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老:《道德经》第十三、十四、十五章 执今之道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17-10-23

解老:《道德经》第十三、十四、十五章 执今之道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眷顾或折辱都会警醒,重视大的祸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受到眷顾或折辱都会警醒呢?

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相对低下的位置上,才能被人给予“眷顾”。比如雌于雄,比如大海于溪流,比如君主于人民,比如身于道。得到了他们的眷顾,会提醒自己继续葆有它;失去了他们的眷顾,会反省自己为什么失去它,这就叫“宠辱若惊”。

什么叫重视大的祸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呢?人之所以会有祸患,正是因为有自己的身体,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失去了,又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没有祸患可以警醒自己,则为所欲为而不会有任何顾忌。

所以如果像重视和保养自身一样来重视和治理天下,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如果像爱惜和守护自身一样来爱惜和守牧天下,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解老:《道德经》第十三、十四、十五章 执今之道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本章参照帛书甲本内容,改“执古之道”为“执今之道”)

看也看不见,叫作“夷”;听也听不到,叫作“希”;摸也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很难说得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把它们混而为“一”来讲。

这个“一”,往上看它并不光明,往下看它也并不昏暗,反复探究也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描述,所以只能把它归结为“无”的存在。

这个“无”,并不是说它就等于“没有”,它只是拥有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象,所以我们去感受它,也只能得到一个“恍惚”的状态。

面对着它,找不到它来自何方;跟随着它,找不到它将要去向何处。所以只能抓住它着落在当下的样子,用以驾驭当下之现实,从中找出它恒定不变的规律,这样就能知道它自古就有的原本模样。这种方法,是有效认知“道”的纲领和法门。

解老:《道德经》第十三、十四、十五章 执今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得道的人行事,玄妙不可言,幽深不可测。他的一举一动我都不明白他的用意,摸不清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只能记录一些表象。

我只知道:他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好像严冬冒着寒冷履冰过河;他思考谋划的样子就好像害怕四方邻国前来围攻;他庄重肃穆的样子就好像自己在作宾客;他涣散不羁的样子就好像冰凌将要消融;他敦厚朴实的样子就好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静寂幽远的样子就好像空旷的山谷;他浑沌天真的样子就好像江河的浑水。

然而浑浊的水静置一段时间,就会变得清浊分明;安稳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开始蠢蠢欲动。谁能在这个时候还依然保持浑沌与天真,安然而不为所动呢?

浊水清自上层始,江河浪由外边生。有道的人不会追求盈于其上的浅薄,溢于其外的躁动,而是始终安守于中。如此,方能葆有这原始的浑沌与质朴,葆有这原始的天真与灵性。

“大成若缺”,正是因为有缺而不盈,才会有发展进步的空间。所以只有守住了这看似老旧的“根”,才会有新东西源源不断地生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