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茯 苓9g 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 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原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两,切 (<玉函)卷七作'茯苓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提要]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证治鉴别。 [释义] 本条以伤寒汗出之后, 口渴与否,而辨五苓散与茯苓甘草证。五苓散证由 汗后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水停下焦,蓄而不行,则津液无以上承, 故见口渴。茯苓甘草汤证乃汗后胃阳不足,难以腐熟蒸化水谷,以致水停中焦,惟其如 此,则膀胱气化功能尚未受到影响,津液尚能输布,故口不渴。 本条叙证虽简,然则以此二方证作鉴别比较,实用心良苦,盖此二方,均为化饮行 水之方,而病位有中、下之别。五苓散证为下焦蓄水,故多有小便不利等证,茯苓甘草 汤证为水停中焦,水饮最易上逆为患,故可出现肢厥。心下悸,小便通利等,观127条 及356条便知。 [选注] (医宗金鉴):此申上条或渴而不烦,或烦而不渴者,以别其治也。伤寒发汗后,脉 浮数,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唯曰汗出者,省文也。渴而不烦,是饮 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液。若不烦且不渴者,是里无热也。惟脉浮数 汗出,小便不利,是营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甘草和表以利水也。((医宗金鉴。订正仲 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张隐庵:此释上文之义,而申明助脾调胃之不同也,夫汗出而渴者,乃津液不能上 输,用五苓散以助脾;不渴者,津液犹能上达,但调和胃中可也,茯苓甘草汤主之,方 中四味,主调中和胃而通利三焦。(<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 陆渊雷:此条以汗出而渴、不渴,辨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之异。二方之证皆不具, 然五苓散证承前二条而言,省文,从可知。茯苓甘草汤证,则必有阙文矣。厥阴篇云: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 也。”据此,知茯苓甘草证不具。(<伤寒论今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承澹盒:伤寒汗出之后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如汗出之后不渴而心下悸 者,则以茯苓甘草汤主之。 本条仅举出渴与不渴,分别主用二方,实为简略。五苓散衔接上二条而下,固可省 文,而获苓甘草汤不能以汗出不渴四字即可指证用此方,其中必有阙文无疑。柯韵伯 云:“当有心下悸二字”,诚是。茯苓甘草汤,原是治水饮之方,有心下悸之证,陈逊斋 氏直捷以心下悸三字填入之,条明理清,因从之。(<伤寒论新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中篇)) [评述] 本条叙证过简,故陆、承二氏皆指出五苓散当是从上二条(71、72条) 而省其文。茯苓甘草汤证,主张补入心悸一证,陆氏更以356 条“伤寒厥而心下 悸……”与之对勘,说服力甚强,故二注中肯可从。(金鉴)虽然指本条五苓散证,有省 文笔,然注释模糊,又释茯苓甘草汤证“营卫不和”云云,难以切中病机。张氏以补 脾、调胃而区分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之主治,与原文大意不侔甚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