉细。自思<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篇中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冷,必眩,多唾涎,甘草干姜汤
以温之。此病虽然以眩晕突出,然年老体弱,又常用消炎润肺之品,肺中阳气不足已无
疑,加之咳唾涎沫,胸闷不舒。拟诊眩晕病,肺中虚冷,水气不化,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处方:炙甘草15g,炮姜12g,3剂。服1剂后,眩晕锐减,咳唾涎沫也好转,服
完2剂,能起床活动,服完3剂后,眩晕消失,已不吐涎沫,饮食好转,精神大振。此
病延绵近1月之久,用多方无效,转用此方,药到病除,可见经方之捷效,辨证之重要
也。(V新中医)1983;(10):20)
3)眼睑震颤 边某,女,25岁,1987年9月21 Et就诊。右侧眼睑不自主快速眨
动2个月余,左侧眼睑阵发性跳痛6天。除心烦意乱,夜难入寐外,无其它不适感。舌
淡红少苔,脉弦细。曾多次针刺及服用中西药物,但毫无效验。经云:“诸风掉眩,皆
属于肝”。掉:颤也、摇也、震动也。眼睑震颤症属肝风入络,治宜熄风柔肝,投以加
味芍药甘草汤与之。生白芍75g,甘草15g,龙骨50g,牡蛎50g,僵蚕15g,全蝎5g
(另包冲服),水煎服,仅服用1次,是夜眼睑眨动即基本消失。n月21日该人因情志
刺激,眼睑眨动再次发作,但程度上较轻,乃以前方又进2剂,现已7年余,该证未再
复发。(<河南中医)1996;16(1):21)
[现代研究]
(1)甘草干姜汤
1)甘草根和茎含有甘草甜味素,是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
分,含有多种黄酮成分。甘草根水解产物尚分出乌热酸即18a-甘草次酸。甘草酸与甘草
次酸对乙酰胆碱脂酶有抑制作用,能减少乙酰胆碱水解,兴奋胆碱能神经;并能调节多
种酶。甘草次酸还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结构,盐皮质类甾醇样作用,能使多种实验
动物尿量及甾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
缩;有糖皮质类甾醇样作用,能使尿中游离型17一羟皮质类甾醇排泄量增加。甘草甜味
素有解毒作用,其机制包括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解毒作用;其抗变态反应效果是作用于
免疫变态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补体系统,并从动脉硬化症的补体免疫炎症过剩反应,使
炎症反映趋于静止,改善高血脂症和肝功能作用;并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红素。甘
草流浸膏能直接吸附胃酸,抑制基础分泌,保护溃疡面,缓解胃肠痉挛,有类罂粟碱样
特异性抗痉挛能力。甘草还有中枢镇咳祛痰,解热镇痛,催眠,抗惊厥,抗菌,抑制病
毒生长,特别是抗艾滋病病毒作用。
2)干姜辛辣,口服后能刺激口舌及胃粘膜,可能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而起对
抗副交感神经作用。醚提取物的抗缺氧有效成分,是通过减慢机体耗氧速度来实现的,
这主要为柠檬醛,它能收缩末梢血管,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
血压上升,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抗休克的目的。这便是干姜温中救逆的药理基础。
其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主要是挥发油作用于凝血系统。其抑制肠管活动,与肾上
腺素能神经a受体关系不大。干姜还具有抗胆碱样作用和抗组织胺作用。
3)甘草与干姜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强心,,扩张血管,增
强血液循环的功能,共奏温中散寒之效。久服甘草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出现浮肿,儿童
尤其不宜久服。(转引<伤寒论古今研究)辽宁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945页)
(2)芍药甘草汤
1)抑制结肠平滑肌Ca内流的作用 利用Ca示踪技术,实验该方对结肠平滑
肌Ca内流的作用。其结果表明,芍药、甘草单味药提取液和芍药甘草复方提取液对正
常大鼠结肠组织Ca内流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实验性肠梗阻时,梗阻肠管组织细胞
的Ca内流明显升高,其基本病理损伤过程中有ca2+参与。给以芍药或甘草单味药虽
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及该方。提示该方对结肠平滑肌Ca内流有抑制作用,且比单味
药作用强。
2)降低高雄激素血症的作用 高雄激素血症的妇女,可致月经稀少,闭经或不孕,
该方能有效地降低血中睾酮浓度,改善排卵状态。其作用机制在于直接抑制卵巢和肾上
腺素分泌睾酮,但其不影响脑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其降低血清睾酮的浓
度作用在于甾醇转化酶(17一p一羟类固醇脱氢酶),抑制甾二酮转化为睾醇,从而促进妊
娠。该方降低血清睾酮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机理就是可直接作用卵巢,从而影响T(血清
睾酮)E:(芳香化酶合性)合成过程中酶的活性,包括17一甾酮氧化还原和芳香化酶,
抑制T的分泌。该方还可降低雄性激素绝育鼠(ASR)血中睾酮浓度及减轻雌鼠卵巢、
肾上腺的重要作用,但不影响脑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由此可知,该方有
降低血中睾酮的作用。
3)对胃肠的双向调节作用 该方对家兔的胃肠运动及乙酰胆碱、组织胺等所致收
缩,在低浓度时有促进作用,在高浓度时则能抑制之。这种受浓度影响的双向调节机
制,可能与调节环核苷酸的动态平衡有关。cAMP能抑制胃酸分泌,cGAP能刺激胃液
分泌,两者对胃酸分泌起相互对抗的调节作用。该方对胃酸缺乏者能增加胃酸分泌,而
对胃酸过多者又使之下降。
4)解痉作用 该方对肌肉有松弛作用,但不为新斯的明所拮抗,可使乙酰胆碱电
位强烈抑制,膜静止电位降低,突触后部膜对C√K通透性降低。阻碍了肌细胞膜乙酰
胆碱受体之后的钙离子动态。实验还证明,该方对于低频电刺激肠壁所致牵拉反应,呈
持续性抑制作用。
5)镇痛作用 实验人体志愿受试者用辐射热痛觉计及压痛计测定痛阈,发现服该方
后再行刺激麻醉,则可见痛阈上升约40%,且针麻90分钟后,痛阈仍有上升,与服安慰剂
的针麻者的痛阈变化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该方虽无速效镇痛剂样作用,但与针
麻并用则可增强针麻效果,使痛阈上升,此可能系该方能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之
效。该方对醋酸所致小白鼠扭体反应实验,其结果表明,该方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1)。(转引(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P69.71)
[按语] 甘草干姜汤得理中汤之精要,为辛甘化阳之温补剂,实乃太阴病方。辨证关
键是脾肺阳虚,手足冷,咽干不渴,烦躁吐逆,尿多,甚则遗尿咳嗽,痰稀白,舌淡苔润,脉
弱。主治脾虚肺寒之咳嗽,脾阳虚不统血之吐、衄、下血,胃阳虚寒之胃脘痛及肺脾两虚不
能制水之遗尿,劳淋及阴寒证之咽痛,因组方简洁,临床应注意随证加味。
芍药甘草汤益阴和血,尤善柔肝缓急止痛,临床广泛用于骨骼肌、平滑肌的病变引
起的各种痛证,多见消化系统、循环、泌尿、运动、神经系统及妇科、骨伤科,此外,
还可用于呼吸系统咳喘及皮肤科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等渗出性炎症。其审证要点
是阴虚,筋脉失养,脉络失和,症见舌红苔少,脉沉或细。临床运用关键是疼痛、挛
急。至于芍药甘草之用量,如芍药30一lOOg,甘草12-50g,谨供参考,总以因时、因
病、因人制宜为佳。
8.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胆囊炎:本方用白芍60~90g,
甘草15~30g。畏冷发热加龙胆草、黄芩、柴胡;便秘加大黄、生
地、元参;痛剧加郁金、川栋子、元胡;口苦口干加天花粉、丹
皮;纳少加麦芽、山楂;恶心呕吐加藿香、竹茹、半夏;腹胀加
厚朴、枳壳;胆道蛔虫加乌梅丸;黄疸加茵陈、栀子。每日1剂,
水煎服,5剂为1个疗程。
9.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肠梗阻:本方用白芍40~60g,
甘草、厚朴各lOg,枳实、槟榔、莱菔子各8g。苔黄厚加黄连、薄
荷;舌红绛少苔加沙参、元参、麦冬。每日工一2剂,水煎服。并
用大黄甘草汤(生大黄、生甘草各Ig)水煎取液1汤匙口服。胃
肠减压,抗炎,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10。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气虚血弱型习惯性便秘:本组病例
中,男性工4例,女性46例,方用白芍、甘草二味主药,以工周
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为白芍60g,甘草30g,病情重者可适
当增加用量;第二个疗程改白芍为30g,甘草60g;第三个疗程
起白芍、甘草均为30g。每日工剂,分3次服。伴出血者,加白
茅根、仙鹤草;伴腹痛者,加元胡;伴心悸、失眠者,加柏子
仁、益智仁、茯神;伴眩晕者,加天麻、钩藤、菊花等。伴心烦
者,加阿胶、黄连等。同时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及含
纤维丰富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调摄情志,劳逸结合。[四
川中医,1997,(6):30]
11。芍药甘草汤治疗乳腺炎:认为投药时期要早,即有寒
战、发热,乳腺块界限不明显,表面皮肤或正常或略带红色,有
疼痛及压痛者为适宜;如脓已成用本方则无效。治此症时,不用
白芍,用赤芍90g,生甘草60g,每日一剂而取效。
12.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方用芍药30g,桂
枝、甘草各15g,木瓜lOg。85例患者经服3—5剂后,痉挛全
部缓解。[中医杂志,1985,c6,:50]
13.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药用白芍60g,炙甘
草30g,酸枣仁20g,木瓜lOg。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服药7
—25剂疼痛消失。
14.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颈椎综合征:用本方加威灵仙、鸡
血藤治疗,观察其镇痛作用是明显的。[连铁医刊,1977,537
15.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尿毒症末梢神经炎:用芍药30—
60g,炙甘草lOg,薏苡仁40~60g.水煎服,连服3—10剂。Cjc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21]
16.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本方含白芍60—
250g,炙甘草15—60g。刺痛加元胡;胀痛加木香;气虚加黄
芪,甚者再加人参;血虚加当归、阿胶;湿浊内阻加半夏、茯
苓:便干加大黄;便溏加罂粟壳。每日1剂,5剂为1个疗程。
[新中医,1997,(1):32]
17.芍药甘草汤加味治愈阴道痉挛:用白芍lOOg,生甘草
5g。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僵蚕等;肾阴虚损加生地、女贞
子、枸杞子等;湿热下注加龙胆草、土茯苓、泽泻、黄柏等。疗
程最短10日,最长2个月.[国医论坛,1990,c2,;16]
18.芍药甘草汤加味治输卵管结扎腹痛:药用白芍30g,银
花30g,甘草15g,丹参20g,桂枝15g,乌药lOg,黄芪lOg。
腰酸痛者加狗脊lOg;肢冷者加附子4g;腹部压痛明显者加重银
花量,再加玄胡lOg。[河北中医,1987,《6,:48]
19。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本方用白芍20g,甘
草、木通各10g,枳壳、川牛膝、海金沙、石韦、瞿麦、冬葵
子、车前子各15g,金钱草30g,赤茯苓12g。血尿加小蓟、白
茅根;痛甚加元胡、川楝子;湿热甚加黄柏、泽泻;年老体虚加
黄芪、党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前20分钟饮水>250ml,
日饮水>500ml。服药后20分钟做跳跃运动20分钟,年老体虚
酌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c4,:22]
20.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症:药用芍药15—60g,
炙甘草、覆盆子、益智仁、山药各9g,桂枝3-6g。气虚甚加当
归9g,五味子5g;睡眠深不易叫醒者加生麻黄9g,炙远志5g;
经久不愈或遗尿重者加芡实20g,罂粟壳20~30g。每日工剂,
水煎服。[浙江中医杂志,1992,c2,:58] .
21.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百日咳:以本方为基本方,咳嗽频
者加百部、百合;发热者加桑叶、黄芩;呕吐者加法半夏、橘
皮;气喘痰鸣者加地龙、葶苈子、蜈蚣;鼻衄者加白茅根、阿
胶.一般服2—5剂后临床症状缓解,连服10剂后,咳喘痰鸣停
止,精神好转,食欲佳,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化验检查均正常。
[湖北中医杂志,1988,(3):22]
22.本方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名去杖汤。[朱氏集验方]
23。本方加无灰酒少许再煎。治湿热脚气,不能行走,名六
半汤。
24。本方加白术。治脾经受湿,湿热下注,暴泻无度,水谷
不化,腹中剧痛者,名白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5.本方加黄芩。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者,名黄芩芍药
烫。
26.本方加当归、熟地黄、山药、枸杞子。治血少阴亏之
症,名小营煎。[景岳全书]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