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老子第十三集:道之宠辱不惊

 恶猪王520 2018-04-08

道之宠辱不惊

 

一易堂  风萧萧

 

关尹子听了老师那番关于“去欲取真”的道理,这才算真正理解了“有以为利、无以为用”的深刻道理。于是他对老聃言道:老师,照您所说,我们对外界仅仅索取那维持肉身凡胎的生存下去的最本真的东西即可,多一点则不取,而对于功名利碌等种种世俗的贪欲则要彻底的放下,直至于“心中无物”的境界。而反过来,只有达到这“无”的境界,这“有”形之身,也才能够符合大道而更为长久的存在吧。

 

老聃很高兴,夸赞到,你能有这样的顿悟,实在是了不起。不过,我们刚才说的那些五色五音五味及难得之货,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祸患,还只是来自外界物质的诱惑而已,只要能秉承“为腹不为目”之原则,都不难对付。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于人内心的荣宠辱患啊,这宠辱二字对身体的伤害之大,一点也不亚于那五色五味五音的伤害。如果能够做到“不为宠辱损易其身”,才算真正达到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道德妙境啊。

 

关尹子问,这又怎么讲呢?

 

老聃说道。一般的人,也许在物质上能够消除贪欲,做到“为腹不为目”,于是便自认为算得上“道德圣人”了,可是一旦受到别人的夸赞或者荣宠,却会表现的好像很诚慌诚恐的样子,一旦受到别人的轻视甚至侮辱,更是惊慌失措。这种对于受宠或受辱患得患失的恐惧,简直看得比自己的身家性生命还要珍贵一样,好像一旦失去别人的宠幸或受到别人的侮辱,就要大祸临头一般。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因为如果一个人把受到别人的宠爱作为一种荣耀,本身就表示将自己的人格尊严放在了卑下的位置(当然,我们曾经说过,上善之人若水,甘居卑下之地,可是那是身处下位而非人格尊严甘居下位,这一点还是要搞清楚的),从而在内心深处将赐宠者视为能主宰自己命运的高高在上的尊贵者,并以受到他的恩宠为荣,为了保持这种恩宠不致于失去,便会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而一旦失去赐宠者的荣宠,甚至受到君上的羞辱,则更为自卑,整日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唯恐因为失宠而导致什么不可预知的灾患降临到自己身上。这就是宠辱若惊。就拿你自己来说吧,先前自动放弃高位的荣华富贵,远离天子朝堂,甘居边陲下僚,可见抛却这些身外之物还是能够做到的,可是多少年来你却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受到当权者的傲慢甚至欺辱,整日担心他们在天子面前诽谤构陷,耿耿于怀,担惊受怕,这种心态不正是宠辱若惊的最现实的例子吗?这种心态对你身体的伤害难道比那五色五味的损害小吗?

 

关尹子一听,老师评析的真是分毫不差,自己一直苦苦寻“道”,自认为放下了一切,可是唯独对这“宠辱”二字却总是感觉“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想到这里,禁不住连连点头称是。

 

老聃哈哈一笑,继续说道。

 

为什么受宠若惊的人,对于宠辱之事会如此的患得患失,甚至将它看的象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贵?试想,我之所以失去荣宠后会感到恐惧不安,担心会有大的祸患临头,说到底还是因为太过看重我这身体的完美存在。假如我在心中放下这个身体的话,还用担心有什么祸患临身吗?此所谓,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当然,只要你活着,这肉身凡胎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了,不可能真的“无身”,但是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讨论天地何以常存不死这个话题时,曾经跟你讲过,在大的祸患降临时,圣人往往是“外其身而身存”,在心中将这肉身凡胎置之度外,反而最终能够保全自己身家性命。既然将心中的这个“身”置之度外,有就当他没有,不正是达到了“无身”的境界吗?这时候看似你在心中选择了抛却这肉身生命,实际上正是你非常非常珍贵自己身体的最好表现,因为你宁愿让那不可预知的祸患毁灭你的身家性命,也不会让你的身家性命逆来顺受,受那宠辱得失的主宰。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宠辱不惊,无惊无畏,这才是真的珍贵、爱惜自己的生命啊。

 

诚如此,外其身反而得以存身,内心“无身”反而是“贵身”、“爱身”,这都是因为心中彻底放下了荣宠辱患之念,“不以宠辱损易其身”的缘故啊!所以,真正能够懂得“贵身”、“爱身”之道的人,就不会受到宠辱之念对身体的危害。

 

在这里我套用别人的一句话吧:虽富贵不以宠辱伤其身,虽贫贱不以宠辱累其形。

 

反过来,那些为了邀宠而甘愿损伤父母所赐自由之身的人是如何做的?那齐桓公在位之时,竖貂为了得到君上宠幸,甘愿自宫以进;那易牙为了得到君上宠幸,甘愿烹子献糜。就拿那竖貂来说吧,正常人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才可能会被处以“宫刑”, 可是他却强忍疼痛、挥刀自宫,自己残害父母所赐之身,只是为了得到君上的宠幸。试想,如果他踏踏实实做人,平平凡凡生活,又能有什么比接受宫刑更为残酷的大祸患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呢?可见这宠辱之念对身体的危害是何等的严重啊。那竖貂自损其身、得宠而贵,却最终还是难逃失宠被诛的可辈结局。为什么?拿管仲对齐桓公的谏言说,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珍贵爱惜,又怎么可能真正的在乎爱惜别人的身家性命呢?这样的人早晚会专权弄国、祸乱天下,又怎么可以托以治国重任呢?此后事情的发展果如管仲所料,一代霸主齐桓公最终被竖貂易牙包围在深宫之中活活困饿而死,齐国也从此走向了衰败之路。

 

可见,彻底断绝了宠辱得失之念,得之不惊、失之不惊,一切顺其自然,就不用担心有什么祸患能损伤己身,这才是真正的贵身爱身之道。而只有珍贵爱惜自身生命的人,才有可能珍贵爱惜天下人的生命,天下万民也才可以放心地把天下寄托于他的身上,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此所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说到这里,我还要给你讲两个故事。

 

这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辞国让土的故事,你应该知道。他也许算是自古以来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视天下人生命为至尊至贵胜过一切的圣人。当时他所治理的国家和土地受到北方狄人的进攻,可是亶父宁可将王室所有的珍珠宝玉、皮革布帛、犬马牲畜拱手送给狄人,也不愿让老百姓陷入战争的危险。最后狄人提出,还要抢夺他的土地和人民,如果放在现在,这些国君们必然会打着保家卫国的口号,把老百姓鼓动起来,将他们推向战火。其实质,就是把老百姓当炮灰来保护自己的私财和权力。可是亶父的选择是,宁可独自柱杖离开,失去所有的土地和财富,也绝不让老百姓去打仗。可是老百姓仍然愿意跟着他,所以他们很快又在歧地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老百姓对亶父不离不弃,正是因为他“贵天下人之身、爱天下人之身”,所以老百姓才认定他“可以寄天下、可以托天下”啊。

 

这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们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楚庄王,向当代饱学之士詹何请教如何治国的故事。楚王说,我的祖先把社稷传给我,我就要好好守护它,不能在我的手里失掉它,可是那詹却说,我只知道如何养身,不知道怎么治国。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是身体,江山社稷受之于祖先,身体肤发不更是受之于父母吗,江山社稷舍不得在自己手里失掉,难道父母所生的身体就可以轻易损毁吗。连自己的身体都料理不好的人却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的人我没有听说过。您既然问我如何治国,我只能说治国的根本在于治身。这个楚王还真不简单,挑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詹何说得很对,其实,这就是说懂得珍惜自己身体的人才懂得珍惜自己的国家,学会治理自己身体的人才能学会如何治理国家呀。这个楚庄王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足以让楚国的百姓将天下寄托于他的身上了,也可以勉强称得上一位圣人了。

 

 

附原文:《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